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

QQ登录

微信登录

浙江大学学术年会:学生也能亮相校级学术平台

摘要: “最高兴的是学生们表现出的学术热情和科学人的潜质”在赶往浙江大学学术年会开幕式的路上,大四学生鲍静涵的行李箱拉杆折断了——箱子太重,里头装的管道缝隙检测装置 ...
“最高兴的是学生们表现出的学术热情和科学人的潜质”

在赶往浙江大学学术年会开幕式的路上,大四学生鲍静涵的行李箱拉杆折断了——箱子太重,里头装的管道缝隙检测装置有30多公斤。半小时后,这个“重量级”宝贝作为他和团队的学术成果,在全校老师和同学们面前亮相,收获了许多赞赏。

每年5月的浙大学术年会上,不仅有学校的十大学术进展,还有一个“学生版”的十大学术新成果评选。来自全校各个专业和年级的学生学术成果,通过申报推荐、专家评审和网络投票等环节决出优胜,在学术年会开幕式上与教授们的年度进展同台展示。

今年,有65件学生学术成果角逐校级学术“十大”。李浩然教授每年都担任专家评审委员,他说,项目数量每年都在增加,学生们的作品越来越具有原创、自主和学科交叉的特性。“我们最高兴的是学生们表现出的学术热情和科学人的潜质。”

“关键是这个想法来自于你自己”

学生学术新成果评选20进10的时候,浙大机械工程专业博士生殷秀兴的大型风力发电系统基础研究项目,网上得票数不是很高,跌出了校级学术“十大”,这让科研圈子里的学生们很为他打抱不平。由此引出了学生们的科研之路究竟应该选“艰深前沿”还是应该“通俗易懂”的讨论。

“希望自己的研究被认可,这是很基本的愿望。关键是这个想法来自于你自己。”马上就要毕业的博士生张迪铭说,科研的自主性很重要,尝试的是自己的想法,才能让科研变得有趣和持续。

张迪铭选择做了一个酷炫的手机应用:对着手机吹一口气,手机就能告诉你身体的代谢状况。这是他在博士三年级时开始的研究:“那时,博士毕业的‘规定动作’基本上已经达标,我很想试试自己别的想法。”张迪铭选择从原来的艰深的光学纳米结构转向工程应用,最终成功实现了20进10,也让他相信应用研究拥有广阔前景。

关于前沿艰深的研究和通俗实用的研究哪个更应获奖,在校园里引起了热烈讨论,但一致的观点是:学生学术成果的评选,搭建了一个让不同学科、不同思维特质的学生走到一起的创新平台,彼此倾听,共同成长。

“做科研不要吹牛,要踏踏实实去做事”

两年前,鲍静涵、杨筱钰和刘瑞这3个浙大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发现彼此兴趣相投,于是3人迅速组成一个学生科研小组。

他们的指导老师杨克己教授专门研究管道的超声无损检测技术,这个学生科研小组就想为这项技术研发一种搭载工具。“管道直径和螺距变化很大,焊缝能自动检测很有难度。”科研小组的目标,是要研发出一辆能吸附并以自由角度贴管道爬行的机器车,专门检测螺旋形焊缝的质量。

第一代模型样机是在寝室的床沿上完成攀爬测试的,“噪音很大,很多同学都来围观。”杨筱钰说,大家的好奇和对噪音的“容忍”鼓励着他们。但床沿是平的,难度太小,他们又把机器拿到厕所的水管去做测试。过了这一关,他们抱着机器去找杨教授。杨教授拿出了直径一米的一段钢管给同学们做测试,大家很激动,“终于有符合工程实际的试验台了,而且还是和同专业的研究生师兄们同在一个实验室。”

“我们之前以为,科研只要沿着一个方向走下去,肯定会有一个结果。但做了这个项目后,我们感到科研更像一棵树,你走着走着发现已经走到‘叶子’,是末端了,这时候就回过头想一想,最初的动机是什么,有没有更好的‘枝杈’?”鲍静涵说,他们也牢记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做科研不要吹牛,要踏踏实实去做事。”

浙大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泽院士认为,三年来,这个评选影响了不少学生的“人生道路”。其中的缘由,都是因为他们在这个平台上发现了自己真正的优势和兴奋点。跨专业、宽视角的学术之风,必然会吹来让人期待的科学之美。(原标题:在浙江大学学术年会上,有一个“学生版”的十大学术新成果评选 学生也能亮相校级学术平台(创新故事))

浙江大学学术年会:学生也能亮相校级学术平台
以后多分享一些这样的有价值的帖子啊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好东西一定要看看!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以后多分享一些这样的有价值的帖子啊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大家都不容易!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好东西一定要看看!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谢谢您的分享!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论坛有你更精彩!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以后多分享一些这样的有价值的帖子啊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以后多分享一些这样的有价值的帖子啊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谢谢您的分享!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好东西一定要看看!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