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

QQ登录

微信登录

德国的科研氛围

摘要: 前几天刘立先生写了一篇关于德国科研制度的文章,详细介绍了德国国立科研机构的整体架构和制度,也介绍了德国的科研机构与大学之间的异同,比如德国的科研机构没有学位授予 ...

前几天刘立先生写了一篇关于德国科研制度的文章,详细介绍了德国国立科研机构的整体架构和制度,也介绍了德国的科研机构与大学之间的异同,比如德国的科研机构没有学位授予权之类的。那篇文章基本上扼要的理清了德国科研的制度性硬件,并没有涉及德国科研的软件部分,也就是我今天想介绍的科研氛围这一部分。如果没有对德国科研氛围的深入了解,只搬照科研制度,很容易画虎类犬,徒有皮毛而不得精髓。我还是要从其中的一种制度说起,这一点儿在刘立先生的文章里没有提及,那就是工资制度和人事制度。

  • 工资制度


德国科研人员的工作与科研的产出不挂钩。德国公立大学、公里研究所的科研人员都是固定工资,科研人员个人不会因为多发论文或者拿到了大的科研项目而获得额外的经济收益。以教授为例,德国永久职位教授(现行制下W3教授,原先旧制度为C4教授)的每月税后收入大约在4000-5000欧左右(东西德略有差异),一般情况下高出当地平均工资两倍以上。一般博士后科研人员按照工作年龄逐年增加工资,约在2000-3000之间。博士生的工资在1000-1700之间,也高于柏林地区的平均工资。另有一点儿需要说明的是,德国的教授及其他公立科研机构有永久职位的科学家都是德国的公务员(civilservant),退休之后享受最高等级的退休金和医疗保险。

理解这一点,对于理解德国的科研氛围非常重要。因为教授没有后顾之忧,不用靠拉项目、发论文来养家糊口、发财致富,所以绝大多数教授都是正儿八经从事科研。有人会有疑问,难道他们就没有一点儿奖惩措施吗?有的。如果某年某教授的工作团队表面的比较好,论文较多,科研项目较多,学校会分给教授更多的业务经费,这部分经费用于实验室的日常开支,不进入教授个人的腰包。如果一个教授的工作组连续五六年没有科研成果,学校会消减业务开支。但是,德国大学的奖惩措施也仅此而已。德国科研机构的主力军,马普所的惩罚非常严厉,而且不是经济惩罚。如果某教授的工作组从事的科研不是世界前沿或者说不是前瞻性科学问题,马普所会直接关闭工作组,将科研人员遣散或分流。

如果没有经济刺激措施,德国大学的教授会不会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绝大多数教授不会的。因为真正的科研圈非常小,如果某教授连续多年没有像样的科研成果,是羞于和其他科研同行会面和参会的。这样的教授既不会吸引到好的学生,即便是有博士生毕业,博士生的在科学圈寻找就业也会受到负面的影响。

这样,作为科研的规划者,教授们一方面衣食无忧,后顾也无忧,一方面又要保证自己在国际学术圈的地位,就只能绞尽脑汁从事比较靠前的科学研究。他也就不会追求论文的数量,而会非常关系科研和论文的质量。

2.人事制度

除了教授是永久职位,德国科研机构极少有永久职位。理工科实验室会有一到两个永久职位的实验室主任和技术人员,除此之外,就再也没有永久职位了。近几年来德国大学尝试引入juniorprofessor制度,相当于我国的副教授,并不是永久职位。通常情况下,这种副教授和教授的科研项目挂钩,科研项目结束了,副教授的合同也就到期限了。也就是说,德国的科研人员流动性极强、淘汰率机构。这也促成了科研的主力军,博士后、博士生们不得不自己努力,为下一轮竞争积攒优势。

德国的科研机构还有一些潜规则值得注意。比如,某教授自己的博士生毕业后,一般不能留在原实验室从事博士后工作,必须到科研人才市场寻求其它博士后职位,或者去非科研领域就业,比如到企业里。这其实也是促使教授认真涉及科研课题的因素之一,试想:如果你自己的博士生毕业后,连在国际学术圈都找不到个博士后,岂不是相当于学术圈否定了你的科研和人才培养质量?这种属于国际性丢人,而且以后在学生面前也没有面子。德国的博士百分之七十以上在非科研领域就业,这其实是保证德国工业强劲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再比如,如果要成为教授,大部分人都要去美国做一两期博后。这也是潜规则之一。如果不是去美国,那就是去其他国家的。他们也非常重视海外背景。欧洲地球化学协会主席贝宁(Bening)说:“科研人员最重要的就是要到国外去,和不同思想的人交流沟通。”正儿八经的理工科研究是没有学派的,学派是近亲繁殖的产物,是故步自封、不思进取的表现,是外强中干的窝里奓。

3.成果的获得与分享

德国的科研不是“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人的课题就是那个人自己从头到尾干完的,博士生课题尤其如此。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可以和教授、同事有很多探讨和交流,但是你的课题就是你的课题,没人会插手帮你,你也不会找人帮你,否则就是变相证明你没有独立科研的能力,会被迅速踢出科研界。

也正因为如此,德国科研的署名一般情况下是,具体做实验和写论文的人署名第一,指导教授和其他合作者排在后面。不会出现教授抢了具体做实验和写论文的人的第一署名,教授也不会在乎什么通讯作者。因为这些科研成果,在学校和研究所评定的时候,都算作教授的功劳,算作教授这个科研集体的功劳。这样是最公平的,署名第一的作者,比如博士生,其实学术圈都知道这篇文章之所以能出来是因为你的教授推动、修改、完善和加工才得以成型,博士生自己只不过是实现了教授的一个科研设想而已。科学圈有明确的是非评定,并不因为教授仅仅排在第二,而且也不是通讯作者,就会觉得教授一点儿功劳也没有。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一般德国教授修改论文会非常认真,其他合作者也会提出认真的修改意见。这也是国际学术圈有那样一种认识的原因。

4.科研实力的评判

在德国评价一个大学教授有没有科研实力,一条重要的指标就是看他有没有组织过大型科研项目。德国国家科研基金(DFG)也设有类似我国的973、863等项目,叫做SPP以及TRR等等。如果一个大学教授能组织十几个、二十几个德国教授,申请这样一个课题,本身就是德国科研圈,深知政界对你的高度认可。要组织这样大型的科研项目不仅要组织者本身科研思维极好,而且能吸引其它科学家感兴趣,还有说服议会批准投资。没有组织过这种大型科研项目的教授,基本上是不会被认为是精英教授的。这也是为什么德国教授到绞尽脑汁想好的科研思维、科研课题,而懒得发没人看的烂文章的原因。得到学界认可,文章只是很少一部分。不会像我们国家有些领域,会一群人一起把一个人推上去,代表他们到高层区分割科研经费的大蛋糕。有时候,这样被推上去的人,好像是满身插满管子的人,自己大口大口的吸取国家的可演讲费,再通过自己身上的管子分配到那些把自己推上去的人嘴里。德国几乎没有这种事情。

5.日常科研氛围

德国的大学或者科研机构的教授工作组都会有一个咖啡室,相当于一个socialroom是同组人员喝咖啡、聊天的地方。以本人所在的工作组为例,午饭后大家会在咖啡室聊天半个多小时,说一下新看的文章、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之类的。其实,就是在这种日常点滴中,我的知识面才不断拓宽的。

德国的大学,一般都有seminar,也就是讨论会。多则每周一次,少则两周或者一个月一次。这种seminar又分为两种,一种是讨论本组科研人员最新实验数据的seminar,其实就是具体做实验的人把自己近段时间以来的成果交流一下,看看有什么问题,下一步怎么安排合理。另一种是文献阅读课,就是每学期设定一个主题,由教授遴选十几二十篇这个主题内近几年最重要的文章,分给本工作组的科研人员讲解。这种文献阅读课,不是简单地读读文献,而是指出文献的设计思路、实验手段、数据解释、成果呈现有什么漏洞和缺点,哪一方面可以补充和完善。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科研交流方式。这种文献阅读课的主题也不限定于教授工作组具体从事的工作,会是相关学科的主题。比如以我所在的工作组为例,我们从事行星高温地球化学,但是文献阅读课的主题从大氧化时间,稀有气体同位素、板块俯冲的同位素分流、表生地球化学,等等,这样几年下来,工作组的所有人员的知识面都相当宽厚,听其他领域的讲座不会懵逼。这样非常有利于将来科研转向,和开拓新的科研领域。

德国的大学还有一种seminar,叫做colloquium,属于有学院组织的每学期每周都有的讲座。来这种讲座的主讲人都是来自其他科研机构的,是有本学院的科研人员(不限于教授)邀请来讲座的。能被邀请演讲colloquium,也是对当事人的科研成果的认可,人家愿意来你这里讲座,其实也是对你本学院科研地位的认可:毕竟爱因斯坦是不会到南阳学院开讲座的。本学院教授如无意外有义务参加这种colloquium,否则如果你多次不去,你组织的colloquium就会没有其他教授参加,这是比较糟糕的一件事情。除教授外,其他科研人员,包括博士后、博士生,都应该但是并不是必须参加。唯一必须参加的是硕士生。硕士生必须参加colloquium,否则没有学分,毕不了业。他们也有点名措施,保证学生的出勤率,毕竟全世界的学生都喜欢逃课。他们也非常鼓励硕士生提问,毕竟教授和博士生等,你不鼓励,TA都会提问的。

6.日常工作氛围

在德国,只有本科生和硕士生是学生,博士生并不被看作学生,而是正儿八经的科研人员,也就是工作人员。工作要有职业道德。职业道德的最本质就是拿一天工资,认认真真干一天活。职业道德的最基本要求是干好自己的活,能帮助同事尽量帮助。我刚来工作组的时候,可以说是一穷二白。穷是因为,我换了科研方向,没有知识积累,没有实验技能积累,实实在在的穷。白是因为,不懂得如何和其他人交流,不懂得如何真诚的表达问题、承担责任。但是同事们并没有鄙视我、排斥我,教授也没有打击我、开除我,还是竭尽所能的帮助我、指导我。这种工作上的环境,并不是说他帮助你是为了在你的论文上挂名字,或者让你感激他、请他吃饭,不是的。他们的帮助的的确确是职业道德的帮助,帮助你是我能力的体现,是我职业道德的延伸。

另有一点想要说的是,这里一般直呼其名。几乎有在美国留学背景的教授都不喜欢被叫做“professorDr 某某某”,都会喊你叫他的名字。同事们之间就更是这样,叫名字就好了,一般不会说:“Dr某某某,您能帮我来看一下这是怎么回事吗?”一般都是直接喊名字。我觉得直呼其名背后是人格的平等,同事们直呼教授的名字,并不代表不尊重教授,同事之间直接称呼,也不代表你博士生就比博士后高级。没有这种乱七八糟的想法在里面。在德国的科研圈,教授的权威在于他比学生有着更宽的知识面、更敏锐的科学触觉、更前瞻的科学规划,而不是仅仅“professor”这个头衔。说起来,professor只是职务(在德国教授的主要任务是给本科生上课,因此不管是挂职教授还是什么教授,都必须给本科生开课。挂靠教授开始是免费的。德国的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必须挂靠到大学才能获得教授头衔,招收博士生。),而不是头衔,真正的头像是Dr。因为professor是从几个申请获得教授职位的人里面选出来的,而Dr是你自己一点儿一点儿干出来的。中国人称呼博士是王博士、李博士之类的,把博士加到姓氏的前面,有光宗耀祖的隐含意味;其他国家的Dr是加到名字的前面,比如大刚博士,小红博士,其实是表明这个头衔是你本人努力挣来的,不是血统遗传来的。

7.其它

德国科研界有没有学术腐败?有没有任人唯亲?有没有不思进取?有没有假公济私?有没有唯利是图?有,这些都有。但这并不是德国学术圈的主流,甚至连个流都算不上。在大部分德国人眼里,能拿到博士头衔,暗含你有较高的个人自控能力,不会伸手触犯法律;同时,也暗含你可能有较高的道德情操,不会做出下三滥的事情。但是,毕竟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太大了,出个把败类总是难免的。

我们国家如果只看到德国的科研教育架构,就像移植到中国来,而没有考察德国的科研氛围,最终必将会弄成形式工程,换汤不换药。德国的科研架构和德国的社会体制是一致的,协调的。德国社会不是以金钱为导向的社会,德国各行业也并不鼓励实行经济激励手段,德国人也不注重人多力量大,德国人也不看短期效益。没有听说过基础科研是要见经济效益的,这在国际学术圈闻所未闻。只要技术研究必要要见市场效果、经济效益。

我们国家历史上没有科学研究的传统,没有形成可持续的、绿色环保的科研氛围,现阶段存在的一些问题是可以理解的,但不是可以被姑息养奸的。我们国家在从粗放型的以数量取胜的科技大国到以质量取胜的科技大国的转变过程中,一方面必须吸纳科研发达国家有益的体制性、制度性建设,一方面必须培养健康、绿色的科研氛围。没有健全的科研制度,谈不上什么氛围;没有健康的科研氛围,在那个制度里的人都是扭曲的人,都是难受的人,都是想法设法趋利避害的人。只要合理的制度和健康的氛围,才能让我们国家的科研走上持续发展的轨道,走上以质取胜的健康轨道。

学术圈不是请客吃饭,也不是大锅饭,更不是社会难就业人员收容所。学术圈是国家才智精英的聚集体,是花着纳税人的钱代表全体公民探索知识和技术前沿的人,纳税人的钱应该得到善用,纳税人必须得到应有的尊重。

我们国家或许少数领域属于科技领先,但是就整体而言,与科技发达国家尚有二三十年的差距,尤其是在科研氛围上。作为年轻人,我们应该开眼看世界,开怀容纳世界,开心地和其他人一步步建设更好的世界。青年科研人员一方面应该加强自己的科研实力,一方面应该积极改变现有科研环境中可以改善的地方。我们不做,没有人替我们做;我们不改,其他人更不会帮我们改。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但是你要是一块砖也不搬,罗马城永远都起不来,只能永远住在草窝里。


注: 本文写的是过自然科学的科研情况,可能工科或者文科及社会科学。(李春辉

德国的科研氛围
论坛有你更精彩!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以后多分享一些这样的有价值的帖子啊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以后多分享一些这样的有价值的帖子啊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论坛有你更精彩!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好东西一定要看看!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以后多分享一些这样的有价值的帖子啊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好东西一定要看看!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大家都不容易!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谢谢您的分享!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好东西一定要看看!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