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木虫
学术数据库客户端

德国国立科研机构体系与国家实验室

 找回密码
 注册新账号

QQ登录

微信登录

德国国立科研机构体系与国家实验室

跳转到指定楼层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要讲的是德国的科研体系和德国的国家实验室。德国的科研体系有三大板块:高等院校,国立科研机构、企业科研机构。德国国立科研体系,主要由马普协会、弗劳恩霍夫协会、亥姆霍兹联合会、莱布尼兹协会四大机构组成,它们各自有明确的分工和定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国家国立科研体系。马普协会,是一个主要从事基础研究的机构,它的经费绝大部分,95%都是来自于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拨款,双方各承担50%。它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马普协会成立于1948年,最早可以追溯到1911年成立的Kaiser Wilhelm协会。自成立以来,出了33个诺贝尔奖;其中二战以后1948年恢复以来,出了18位诺贝尔奖。
弗劳恩霍夫协会主要是从事应用研究,是基础研究与工业应用的桥梁,目前这个协会约有60个研究所。它有很多重要发明,其中最著名的MP3专利,是弗劳恩霍夫协会永不停息的“现金牛”。
莱布尼兹科学联合会主要从事自然科学、生命科学、人文社会学科领域的。主要从事以问题为导向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总预算的70%由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按1:1比例提供。
德国的国家实验室主要是什么?就是习总提到的亥姆霍兹研究中心。亥姆霍兹联合会主要利用大科学装置设施来进行战略性的研究,亥姆霍兹联合会的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能源、地球与环境、生命科学、关键技术、物质结构以及交通与航天6个领域。目前的分布情况是这样,
  来源:亥姆霍兹网站

亥姆霍兹联合会有18个研究中心,详细如下:
来源:亥姆霍兹网站
这18个研究中心有的是从莱布尼兹协会转过来的。它还与跟马普协会有合作。
亥姆霍兹联合会,过去是一个松散的联合体;到2001年的时候,变成了一个具有法人地位的协会。它出了三个诺贝尔奖。
亥姆霍兹联合会,它的最大的特点是以项目为导向的拨款方式(POF)。改变了过去由政府对各个科研中心直接拨款的方式,改变为政府向亥姆霍兹联合会一家机构拨款。现在是,各研究中心要提出来5年科研计划的方式,由亥姆霍兹联合会组织国内外专家进行评审。所以,亥姆霍兹联合会相当于科技部原下属的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机构,又相当于亥姆霍兹联合会内部的科学基金委员会。
亥姆霍兹总部主要是以五年科研计划评审的方式(POF - program oriented funding)管理的方式,由科研机构自身通过学术共同体的自我管理职能,以体现全系统的总体战略,通过内部机制和外评审专门的机制,以科学性、战略相关性、产出效益的优化等原则论证和平衡政府科研资金在体系内的分配。这对传统的固定编制、固定经费的体制形成了冲击,带来各科研中心的竞争与合作。
在亥姆霍兹当下第三轮(2014/15-20188/19)的项目计划中,共资助了六大研究领域的30个重点专题,或独立,或多中心联合承担。每个专题项目都是五年的经费周期。大型专题:涉及众多大型设备的“从物质到材料再到生活”(24亿欧元)和“癌症研究”(9.84亿欧元);中型专题项目:“可再生能源”(32.4亿欧元)和“海洋:从深海到大气”(2.54亿欧元);小型专题专题项目:“生物经济关键技术研究”(9900万欧元)和“科技、创新与社会”(6700万欧元)。总资金中的20%,可由各科研中心自主调配,用来开辟新的研究方向,或聘用科学家,建立新的科研单元。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德国政府跟我国政府一样,坚信投资科技创新可以刺激经济发展,所以亥姆霍兹联合会以及马普、弗劳恩霍夫、莱布尼兹协会等国立科研机构,经费增长很快,如下图所示。
来源:亥姆霍兹网站
下面我想介绍亥姆霍兹联合会下属的两个中心。一个是于利希中心;一个是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IT)。于利希中心是前沿跨学科的研究,在材料科学、模拟、能源与环境、生命科学方面具有国际研究竞争优势。其经费5.25亿欧元,绝大部分是来自于政府。员工有5768名,其中科学家和技术人员3753人。
于利希中心有9个研究所,每个研究所都有自己的科研特长和优势。
来源:于利希网站
亥姆霍兹及于利希中心承接了国际国内很多的科研项目,也产出了大量的专利。当然,也有政治家、科学家和公众批评它们拿了那么大的科研经费,但产出和国际竞争力不够。
在德国只有大学具有学位授予权,德国的国立科研机构包括马普均没有博士授予权(而中国科学院则走出了“中国特色”,很多研究所如物理研究所均可培养博士生和硕士生,授予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而且还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大学”。此处只做“实然”讲述)。在这样的情况下,德国的国立科研机构如何培养青年科学家,如何吸引青年科学家来“打工”呢?德国国立科研机构如亥姆霍兹及于利希中心与德国的大学有一种互相兼职教授的做法,科学家到大学去兼职,有大学的教授去于利希中心兼职。它与德国也是世界上工科最突出的亚琛大学有战略合作,于利希有40位研究员去亚琛做兼职教授,亚琛有7位教授去他们那工作。德国于利希的科学家到大学做兼职教授,是免费的,义务的。于利希科学家也可以按照这样的协议,在于利希工作一半的时间,在大学工作一半的时间,于利希研究所和大学各支付一半的薪水。
    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IT)是这样成立的:2006年,德国启动“卓越计划”精英大学计划(即德国版的985工程),为了抓住这个机会,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181年历史)与亥姆霍兹联合会下属的卡尔斯鲁厄研究中心,合并了。它们成功地申请到卓越计划,成为首批德国精英大学,获得了大笔经费。这种合并,有效地促进了“科教融合”,但是目前来看原卡尔斯鲁厄研究中心与原大学教学科研未能实现当初所说的“融合”,存在“两张皮”的状况。德国版985工程实行动态机制,可进入可淘汰,能上能下(不像我国985只进不出)。到了第三期,KIT由于存在“两张皮”等问题,从第三期精英大学的评审中给刷下来了。目前德国“985”大学有14所。
     KIT的科研中心和大学各有自己的经费渠道。大学从科教部(BMBF)、科研中心从联邦政府获得经费。两者合并有带来的一个好处是,研究中心的科学家薪水高,合并了以后大学教授工资跟着提高了很多,大学教授当然很高兴。
下面我想讲的是,亥姆霍兹广泛地参加欧洲的大科学计划。举一个典型的例子,欧洲散裂中子源大科学项目European Spallation Source (ESS) ,总投资18亿欧元;2014年在瑞典龙德开工,拟2019年投入运行。有包括德国在内的17个参与国。
来源:European Spallation Source ready to start construction SCIENCE. Jul. 7, 2014
德国对这个大科学计划贡献非常大,提供11%的经费,另每年1500万的运营经费。这样一来,ESS的项目终于得到立项开工,在瑞典龙德落户。德国的参与科学家和团队很多,于利希中心在龙德建立办事处,作为德国团队的协调。
概括地讲,德国四大国立科研机构具有清晰的分工和定位。德国国家实验室是亥姆霍兹联合会下属的18个研究中心。于利希中心,KIT是其中的两个典型。亥姆霍兹联合会对各个研究中心采取的是项目为导向的分配方式。亥姆霍兹研究中心主导和参与很多的国际大科学合作项目。
德国国立科研机构体系及国家实验室,对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及“十三五”国家实验室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意义。
以上就是我今天的简要发言,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致谢:亥姆霍兹北京办事处首席代表何宏先生提供的咨询和资料。(刘立

德国国立科研机构体系与国家实验室
以后多分享一些这样的有价值的帖子啊
以后多分享一些这样的有价值的帖子啊
论坛有你更精彩!
谢谢您的分享!
大家都不容易!
大家都不容易!
好东西一定要看看!
以后多分享一些这样的有价值的帖子啊
论坛有你更精彩!
好东西一定要看看!
好东西一定要看看!
谢谢您的分享!
谢谢您的分享!
以后多分享一些这样的有价值的帖子啊
大家都不容易!
大家都不容易!
谢谢您的分享!
以后多分享一些这样的有价值的帖子啊
以后多分享一些这样的有价值的帖子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新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 请遵守晓木虫管理条例,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