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

QQ登录

微信登录

诺贝尔奖、科学家与长寿

摘要: 国庆节期间,诺奖陆陆续续颁出,围绕它的新闻也突然多了起来。我不是搞自然科学的,弄不懂那些获奖者的研究成果。 最近看了凤凰科技的一篇报道:平均年龄已达72 ...
      国庆节期间,诺奖陆陆续续颁出,围绕它的新闻也突然多了起来。我不是搞自然科学的,弄不懂那些获奖者的研究成果。
     最近看了凤凰科技的一篇报道:平均年龄已达72岁 诺奖科学家年龄为何越来越大?
     报道中引用了一张图。从图中可以看出,物理学奖得主的获奖时的年龄在1900年到1950年期间,是一个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得奖者获奖平均年龄基本在50岁往下。从1950年以后,获奖者的平均年龄一直是一个上升的趋势,而且上升相对较快。
      化学奖得主获奖年龄在1900年到1950年期间比较平缓,基本在50岁左右。1950年之后基本也是一个较为快速的增长状态。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的获奖年龄在1900年到1970年(估计)期间基本是50岁多一点,年龄基本较为平缓;1970年(估计)之后是一个上升的趋势。但整体上要低于物理学奖、化学奖得主的获奖平均年龄。
     “本周已经公布的诺奖得主的平均年龄高达72岁。本次获得物理学奖的三位科学家年龄都接近70岁,但在本世纪上半叶,这一年龄仅为47岁。
     诺贝尔博物馆馆长古斯塔夫·凯尔斯特兰德(Gustav Kallstrand)表示,100年前全世界物理学家只有1000名,但是今天有100万,是100年前的1000倍!(获奖概率由千分之N变成了百万分之N,难度越来越大。)
“这意味着等待的时间长了。并不是说今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明天就能获得诺贝尔奖。”凯尔斯特兰德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即便这些科学家在早年就获得了重大的发现,但是有成千上万的人都是如此,这就需要诺贝尔委员会以更高的标准去做验证,到这些科学家获奖可能需要好多年的时间。”
    但是在文科领域的状况有所不同。诺贝尔经济学奖、文学奖以及和平奖的年龄相较于100年前并没有“增长”,反而变得年轻了。这个现象也很难解释,因为经济学家和作家的人数比100年前也有显著增长。”
   1950年之后,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的获奖年龄在快速下降。世界和平不仅需要智慧,也需要“年富力强”。
       随着大隅良典的获奖,日本从2001年开始有17人(2人是美国籍:南部阳一郎、中村修二),1年1个多(或差不多1年1个)获得诺奖。咱们的邻居日本为什么能获得那么多诺贝尔奖?就成了人们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
     从下面的图来看,日本22位诺贝奖获得者有18位是在1945年及之前出生的。最早的是1906年出生的朝永振一郎;最年轻的是1962年出生的山中伸弥。
  日本2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出生的时间
      从下面这张图看,22位诺奖得主中,获奖时年龄最小的是194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汤川秀树(1907年出生)。另外两位:江崎玲于奈(1925年出生,1973年获物理学奖)、利根川进(1939年出生,1987年获生理学或医学奖)都是在48岁获奖。50到59岁有的4位,60岁及60岁以上有15位(接近70%)。从一个侧面看,长寿是获得诺奖的一个重要因素。
日本22位诺贝尔奖得主获奖时的年龄
     截至2016年,除莫言(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高密)和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李政道(1926年11月25日出生于中国上海)、钱永健(1952年生于美国纽约,祖籍中国浙江杭州临安,是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堂侄。)、李远哲(1936年11月29日生于中国台湾省新竹市)、崔琦(1939年2月28日出生于中国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丁肇中(1936年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娜堡)、高行健(1940年出生于江西赣州)、高锟(1933年11月4日出生于中国上海)这些诺奖的获得者也是华人的骄傲。
    这两天收集了一点“两弹一星元勋 ”的资料。

两弹一星元勋
     1999年9月18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并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以上排名按姓氏笔画为序)。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共授予23人,主要授予三个方面的人员,航空航天、核武开发、国防科技中有重特大贡献的人。
     截至2012年12月,健在的两弹一星元勋有7人:程开甲、王希季、于敏、孙家栋、任新民、陈能宽,周光召。
摘自: 百度百科
从下面的图中可以看出,23位科学家中,有17位的年龄都在80岁以上,1位79岁;70岁以下5人(3位意外,2位因病)。从这一小组数据中,也可以看出长寿是成为杰出科学家的一个重要因素。
注:程开甲、王希季、于敏、孙家栋、任新民、周光召6位科学家的年龄是按2016年减去出生年份计算,其它科学家的年龄是去世时间减去出生年份。
姚桐斌被“革命群众”以“反动学术权威”的名义暴打致死,时年46岁。
1968年12月5日凌晨,飞机在首都机场徐徐降落。在离地面400多米的时候,飞机突然失去了平衡,坠毁在1公里以外的玉米地里。郭永怀不幸身亡,终年59岁。
赵九章,1968年10月26日,因不堪红卫兵的迫害,自杀身亡,终年61岁。
邓稼先在一次实验中,受到核辐射,身患直肠癌,于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不幸逝世,终年62岁。
钱骥在1983年,因患癌症逝世,享年66岁。
钱三强1992年6月28日,在北京病逝,终年79岁。
23位科学家出生的年份

教育背景
23位“两弹一星”元勋全部完成了大学本科学业。其中7人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比例最高,充分说明清华大学贡献的“两弹一星”元勋最多。其他大学依次为西南联大、交通大学(今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央大学、北京大学等。
23位元勋中只有于敏和钱骥没有留学经历。从21位元勋的留学国来看,美、英、法、德、苏是他们的主要留学地。其中去美国者最多,达11人,居半数以上。其次是英国,有5人。到德国留学的2人。到苏联留学的2人:周光召和孙家栋,都是新中国建国以后派出的。去法国的有钱三强1人。
从21位元勋所获的学位看,16人获得博士学位,2人获得硕士学位。在西方国家留学而未获得学位者仅陈芳允1人。这是因为陈芳允到英国后,直接进入了COSSOR无线电厂研究室,没有在大学注册读书。另外,建国后到苏联留学的周光召没有获得学位,是因为他在学习期间被调回国内参加原子弹的研制的缘故。
从“两弹一星”元勋们的留学或在国外居留时间来考察,21位有留学经历的元勋们平均在国外时间为7年,其中时间最久的是钱学森,1935年出国,1955年归国,在美国整整20年。其次是郭永怀,在国外生活了17年。还有钱三强、陈能宽、姚桐斌,都在国外生活了10年以上。
“两弹一星”元勋们的外语水平普遍较高。除了较长的国外留学经历外,他们中的一些人在中学和大学读书时,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

附:

简介出生年月去世时间
王淦昌生于江苏常熟,核物理学家,中国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的奠基者。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科学技术领导人之一。1907.05.281998.12.10
赵九章浙江吴兴人,地球物理学家和气象学家。是中国地球物理和空间物理的开拓者,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组织者和奠基人之一。1907.10.151968.10.26
郭永怀空气动力学家,生于山东省荣成县。他是中国大陆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力学、应用数学和航空事业方面有卓越贡献1909.04.041968.12.05
钱学森浙江杭州人,汉族,195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学位,中将军衔,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中国火箭之父”,“导弹之王”,2007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1911.12.112009.10.31
钱三强原子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能事业的主要奠基人和组织领导者之一,浙江湖州人,在研究铀核三裂变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1913.10.161992.06.28
王大珩光学专家,生于江苏吴县。中国光学界的主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开拓和推动了中国国防光学工程事业。1915.02.262011.7.21
彭桓武理论物理学家,生于吉林长春。在英国爱丁堡大学获博士学位。曾参与并领导了中国的原子弹、氢弹的研制计划。1915.10.062007.02.28
任新民航天技术和火箭发动机专家,安徽宁国人,中国导弹与航天事业开创人之一,曾任卫星工程总设计师。1915.12.05
陈芳允无线电电子学家,浙江黄岩人。1964年至1965年,提出方案并参与研制出原子弹爆炸测试仪器,并为人造卫星上天作出了贡献。1916.04.032000.04.29
黄纬禄安徽省芜湖人,自动控制和导弹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曾任中国液体战略导弹控制系统的总设计师。1916.12.182011.11.23
钱骥江苏金坛人。地球物理与空间物理学家、气象学家、航天专家。是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19171983.08.28
屠守锷浙江湖州人,火箭技术和结构强度专家。曾任地空导弹型号的副总设计师,远程洲际导弹和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1917.12.052012.12.15
吴自良材料学家,生于浙江浦江县。1948年获美国卡内基理工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在分离铀235同位素方面作出突出贡献。1917.12.252008.05.24
程开甲江苏吴江人,核武器技术专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开拓者之一、核武器试验事业的创始人之一,核试验总体技术的设计者。1918.08.03
杨嘉墀江苏省吴江县人,中国航天科技专家和自动控制专家、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领导和参加了卫星总体及自动控制系统研制。1919.072006.06.11
王希季卫星和卫星返回技术专家,生于云南昆明,白族。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获硕士学位。任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1921
姚桐斌江苏省无锡人,导弹和航天材料与工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材料、工艺技术研究所的主要创建者、领导者。1922.09.031968.06.08
陈能宽材料科学与工程专家,生于湖南慈利县。1960年以后从事原子弹、氢弹及核武器的发展研制。19232016.05.27
邓稼先安徽怀宁人,理论物理学家,核物理学家。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领导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1924.06.251986.07.29
朱光亚核物理学家,湖北武汉人。1957年后从事核反应堆的研究工作。1994年中国工程院成立,朱光亚出任工程院首任院长。1924.12.252011.02.27
于敏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60年底开始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热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关键问题。2015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1926
孙家栋辽宁复县人,长期领导中国人造卫星事业,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上世纪60年代,孙家栋受命为卫星计划技术总负责人。1929
周光召湖南长沙人,理论物理、粒子物理学家。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工作,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1929.05.15

如果以1978年作为起点,以72的作为获诺奖的平均年龄,那么2050年前后,中国科学家一定会有一批人能够获得诺奖。
获得诺贝尔奖重要因素:科学成就+长寿+情怀+一些运气+......
魏瑞斌

诺贝尔奖、科学家与长寿
顶顶多好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真心顶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论坛有你更精彩!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受教了啊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谢谢您的分享!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不错不错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很不错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以后多分享一些这样的有价值的帖子啊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很不错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楼主是超人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楼主是超人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好东西一定要看看!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LZ真是人才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大家都不容易!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顶顶多好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楼主是超人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很好哦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很不错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大家都不容易!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