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

QQ登录

微信登录

在德国办创新企业的文友

摘要: 德国迅马(SIMAC)公司 作者 高关中(德国汉堡)2016/6/26杨悦是活跃在德华文坛的作家,曾经翻译出版《格林童话全集》,为中国读者所熟知。她的散文也很精彩,拥有数 ...
德国迅马(SIMAC)公司

    作者 高关中(德国汉堡)2016/6/26
杨悦是活跃在德华文坛的作家,曾经翻译出版《格林童话全集》,为中国读者所熟知。她的散文也很精彩,拥有数不清的粉丝。第一次见到杨悦,是在那年秋天。当时德国《华商报》第二届读者·作者·编者联谊会在弗莱堡举行。会上来了一位略带四川口音的秀美女作家,正是杨悦。她不但文章好,还是一位事业有成的企业家,担任德国迅马(SIMAC)公司董事长,做过德国北威州中国企业家协会首任副会长。但她丝毫没有女强人的做派,很有亲和力。闲谈中才知道,她艰苦创业,终于把公司办成颇有名气的创新型企业,经验值得人们参考借鉴。

学德语专业,译格林童话
杨悦出生于重庆,青少年时期一直生活在这里,可说是地道的重庆妹子。她的父亲杨武能是著名德语文学翻译家,曾荣获德国总统颁授的德国 “国家功勋奖章”,终身成就奖性质的洪堡学术奖金,以及世界歌德研究领域的最高奖——歌德金质奖章这三大奖项。母亲王荫祺是北外才女,贤妻良母,在川外德语系任副教授。杨悦从小耳濡目染,喜欢外语,喜欢文学。在川外附属外国语学校毕业后,被保送上了四川外语学院,攻读德语专业。父母都是德语教授和翻译家。杨悦生长在这样的家庭,真是幸福,有父母耳提面命,谆谆教诲,自然是近水楼台,积累起雄厚的德语和文学功底。
杨悦在川外德语系以优异成绩毕业,分配到位于成都的华西医科大学,担任德语教师。那时杨武能也调到川大工作,父女俩一起合译了《格林童话全集》这部德语文学的鸿篇巨制,译成中文约50多万字。杨悦回忆道,她翻译了大约三分之一,收获真是不小。
杨武能这样的大翻译家翻译格林童话莫非大材小用?不,他没有把童话当作“小儿科”,而是认真严肃地把翻译和研究结合起来,以期探寻德意志民族文化的灵魂,再现格林兄弟的艺术魅力,他努力在新译文中营造出富有童趣的语言环境,为此他对合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选定的合作者是杨悦,当然有提携后进的意思,把女儿培养起来,但并不因为杨悦是自己的女儿而放松要求。
其实杨悦也有年轻而贴近童话,更了解儿童心理和接受能力的优势,何况很多童话都是她从小就喜爱的。“上阵父女兵”。就这样,格林兄弟的童话由杨家父女来译了。权力的世袭遭人非议,而学识的家传则永远是受赞美的。杨悦也端的不弱,在她父亲的督战下,硬是出色地完成了任务,然后高高兴兴地到德国留学去了。于是我们的书架上多了一本好书、文坛上留下了一段杨家父女合译格林兄弟的佳话。


创业在德国:从打工学生到办公司
杨悦父母都教授德文,又都是德语翻译家。“他们对德国的诉说,勾起了我对德国的向往,那里也是歌德、席勒、巴赫、贝多芬、勃拉姆斯的故乡。”杨悦如是说。
1992年,杨悦自费到德国留学。就在德国驻华使馆办签证的时候,遇到了她生命中的另一半。卢序,那是一个帅气的小伙子,中南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毕业,当时也正准备赴德深造。他的父母都是北京科技大学的教授。父亲卢寿慈,陕西城固人,早年留苏,在莫斯科有色金属学院及黄金学院研究生毕业,获副博士学位回国,是我国选矿专业的著名专家。母亲田薇是材料系的教授。我们不说门当户对的传统习俗,但杨悦和卢序都出身于书香门第,就给两人带来说不完的共同话题。
来到德国,杨悦先在马尔堡大学,后到杜塞尔多夫海涅大学研究日耳曼学,而卢序则在杜伊斯堡攻读电子工程。对于杨悦来说,来到德国,迎接她的却并不是铺满鲜花的文学之路。“首先就是要生存下去!自费留学,要自立,不应该再向父母伸手。”其实,杨悦的心里还有着自己的小小打算,骨子里与生俱来的要强性格,让她决定凭自己的能力在德国打工赚生活费。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对自己曾经做过的每一份工作,杨悦都记忆犹新。
“第一份工作,是在一个德国家庭做帮工。”这份工作,每天工作的时间为6至8个小时,每小时能得到11马克的报酬,“一天的工作就足够支撑我一个星期50马克的生活费”,但这份工作却让她几乎没有时间学习。
杨悦也曾到工厂做过手工活,换过几次工作。时常很辛苦,但那种倔强、不服输的性格,让杨悦一次又一次坚持着,“还没开始,我怎能放弃。”
直到1994年,杨悦进入一家台湾电脑企业驻德办事处做文员,有了一份较为固定的工作,“每个月收入1800马克”,也就是在这家企业,她开始接触当时方兴未艾的电脑产业。在电脑公司,每天的工作繁琐而枯燥,但杨悦却从这日复一日繁琐的工作中,发现了机会。“那时候,这个行业兴起不久,蕴藏着无限的商机。如果能自己代理品牌,或者创立自己的品牌,无疑有着良好的前景。”
“年轻人就是有这股劲,怕的不是失败,怕的是不敢去尝试。”杨悦决定先成立自己的公司,从代理品牌入手,但她打工的钱,只够支撑自己的生活费,到哪儿去寻找成立公司的启动资金?
思前想后,她只有求助父亲杨武能。“其实很忐忑,甚至想好了一堆解释的话语。”让杨悦没有想到的是,父亲杨武能对女儿的想法极为支持,鼓励她走向创业之路,并借给她一笔资金。
于是1996年7月,杨悦在德国成立了迅马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SIMAC)。租了一间房子,就正式开业了。不久卢序加盟,担任总经理,他富有计算机和电子专业技术知识,公司业务蒸蒸日上。
远离家乡亲人的外国留学生,没有学过经济学,没有经商的经验,没有雄厚的财力,要想和土生土长的德国人竞争,谈何容易?这时,中国古老的谚语和经验激励着杨悦,“早起的鸟儿有虫吃”、“笨鸟先飞”、“不耻下问”……
当年华人在德国开办的贸易公司很多,但几十年大浪淘沙,不少都淘汰了,而迅马公司却在勤劳、努力和诚信经营下,一步步发展壮大。从一间屋开始,进驻到工业园区,有了自己的大仓库和生产线。公司很早就意识到,单凭打价格战是不行的,转而针对客户(主要是各种企业)的需求,量身制作他们需要的电子和计算机产品,提供全套的服务,闯出一条新路。如今,迅马公司不仅是微软、富士康、华硕等知名企业的代理商,还拥有自己的品牌Joy-IT以及两条组装计算机的生产线,为包括德国亚马逊在内的许多客户制作电子和计算机产品。迅马公司的产品除德国外,还销往法国、丹麦等多个国家。精美的产品介绍用德英西法以及荷兰、波兰和土耳其等7种语言印出,由此可见其国际化的程度。
迅马公司按照德国企业的严要求,高标准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发扬工匠精神,把每个工作环节做到尽善尽美。经过当地工商会的考核,取得了与职业学校合作、培训以下三类学徒的资格:即商务文员(Bürokaufmann),系统技术员(Systemtechniker)和仓库管理员(Lagerist)。学徒出师后,最优秀的就留下来,充实公司的员工队伍。如今,他俩领导着几十位员工,除了德国人,还有来自不同国家的已经融入德国社会的外国人。不少员工已在公司干了十多年。卢序和杨悦这两位公司领导,以高超的技术水平,亲切的人文关怀,赢得了全体员工们的尊敬。
杨悦、卢序的公司在行业内有口皆碑,而长相秀气的杨悦也令人侧目,她的一些合作伙伴都惊叹,没想到这样一个秀气的中国女孩,有这么大的能量。她还做过德国北威州中国企业家协会首任副会长,但丝毫没有女强人的做派,很有亲和力。
随着中国与德国经贸往来的密切,尤其是起于重庆、止于德国的渝新欧铁路货运的开通,更紧密地链接了重庆与德国,“如果可以,我愿意做连接中德两国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使者。”杨悦如此道。


回归文学梦
杨悦从小就喜欢文学,“歌德、席勒、荷尔德林、海涅、里尔克、托马斯·曼……对于一个有着文学梦的女孩子来说,这些名字无疑充满着不可思议的魔力。”她这样“一个怀揣文学梦想的少女”从不曾想过,自己会创立一家电子科技公司,并以此在德国立足。
公司发展步入良性轨道,深埋在心底的文学梦,又开始萌芽。杨悦不仅开设了自己的博客,记录着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还成为德华报纸专栏“悦读德国”的主笔,用自己的文字,介绍德国文化,架起中德文化交流的桥梁。
杨悦回忆,那是在明德中文学校成立10周年的时候,使她走上给德华媒体的投稿之路。明德中文学校位于克雷菲尔德(Krefeld),2001年创办,已成为下莱茵地区最具规模的中文学校,杨悦的女儿就在这里学中文。杨悦所写的《明德中文学校10周年庆典》一文,得到大家交口称赞,并被推荐登报,从此杨悦就开始为德华媒体写稿,逐渐成为德华文坛的知名作家。
如今,翻阅德华几份报纸,我们经常会读到杨悦的文章,文笔优美,沁人心脾。她的文章,一方面紧扣人们所关注的话题,如中德的文化差异、社会差别、怎样关怀下一代等,有着深刻的人文关怀;另一方面又有极高的艺术修养,西方的美术、音乐、名人事迹等信手拈来,给人以阳春白雪般的享受。她的文章不但深受德国华人读者的喜爱,而且在国内也拥有广泛的读者群,不少文章还刊登在《北京青年报》上。
她的新浪博客(杨悦在德国的博客)粉丝无数,点击量已超过100万人次,可想而知,人气是多么的旺盛!这是很多写作者几十年也难以企及的高度。
杨悦的博客,迄今已贴上150多篇文章,其中“感知德国”这个栏目就有70多篇,大部分都标记有“荐”字,即被推荐到新浪博客首页乃至新浪首页的文章。如《漫步德国美术馆》、《德国人婚恋面面观》、《德国学校的家长会》、《德国中小学生守则什么样?》、《德国音乐会的礼仪》、《德国小升初为什么不用考试?》、《德国富二代的教育》、每篇都吸引成千上万的粉丝浏览,其中《我所认识的德国商人》、《德国人如何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都有好几万人点击阅读,而《中国女孩在德国受欢迎吗?》和《中国与德国之间的最大差异》竟然吸引了十几万人的眼球。从这些标题就可知道,杨悦对德国了解的是多么广泛和深入。
杨悦还有一个栏目叫“故乡故人”,她把自己对故乡重庆的思念都深藏其中,用文字娓娓道来。2010年的中秋节,思乡的她写下了第一篇博客,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在博文《月是故乡明——怀念家乡重庆》中,杨悦这样写道:“重庆的步行街解放碑,如今在全国家喻户晓;重庆的三张名片:美女、美食、美景也在网络上广为流传;于是,一句在解放碑打望美女的顺口溜也不胫而走:三步一个林青霞,五步一个张曼玉。这些美誉在我看来,不过是全国人民的厚爱与笑谈,解放碑于我的意义远远不止这些,它是我童年的回忆、少年的轻狂与青年的匆匆一别。”
这样的记忆,源于杨悦幼年时的经历。她的外婆,家住解放碑的八一路150号,就在今天大都会商厦的对面,是解放碑最热闹的地段。杨悦记得,楼下就是卖各种卤菜、炒菜和面食的陆稿荐,出门的左手就是大阳沟菜市场,往右一拐就能看见解放碑,而过一条街就是如今游人如织的好吃街。
从她记事起,母亲差不多每个周末都会带自己去外婆家。那个时候,杨悦一家三口住在沙坪坝烈士墓的四川外语学院,“当时在人们眼里属于郊区,我们管到解放碑叫‘进城’,要先乘16路汽车到沙坪坝,再乘2路电车到解放碑。大舅舅和两个姨妈五孃六孃都住在现在的渝中区,离外婆家不远,她俩常常打趣我,说:‘小乡巴佬又进城来了’。”
看了这些文字,就知道,杨悦有着很强的语言文学功底,而且流露出充沛的感情。


坚持让女儿学习中文:让她不忘自己是中国人
杨悦的女儿璐璐在德国出生、长大。虽然定居在德国,也完全融入了当地的生活,不过,杨悦一家人都坚持让女儿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
“外婆教她唐诗宋词,外公教她写毛笔字。暑假时,爷爷奶奶跟她讲解《三国演义》,每个周六要在中文学校上3个小时的中文课,还要跟中国老师学习古筝和声乐……”杨悦把孩子的中文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而且,她和丈夫在家里从来都是跟女儿用中文交流。“我们希望孩子能够尽可能地说好中文,尽可能多地了解中国文化,毕竟,我们是中国人。”
2015年10月杨悦带女儿参加了杨武能著译文献馆开馆仪式。隆重的开馆仪式是在璐璐钢琴演奏的贝多芬奏鸣曲中开始的,演奏奏鸣曲是有一定难度的,而璐璐演奏得非常完美娴熟,这让外公杨武能感到格外开心。

在德国办创新企业的文友
大家都不容易!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以后多分享一些这样的有价值的帖子啊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以后多分享一些这样的有价值的帖子啊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好东西一定要看看!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论坛有你更精彩!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谢谢您的分享!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大家都不容易!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以后多分享一些这样的有价值的帖子啊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好东西一定要看看!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论坛有你更精彩!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以后多分享一些这样的有价值的帖子啊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以后多分享一些这样的有价值的帖子啊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以后多分享一些这样的有价值的帖子啊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论坛有你更精彩!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