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木虫
学术数据库客户端

揭秘期刊提升影响因子秘籍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微信登录

揭秘期刊提升影响因子秘籍

摘要: 揭秘期刊提升影响因子秘籍文 | 贺飞(北京大学)过去20年来,影响因子在作者和出版商以及科研评价中越来越重要,日益成为评价期刊质量的一个主要指标,给一些期刊编辑带来巨大的压力。部分人便想方设法看看能够干点 ...
揭秘期刊提升影响因子秘籍

文 | 贺飞(北京大学)

过去20年来,影响因子在作者和出版商以及科研评价中越来越重要,日益成为评价期刊质量的一个主要指标,给一些期刊编辑带来巨大的压力。部分人便想方设法看看能够干点啥,以达到提升影响因子目的。本文将揭秘期刊编辑们提升影响因子的各种花招。供学术界批判,当然也可供有志于提升影响因子的编辑们“学习借鉴”。

   2016年6月13日,汤森路透公布其年度期刊引证报告(JCR),各家影响因子获得提升期刊都在或多或少的忙于庆祝和宣传。而那些用影响因子下降的期刊,则多数不吭声,其编辑们都在毫无疑问地攒足劲头来筹划如何在下次发布中提升其影响因子。我们可以想见,有的制定了未来努力方向的详细计划,有的还编制了工作日程。


   近年来,学术界越来越依赖各种指标和评价来评估个人(获得经费、获得Tenure聘任、评奖、晋升或评上院士等)和机构(进入科研评估排名、竞争各种大学排行榜等),这一切都加大了学术界的压力,各家机构纷纷使出各种招数,力争在这些指标上的的得分表现最好。不可避免地加大了部分投机行为的诱惑,少数属于明显的科研不端(如伪造数据、弄虚作假或剽窃)等,但在许多案例中,错误也并不严重的,通常称为“不合适”或“存疑”的行为(如拆散发表(salami publishing)、重复发表和自我剽窃等 ),关于后者的这些行为,目前的规则和学术规范并不那么清晰。

   学术界对影响因子滥用的担忧直接导致了2013年旧金山‘科研评价宣言’ (DORA)的诞生,有许多知名科学家、期刊编辑和科研经费资助机构签署了这份宣言。其主要建议有: “不使用影响因子等评价期刊的指标作为评价单篇研究论文质量的代替指标,也不用来评价某位科学家的贡献,也不用于决定是否聘用、提职或经费资助的指标。”很显然,这些建议是在关注影响因子等指标的滥用于论文和作者的评价现象。虽然DORA宣言有助于提高认识,但并没有明显证据表明其弱化利用影响因子评价期刊的功能。结果是期刊编辑提升时影响因子的压力依然存在。

尽管影响因子在一定程度上是一本杂志质量高低的标准之一,并且能够带来科学以外太多的东西:教职、基金申请、科研奖励、学术影响力等。学术界有很多人批评对其滥用,但当前要马上取消它,或者马上改革并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那么什么是期刊影响因子呢?

根据汤森路透的定义,期刊影响因子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第三年中平均被引次数。例如,某期刊在2015年影响因子为6.25,说明这本期刊2013年和2014年发表的论文在2015年平均被引用了6.25次。

期刊影响因子的计算基于两个因素:一个是期刊过去两年发表的论文在当年所获得总引用次数,被用作分子;一个则是期刊过去两年所发表的论文总数,被用作分母。之所以这么考虑,是因为如果仅使用之前一年发表的论文用来计算,则赋予学科的快速变化更多的权重;对于某些学科,即便基于两年论文数据计算的影响因子不能全面的反映该学科期刊的状况,有人建议使用5年甚至10年的统计期则更为恰当。

从影响因子的定义明显可以看出,其十分依赖于所谓“可被引”的论文类型的数量,显然其越少越好(即分母越小,影响因子越高)。由于一个期刊的影响因子源自于期刊所有论文的引用,因此这一数字并不能告诉我们该期刊上某一篇特定论文的质量信息,也不能告诉我们任何特定作者的论文质量信息。此外,期刊影响因子通常会极大地受综述论文的影响(其常较研究论文得到更多的引用)或受到少量极高被引的研究论文的影响。

从上述影响因子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可以明显地猜到,期刊编辑提升其影响因子的花招包括提升影响因子分子的数值(即总引用数)以及降低分母。这里列出常见的几种。

花招1:减小分母

在医学等特定领域中,或是像类似于nature和science等期刊中,大部分文章并不是研究论文,因而按照规则并不统计在影响因子计算的分母中,如社论、书评、评论、通讯、修正、通信、观点等等。因此,某些医学期刊和部分综合性期刊的出版商努力说服汤森路透将大量的这类文章定义为“不可引用”,从而大幅度降低分母。


花招2:提升分子

合法提升分子的行为当然是鼓励作者们提交优质论文,这也许是所有期刊不被质疑的做法。此外,还可以通过发表更多的综述论文来达到目的,因为这类论文通常会获得更多的引用。

较为过分的做法是,一些期刊的编辑们有意鼓励甚至强迫作者引用更多的本期刊的论文,这一措施已成为一些期刊的潜规则,近年来愈演愈烈。有的编辑甚至只有在你达到X次引用后才会认真考虑你的论文在他的“地盘上”发表。

另一个提升分子的著名“花招”就是利用社论来引用大量当期期刊上的论文,这些社论可以冠冕堂皇地打扮成指导年轻学者投稿类型,抑或是概述过去若干年学科领域的主要进展等。这种做法十分隐蔽,有的期刊编辑甚至走向极端,全面引用自己期刊前两年发表的每一篇论文。这样对于之前影响因子为1.0的期刊,仅此一篇社论就可以提升到2.0 (提升100%)。

当然,近年来汤森路透也加大检查力度,并加大了处罚措施,那些自引很多的或单一年度自引增长很快的期刊,存在被“镇压”的风险,例如2016年就有18种期刊被”镇压”。但历来都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编辑们的一些“花招”变得更为隐蔽。例如,部分期刊之间暗地结成“互引”同盟,鼓励作者引用其同盟期刊的论文,这类花招一般很难识别和发现,一般都会逃避打击,当然也会有倒霉蛋。汤森路透近年来也在制定规则,将这种操控影响因子的行为认定为学术不当行为,将其列入“编辑伦理规范”严格禁止的行为。

花招3 :在线排队

这一花招十分隐蔽,尽管存在多年,但最近才为人所知。部分期刊通过不寻常的论文在线长期排队而不正式发表,来大幅度提升其影响因子。

如果在线排队超过两年,就可将可被引论文的引用数量在两年JIF时间窗口内翻倍而不会影响分母的数值。当这种在线论文两年后最终得以正式发表,其引用数将会再次被用于下一个两年的JIF的计算。这样2011年末上线论文的引用数将统计在2012和2013年的JIF计算中(但不在分母中);如果其随后在2014年发表,其引用数又将会总计在2015和2016年的JIF的计算中,即业内所谓的“JIF翻倍效应”。

某篇论文的引用数倾向于在头一两年内累积很慢,而在第三四年迅速累积。当将一篇论文在线挂在网络上排队2年然后再发表,其获得的是第3和第4年的引用率。通常论文在第三年所获得的引用等于头两年之和,大多数在第四年也是类似的。这一措施的净效应是使得影响因子进一步可以被提升50%。

还可以通过灵活选择在线队列中引用累积较快的论文尽快发表,来进一步提升影响因子。而让那些引用累积慢的论文继续在线排队,使其不统计在影响因子的分母中。期刊通过这一方式,通常可使队列中引用在后50%的论文每年多获得两倍的引用,因而这一“花招”可进一步使得影响因子提升30%。

编辑还可以将在线队列中部分最高引用的论文留置到每年的一月号发表,最大限度地使得这些论文在影响因子计算时间窗口中累积引用。通常,这一花招也可进一步提升影响因子30%。

如果综合运用上述花招,对影响因子的提升是巨大的,可以达到若干倍。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花招看上去并没有违反任何规则。某些期刊声称,作为顶级期刊在线排队是在所难免的现象,论文不可避免延迟发表,因而其并未违反任何规则,某种意义上类似于企业“合理避税”的做法。当然,这一花招在快速发展的学科并不适用,这些学科是要求快速发表的。如果在线排队1到2年,将有被竞争者打败的风险。

总之,编辑们的这些做法有的明显不合适(如提升自引或强迫作者引用),有的在打擦边球(结成引用联合体),而有些做法则十分隐蔽(如在线排队等),看上去并不违反任何规则,因而很难被发现。
揭秘期刊提升影响因子秘籍  |  责任编辑:虫子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