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

QQ登录

微信登录

中国科研工作者的Paper情愫

摘要:   4月对中国科研工作者来讲,有一个大事儿,那就是关于世界著名学术出版商斯普林格(Springer)4月21日发布消息,称其治下的期刊肿瘤生物学(Tumor Biology)因作者编 ...

  4月对中国科研工作者来讲,有一个大事儿,那就是关于世界著名学术出版商斯普林格(Springer)4月21日发布消息,称其治下的期刊肿瘤生物学(Tumor Biology)因作者编造审稿人和审稿意见而撤稿107篇论文。这些撤稿的文章中不乏出自一些在国内被认为牛得一塌糊涂的专家团队。这条信息再一次把中国科研工作者推到了风口浪尖,虽然paper的问题一直不断,但这次好像来得更加凶猛,不得不让我们吃惊不断,也继续思考着中国每年投入纳税人千百亿纳税款进行的基础科研到底都干了些什么事情?
  自古以来,全世界的科研工作者都在不断地聚焦学习领域进行深挖,期望最终成为该领域的绝对权威。但做科研和搞实业不同的地方在于结果的衡量标准不一样,做科研很难像搞实业一样用可视/触化的产品来呈现价值,其中相对公认的方式就是paper或专利。最近我也看到一张图片,把做科研与上厕所进行了对比,具体认为:1)都是憋出来的;2)肚子里有货才行,否则很痛苦;3)即使肚子里有货,也得有paper才行;4)paper越多心里越踏实;5)paper不能是别人用过的;6)paper就算是别人用过的,看不出来也行;7)运气好的话可以借到paper;8)实在没有paper,拍拍屁股走人也是需要勇气的。八点对比实在是非常贴切,从中充分体现出来paper对科研人员的重要性。但4月21日的集中撤稿,拿科研工作者展现成果的paper下手,实在是让人大跌眼镜,从其背后也可窥视目前我国科研工作者急功净利或盲目追求paper数量的现状。我还记得自己读书的时候,因为是搞应用学科学习的原因,导师对专利的追求孜孜不倦,要求我们所有学生没有专利不能毕业,但对paper基本属于不削一顾的态度,最后也是因为学校规定要有科研论文发表,所以花了点时间指导中文文章的书写(这点我得非常感谢和佩服我的导师,基本上属于一字一字给我纠正,基本上一篇文章下来,科研写作的思路就形成了),但后来对我写的SCI论文基本上也就是大体看了看,虽然最后发表的论文IF3.8以上,好像他也并不是那么在意(当时我还有点失落,看了下历届师兄姐好像基本上学习生期间发SCI的都寥寥无几)。
  应该说我当学生时候对paper的态度应该是目前科研工作者对paper态度的一个缩写。整体来看,科研者对paper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归纳起来主要是以下几点:
  1、  paper作为职称评定和获取资源的手段
  因为工作的原因,经常会有客户打电话问我们是否能帮他快速代发文章,追其原因是因为职称评定需要;也经常发现,因为一些教授在国外做访问学者期间联合发表了一两篇NATURE或SCIENCE论文,回到国内受到众多高校或单位追捧,配上实验室,提供各种资源,学习生带教名额重点扶持,众星捧月的幸福感会让这些海龟教授感觉良好,但是往往发现回来后科研产出持续降低,倒是各种荣誉称号,各种行业任职身份不断增多,离行政越来越近,离科研越来越远。但我们往往会发现,纯科研背景出身的人,往往智商更高,情商却比较低,我们称这些人为“学究”,他们本应该在科研领域继续自由驰骋,却因为国内政治生态或权利诱惑,逐渐越走越偏,最后因为不习惯或因为固有的单线条科研思维,从政路上并不平坦,很难处理好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最后只能落得被排挤而郁郁不欢,他们深刻明白,社会并没有亏待他们,只是急功净利或靠曾经成功的背景走在当前行业生态下的不适应,让他们成为一群有文化的“制度愤青”或“制度愤老”。
  2、  能发国外杂志绝不发国内杂志
  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和长期的愚民教育诱发了国人骨子里的民族自卑感,不自信长期成为国人的身份符号。在科研领域,我们也会发现大多数学习者如果有一份相对还比较有价值的成果,优先考虑的是投递在国外的SCI期刊上,即使成果不是那么理想,也得想尽办法从各种角度分析成为一片大而全的文章进行质量包装,继续往SCI上面靠。在这点上不得不佩服我们强大的分析能力即“纸上谈兵”能力。对于国内的杂志,学习者对他们的态度定位基本上趋于一致,即:1)用来给学生发论文毕业用的;2)没有新学习结果情况下用来发点综述滥竽充数满足文章数量要求的;3)国内杂志是用来拉帮结派培养学术谱系,顺便赚点版面费。虽然科研者对国内期刊的这些态度有杂志本身的问题,甚至是行业体制问题,但正是因为我们目前对待国内期刊的这种态度,又恶性循环让国内期刊变得越来越差。有时候你翻遍这些国内期刊(有些还是中字号),能有价值的具有参考意义的文章屈指可数,到最后大家也就连翻都不愿意再翻了,没有人关注的期刊还有什么影响力?但这种背景下,好像各个期刊的编辑团队还依旧很牛,日子过得相当滋润,这背后的道道就心知肚明了。所以说,在这样的背景下,老游评书说的:号召大家把优秀论文发表在中国的期刊上,只能是一个口号。
  3、质量很重要,数量也很重要,一篇10分不如10篇1分
  本次Springer集中撤稿中国学习者的论文的根本原因就是质量和抄袭,因为盲目追求数量忽略质量,造成了粗制滥造,被撤回彰显的是权威期刊的正直态度,到目前为止,好像我没有看见过中国的期刊有撤回已刊发论文是情况。对于中国的学习者,因为职称评定,因为党政需求,因为资源申请,往往很难静下心来学习一个长期价值的工作,也很难有耐心坚持十年八年最后出一个大招。习惯性的取得了阶段性的价值后就开始paper满天飞,如果对于真的是持续性结果的paper发表,也能理解并应该支持,因为全世界对某个领域的学习具有竞争性,有时候抢得就是那么一点点时间。但往往是paper一发大事告急再无后续结果了。
  举个例子,目前中国的医学发展是严重滞后于国际水平的,其中典型的例子,骨折我们都还在用打石膏的方法,这种方法现在连香港都基本不用了。对于中国各临床学科领域的流行病学数据,竟然没有一个行业有相对长期大样本的准确调研数据,所有的论文引用的都是预估或如出一辙的最早那篇来源并不明确的数据(及时数据来源明确,但过去这么多年也未更新)。对于临床疾病的长期跟踪反馈,超过5年的基本上凤毛麟角。这说明什么问题?有时候学习者会说,社会工作环境、资金、人力等都不允许进行这么庞大的工程,大家都觉得某项工作非常有价值,但是却都望而却步,理由特别多。其实如果每个学习者都能沉下心来,做好一件事儿,已经足够流芳百世。例如:如果哪位学习者能够持续调研某个领域的长期发展趋势,这个大数据够他发任何杂志的论文。可惜的是,我们急功净利,高质量的学习可能在我们这个拥有这么大人口基数或红利的国家很难出现,顿时倍感痛心。
  所以说,学习者对paper的情绪非常的纠结,有点又爱又恨的意味,整体来看,Paper没错,错的是我们的态度以及我们产生这种态度的生态或体制环境。改变早应该上路,但因为阻力太大,第一步迈开需要很大的勇气,所以很多人还依旧徘徊在先迈左腿还是右腿的纠结中。最后来点正能量的吧,虽然有各种的问题,但是我们也欣喜的看到很多由中国学习者做PI的项目获得国际同行的高度赞誉,我们也期待着有更多这样出色的科研工作者,让我们纳税人的钱不要打水漂,不要成为拉帮结派和别有用心人员搞圈子的资源。最后,向那些真正为中国科研和创新创造价值的科学家和学习者致敬。
  (曾建)中国科研工作者的Paper情愫
在小木虫论坛混了这么久了,见到这么给力的帖子,楼主加油~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难得一见的好帖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谢谢您的分享!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谢谢您的分享!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不错不错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好帖就是要顶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说的非常好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好帖就是要顶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受教了啊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好东西一定要看看!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