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

QQ登录

微信登录

中科院科研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摘要: 在中国科学院这支科研国家队,从来不乏前沿科技的攀登者。科研工作者不仅在基础科研领域“显山露水”,也越来越多地在经济和民生需求中体现价值,“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
在中国科学院这支科研国家队,从来不乏前沿科技的攀登者。科研工作者不仅在基础科研领域“显山露水”,也越来越多地在经济和民生需求中体现价值,“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这是在今年5月“科技三会”召开以来的一种新业态。

发了什么与做了什么

中科院院士方精云是国内全球变化生态学、植被生态学以及生物多样性等研究的“科学达人”,仅在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就超过200篇。

然而,方精云明确告诉记者,他不赞成“国内大学和研究机构Nature Index(自然指数)排全球第几”之类的说法:“大家不分领域地只想着发表SCI论文,被国外的评价指标牵着走,看不到国家的发展需求并研究解决问题,这是非常可怕的,会把中国的科技发展引入歧途。”

即使是在做基础研究的时候,方精云也重视实地考察和洞悉国情。他曾通过野外观测和数据整合,建立起第一个国家尺度的陆地碳循环模式。他带领团队开展的碳排放研究,为国家节能减排和参加国际气候变化谈判提供了有力的咨询报告。

2010年调任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所长后,他按照基础研究、应用研发和科技基础性工作的不同性质,在所内重新进行科研分类,制定三种评估办法,引导每个人做自己最应该做的事,不以SCI论英雄。特别是在应用型人才的评价上淡化论文标准,鼓励大家积极解决国家和社会需求中的科技问题。

原有格局被打破后,基础科研更有保证,应用研发型科研也风生水起。如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的杂交构树,经济和生态价值突出,在全国20多个省区试验示范;植物工厂项目刚刚开始就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仅仅5年,原来研究所每年五六百万元的科研效益,一举跃升至每年四五千万元。

方精云还带领研究团队,将长时间草地生态研究的成果,经广泛调研、分析梳理为建设“生态草牧业试验区”的构想,被吸收进中央有关文件。记者实地看到,该试验区已经在呼伦贝尔农垦集团落地生根,吸引中科院各地22个研究所踊跃参与。

“什么时候大家推介自己或别人时,不只是说‘发了什么’文章,而是说‘做了什么’,才是回到科研的本质了。”方精云说。

两张皮和一条线

王慧是中科院百人计划引进的医学、理学博士。归国10年,她干得可谓精彩漂亮:在进入上海生命科学院营养科学研究所后,她因肿瘤预防等研究获得第十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她还在国家营养与食品安全领域连连出彩,主持完成多个国家项目,实现技术转化;主持参与修订多项国家、行业、和企业标准。

“我很清楚自己赶上了国家发展的好时候,回国10年,我和我的团队一手撰发‘高影响因子’的论文取得国际话语权,一手抓‘高影响因子社会影响’——服务国家需要,让科技成果落地。”王慧乐呵呵地说。

她的创新团队目前已有30多人。她主持研发的20余项优质抗体/快速检验技术不少已成功转让,服务民生。

“以前机制不通畅,科研成果只能以‘许可’的方式转让,企业得不到专利所有权,事业单位也因没有可操作的机制而谨小慎微……”王慧坦言。

“去年10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出台之后呢?”记者问。

“最大的变化是落地速度明显加快了,前两三年谈不成的专利项目,这几个月我们一口气谈成4个,第一笔转让费这两天刚好到,按新法规可用相当比例激励和发展研发团队。”王慧说,目前找上门来的企业已让他们应接不暇。

“科研和产业两张皮在向一起靠拢。‘两张皮’靠成有机的‘一条线’就更好了。”她认为,应建立完善的人才互换、互派机制,例如保护科学家适当到落地企业兼职和轮岗等,会让原创性科研更靠近现实生产力。

“原创性科研决定你跟跑、并跑还是领跑。在这条道路上,我们团队不仅在提速,还有可能会爆发。”这位女科学家信心满满。

青苹果变红苹果

“我一个早上接到4个电话,都是关于转让技术的。”仲乃琴告诉记者。几天前,记者刚和她在呼伦贝尔分手,现在,又见她从英国开会回到北京,忙成了“空中飞人”。

然而,几年前她完全不是这个状态。仲乃琴是搞应用研究出身的,从甘肃农科院调进中科院十几年了,在微生物所那些“高冷”的实验室里,她总感到自己很“边缘”。

2011年,她被中科院的一个合作示范项目唤醒,得到重拾马铃薯绿色丰产技术的研发机会。原来的研究储备让她如鱼得水,又受单位改革和国家政策新规两个方面的鼓舞,新成果不断涌出,特别是在化肥高效利用及替代技术方面。

2015年马铃薯减肥增效技术在内蒙古商都县示范了1000亩,在减少化肥10%的情况下,还增产28%,当地政府和农户高兴坏了,2016年示范面积扩大了10倍。目前,这项技术已在4个省市示范30余万亩,实现了高效、生态安全等可持续目标。

包括这项技术,她和团队研发的3项技术接连实现产业化。

在此期间,仲乃琴“破例”在工程技术系列评上了正研职称。“体制改革给了我们更宽松的研发氛围,绩效评估不再过分强调SCI论文了,我们微生物研究所和重点实验室,还在用人、跨学科、地域合作方面给予我和团队更高的自由度。”

科研“绿苹果”就这样变成了产业“红苹果”。

短评

助推中国走向科技强国

“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科技三会”上讲的这番话,使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受鼓舞,成为越来越多的科研力量追求和践行的目标。

“十二五”期间,中科院通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使社会和院所投资企业新增销售收入超过3万亿元,实现利税总额超过3000亿元,与企业合作开展研发课题2.6万项。

随着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密集出台,这类数字正被迅速刷新,传导出科技成果以各种方式走出实验室“深闺”,推动产业和产品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的鲜活态势。

科技服务企业和民生,同时也得到企业的反哺,其产生的“滚雪球”效应必将助推中国快步走向科技强国。

中科院科研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好东西一定要看看!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好东西一定要看看!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论坛有你更精彩!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以后多分享一些这样的有价值的帖子啊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谢谢您的分享!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论坛有你更精彩!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以后多分享一些这样的有价值的帖子啊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大家都不容易!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大家都不容易!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好东西一定要看看!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论坛有你更精彩!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以后多分享一些这样的有价值的帖子啊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