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

QQ登录

微信登录

审稿十年经验谈

摘要:   昨天晚上半夜三更我又狠着心把一篇同胞的文章拒稿了。屈指算来,作为审稿人,已经有十年了,为国内外二三十种期刊审过稿件,从最初的战战兢兢到现在的从容自若,期间 ...

  昨天晚上半夜三更我又狠着心把一篇同胞的文章拒稿了。屈指算来,作为审稿人,已经有十年了,为国内外二三十种期刊审过稿件,从最初的战战兢兢到现在的从容自若,期间也是不断研究,不断提高。有一些经验,总结一下,也许对投文章的作者有所帮助。
  我的审稿比较严格。这种严格不是对文章的细节吹毛求疵,而是对文章的整体性要求较高。整体性是指问题提出、解决方法、结果验证之间的强逻辑性,即,立意要明确有效,证据要丝丝入扣,讨论要引人入胜,结论要坚实确定。
  所有期刊都要求投稿文章要有创新性,其实这个创新性所指有些含糊,所以经常误导一些作者,我认为所谓创新性应该是指立意明确有效。立意明确看似没什么问题,每一篇投稿都信誓旦旦地在引言中说自己要解决一个重要问题,但恰恰这个自己提出的问题往往很难打动审稿人的心。审稿人最不感兴趣的就是作者自说自话的一些个性问题,审稿人最感兴趣的是领域内的共性问题。如果没有瞄准共性问题,这个立意就有不明确之嫌。明确的立意之后就是立意的有效,也就是你想要解决的这个问题是不是还是问题,如果已经被别人解决了,那么就是无效的立意。还有一种无效的立意,专指那些在别人工作基础上修修补补的小改进工作,这样的学习属于无限外延,不能说毫无意义,但对于优秀期刊,其立意的有效性就大打折扣。如果立意做不到明确有效,你的文章离被拒就一步之遥了。
  证据丝丝入扣应该简单一些。现在先进的测试仪器种类繁多,一般性的检测都能够解决,所以很多作者以为把各种表征结果罗列起来就可以了,如果这样写文章,肯定跟吃自助餐一样乏味。证据绝对是要进行认真排列组合和取舍的,排列的原则就是讨论的逻辑性需要,就像西餐里上菜的顺序。有的作者分不清重要证据和次要证据,二者同等对待的结果就是该说的问题没说清楚,一目了然的问题却在咄咄不休。当下流行的supporting information值得一提,当你把重要证据放到SI中去时,你的文章离被拒就差一半路程了,因为审稿人很可能懒得去查看SI,我认为SI主要是给读者准备的,审稿人很可能希望在不看SI的基础上就能完全理解文章。
  

  有了证据,有的作者就放弃了讨论,这是懒人做法。不知各位对厨艺大赛喜不喜欢,列举证据只是厨师告诉了评委他准备用什么食材,更重要的是如何把这些食材变成一盘佳肴,这是要介绍的,当然火候要厨师自己掌握。如果说立意是文章的骨架,证据是文章的肌肉,那么讨论就是文章的神经,讨论局部要让肌肉协调起来,拥立一个骨架。过去有些知名的老期刊要求结果和讨论分开写,这其实是一个很高的要求,讨论可以体现作者的思考深度。
  

  当你做好以上三局部,结论自然就非常坚实。结论很容易被忽视,很容易被当做摘要的复述,这是有问题的。好的结论是作者通过这个学习对某种规律、方法有了更深的认识,或者澄清了一个迷惑的问题,如果能有一些预测则更好,但这个预测要客观而谨慎。
  

  以上是我作为审稿人十年来的一些心得。由于本人才疏学浅,至今也无缘为顶级期刊审稿,但我审稿的期刊种类较杂,最多的是材料类,还有物理和化学的,审稿也颇为不易。随着中国学者水平的快速提升,现在很多国际期刊都设有专门负责中国来稿的编辑,我也审了很多同胞的稿件。我认为,相对于发达国家,十年来我国的稿件水平提升并不显著,其中最大弱点是立意的明确有效性,因为我们的跟风学习太多,这样的学习往往脱离现实,是自说自话,是自我陶醉式的成果。
  囿于我的专业是光学材料,我喜欢的学习论文是一种新体系或者一种新方法,方法论的学习尤为重要,当下却尤为缺少,因此很喜欢看到这方面的论文。我从来不看期刊的审稿指导,只按照自己的原则审稿,我认为如果把以上环节搞好,这个论文没问题是好文章。不过,每个审稿人都有自己的偏好,这里也许有些运气的成分。
  

  (徐耀)审稿十年经验谈
好帖就是要顶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很好的哦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很好的哦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好帖就是要顶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难得一见的好帖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对不起,课间休息了,下堂课再聊吧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不错不错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楼主真厉害啊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