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

QQ登录

微信登录

说说硕士生的招生和培养

摘要: 暑假来了。重点高校的热闹事有两件,一个是争抢本科生生源,高考“状元”争夺战之类的,另一个是争抢研究生生源,不过跟前者有点不同,这个争夺战相对含蓄,美其名曰“xxx ...
暑假来了。重点高校的热闹事有两件,一个是争抢本科生生源,高考“状元”争夺战之类的,另一个是争抢研究生生源,不过跟前者有点不同,这个争夺战相对含蓄,美其名曰“xxx夏令营”,而且是长线作战,夏令营只是第一步,后边的9月保研申请才是高潮,往往最终10月方才尘埃落定。

我常年给本科生上课,也带硕士生,所以比较关注硕士生招生和培养方面的情况,一方面希望自己的学生能继续深造,另一方面希望能招到对科研感兴趣的好苗子。总体来看,不管是重点高校还是普通高校,研究生招生都是今非昔比了。报考研究生的人数在下降,出国深造的人数在增多,导师数量在增多,招生名额稳中有降......多种原因造成了并不是每个导师都能招到学生,更不可能每个导师都招到满意的学生。重点高校为了得到好的生源,可以通过夏令营、保研申请这种形式提前“割一茬”,普通高校只能等待统一招考甚至调剂生源了。所以每年3、4月份是普通高校导师们最忙碌、最心焦的时节,秉承既要“请进来”,又要“走出去”的理念着实忙碌一番,然而往往现实是残酷的,不是能不能招到优秀生源的问题,而是有没有生源的问题!

即使招到了学生,培养学生依然充满了艰辛。研究生的主体是硕士生,但是就是硕士生让人最头疼。硕士一共三年,第一年要上学位课程,第三年要出去实习,跑招聘会,写毕业论文,准备答辩。掐头去尾,真正集中精力从事研究的时间只剩下了中间的一年,这个对于需要不断经历失败,积累经验的实验学科来说时间上是紧张了些。更有甚者,前几年出来一个“专业硕士”,导师还是那些导师,方向还是那些方向,学制却只有两年,真是不知道该如何培养了。更要命的是,不能说绝大多数吧,那也是相当多数的学生攻读硕士学位的“动机”不纯。时不时地表露出自己根本不想搞科研,只是为了拿个硕士学位,抬高自己的就业门槛,甚至下定决心以后不从事跟本专业相关的工作。也有这样一些硕士生,本科阶段没怎么接触过科研,但是学习成绩尚可,攻读硕士学位只是随波逐流,根本不知道科研是一件怎么样的事情,入了门才发现并不是自己想要的。这样下去,培养结果就可想而知了。无怪乎看到一些粗制滥造的硕士学位论文和一群高不成低不就的硕士学历人群,同时也造成了国家有限的科研资源出现巨大的浪费。

问题出在哪里了呢?依我来看,很大的原因出在硕士生培养目标的定位问题上。事实上,硕士生理应成长为拥有科学研究能力的专门技术人才,也应该是攻读博士学位人员的重要来源。但似乎现实并不是这样。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学习,这个世界上的本科生也并不是都适合从事科学研究并作为其终身事业。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大多数本科毕业生需要就业,需要出路。面对这种情况,是不是能够本着“因材施教”的理念,实行分类指导呢?具体地,把从事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科学研究的任务交给博士生(直博生),而把从事应用领域产品研发、技术革新的任务交给硕士生。同时,根据不同高校的定位在研究生招生上也各有侧重,压缩研究型高校硕士生招生规模,以培养高水平博士生为主,扩大应用型高校硕士生规模,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主。

“转型”这个词最近很火。中国经济发展模式需要“转型”,中国的科研发展模式也需要“转型”。我很认同这样的观点,那就是科学研究不能搞人海战术,而是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选择性地精耕细作。突破性的、里程碑式的科研成果,不是靠“全民科研”搞出来的。铺天盖地的硕士生都来做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前沿课题是不现实的,也是效率低下的,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不要让硕士生的培养再“鸡肋”了。

硕士生的培养模式该转型了。(薛斌)

说说硕士生的招生和培养
以后多分享一些这样的有价值的帖子啊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论坛有你更精彩!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大家都不容易!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好东西一定要看看!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谢谢您的分享!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好东西一定要看看!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谢谢您的分享!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谢谢您的分享!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以后多分享一些这样的有价值的帖子啊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以后多分享一些这样的有价值的帖子啊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好东西一定要看看!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论坛有你更精彩!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好东西一定要看看!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谢谢您的分享!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好东西一定要看看!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