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学期结束,终于在昨天把最后一门研究生课结束了。早上有两个同学来补交作业,因为文献翻译偏差的比较大。一个是汇报时候发现的问题,一个是听完那个汇报之后自己发现的问题。 两份补交作业虽然从完成度上来看还算是不错的,但是至少在一开始,这两名学生并没有对课程有熟悉的了解。体内药物分析课,要求学生查阅与生物样品前处理相关的论文,并进行翻译和ppt汇报,一来可以锻炼学生对文献查阅和筛选的能力,二来也是对一些技术和方法进行深入的了解。不是号称说大学就是要自学么,不知道这些经过了一个暑假学生是不是把自学能力都丢了呢。果然,最后还是出现了这么两个连课程都没有摸清的学生。看着补交的作业,还是似曾相识的,一篇就是课堂汇报上的文章,也就是说这个学生找了一篇一模一样的论文做翻译;还有一篇虽说是没有发生文献重复,但是却是和大部分汇报的文献在实验对象上发生了相似。加上这两个学生都是后补做的作业,我可以说他们有点“投机取巧”么? 当然,我也相信他们为了这个补交的作业,在考试周还得熬夜做翻译,他们也经历了这个过程,付出了努力,学到了知识,不过有没有去仔细想过自己学这个专业,究竟要做什么呢? 曾经的研究生是多么让人憧憬的一个教育阶段,至少我在读大学一年级的时候,看到学校里面的研究生就觉得他们很厉害,而且他们在给我们带基础实验的时候,那种认真和有问必答,让我们觉得真渊博啊。不过那已经是十五年前的旧事了。然而现在的学生读研究生就这么几种,一是换个出身,没有211、985的本科,就去读11、985的研究生;二是为了找个好工作,作为一块拿得出手的敲门砖,硕士乃至博士的文凭还是有一定杀伤力的;三是家里也不缺读书的钱,安心读书争取留校,做个闲职,小姑娘一辈子就没有问题了;四是喜欢这个专业,想继续深造,期望能获得更大的舞台。 第一种和第二种是比较相信“知识改变命运”的人,认为有了更高的文凭或者更强有力的大学背景,至少可以换来还不错的工作和收入;第三种人或者说就是混文凭的人,文凭有了更好,没有也就那么回事;只有第四种人,还怀揣着一点点梦想和期待,不过他们的梦想和期待就真的能如他们所愿么?也不好说。所有的一切如果归结到一点,首先还是生存问题,然后再是实现自我的价值。 补交作业的同学还是在意自己的成绩的,首先不能挂科,然后再是对专业的兴趣。但是研究生阶段,是不是应该先是对专业的兴趣,然后再是“读”的问题呢?这门课中有个医学专业的学生选,以前也曾经有过这样的学生,都是为了将来可能需要从事一点这方面的研究,不过听说这个学生是为了某个选课的“女神”来的,所以说有兴趣的东西实在是远大于专业的。 还有几个在职的学生,总是会有各种理由请假。其实一直没有明白在职研究生究竟是什么样的概念,难道要上班就可以不上课了?不过作为上课的老师,还是不要去和这些在职学生置气了。从理解的角度出发,但是我也不会给他们高分,而他们也考不出高分,作业的完成也不会有太高的分数。有个学生,因为是一直从事体内药分的工作,所以他们工业界的一些做法与我们学术界还是不同的,不过就算是我的课堂再包容,文献翻译的汇报ppt还是应该用中文来presentation吧,有必要全部英文展示、中文讲授么?汇报是为了更好的交流,而不是个人展示。他倒是说他们公司都是这样的。那作为老师的我除了说这是课堂,也无语了。发火不值得,置气就更不值得了。课堂是包容和开放的,但是也需要最起码的尊重吧。其实这样的学生在技能上就算不是有多娴熟也是算个熟练工了,他们缺少的却是有条理的基本知识和清晰的思考能力,他们最终要实现的不是获得一张文凭,而是能够独立处理药物分析中的问题。就像基本操作称、量、配,说起来都会做,却没法联系曾经学过的“误差的传递”,因而就有可能因为某个步骤的“失误”而做到结果准确和可靠。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可能就是这样最简单的思考。 专业的前行还是来自于自己的兴趣,有兴趣才会去钻研和实践,如果只是混混日子般的读研究生,那也不过是期望一张证明出身的纸而已。我认识一个高校组织部门的老师,读着在职博士,一周去一两天导师处,大部分时间在单位处理公事,说起自己的专业,他说我好像都懂得比他多。其实不是我懂得多,而是我有点兴趣会去涉猎一些内容,不过是想向他询问一些事情,他却回答不上来;当然他也有他的苦衷,没有人要看那张文凭的话,他也不会费力不讨好的读在职博士。 不管什么样的原因读了研究生,即便没有远大的理想和追求,“认真”还是可以做到的吧,可是却看到的很少;反过来看,的确有很认真的学生,而他们从复试时候所表现的那种冲劲就说明了他们对未来其实是有很认真的想过,因为期待,所以努力。 作者:闻俊 来源:科学网
研究生的梦想与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