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

QQ登录

微信登录

评论:科学家当“网红”并非坏事

摘要: 最近,国内某自媒体推出了“科学家直播”的“新玩法”,让一些科学家过了一把“网红”瘾,也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科学家该不该当“网红”的讨论。“网红”是“网络红人” ...
最近,国内某自媒体推出了“科学家直播”的“新玩法”,让一些科学家过了一把“网红”瘾,也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科学家该不该当“网红”的讨论。

“网红”是“网络红人”的简称。随着新型传播手段的增多,科学家“网红”日渐涌现。今年4月,国际著名物理学家霍金开通了微博。结果不到两小时,粉丝破35万,让这位科学家在中国网友中又“火”了一把。5月,蛰伏10年后一鸣惊人的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同样被不少媒体评为“网红科学家”。

对于他们的表现,不少人为之叫好,但也有人批评其“哗众取宠”。反对者大多认为,科学注重严谨性、严肃性,而“网红”更注重娱乐性、趣味性,二者格格不入。

不过,在笔者看来,将这两种看似格格不入的身份加以融合,让科学家具有“网红”精神,恰恰是当下科学普及中所缺失的。这种做法值得鼓励。

首先,“网红”精神为科学家做科普提供了新思路。对于科研工作来说,“严谨”无疑至关重要。然而,遗憾的是,不少科学家由于长期置身科研领域,做科普时难以放下身段、转变思路,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致使科普效果不尽如人意。

“网红”精神,其实是一种服务精神和娱乐精神。为了走红,“网红”们不惜放下身段,甚至扮丑卖乖,以满足网民的娱乐、刺激等心理,达到自己的传播目的。

对于那些已走红的“网红科学家”,其实他们并未扮丑卖乖,而是汲取了“网红”的这种服务与娱乐精神。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他们勇于展现个人风格,让科学知识搭乘娱乐的顺风车,以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科学知识带出象牙塔。

其次,科学家进军“网红”圈,为科普提供了新渠道。去年,一项调查发现,在中国,65.24%的受访科学家不信任媒体,认为媒体会夸大其词或断章取义,其报道甚至可能对研究形成阻碍;还有很多受访者认为,科研圈缺少把科学传递到公众的渠道。

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渠道,科学家有了更多直接与公众接触的机会,可以直接将自己的思想观点传播出去,避免二次解读中出现误解和歧义。

如今,国家一再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科普已经不再只是媒体等科普工作者的职责,而是全体科学家应当承担的义务。科学家应当多与媒体和公众接触,将实验室里封存的成果传播出来。而在这一过程中,科学家要做的就是少一些公式术语,多贴近大众生活。故此,多一点“网红”精神并不是坏事。

评论:科学家当“网红”并非坏事
很不错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顶顶多好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真心顶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很好哦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不错不错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以后多分享一些这样的有价值的帖子啊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论坛有你更精彩!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以后多分享一些这样的有价值的帖子啊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论坛有你更精彩!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谢谢您的分享!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论坛有你更精彩!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好东西一定要看看!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谢谢您的分享!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