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木虫
学术数据库客户端

跟审稿人做朋友,真的可以吗?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微信登录

跟审稿人做朋友,真的可以吗?

跳转到指定楼层
当收到期刊编辑的邮件告知文章被有条件地接收或者小修即可,那总归是心情舒畅的一件事。再看下去,邮件里附加着审稿人的意见建议,大概率就是一些不伤筋动骨的意见,或者纯属锦上添花的建议,一般不难处理。况且心情好的时候,也容易听得进别人的意见,适当地修改也不在话下。此时,审稿人似乎更像是一个朋友:互相欣赏,其乐融融。

如果收到了大修的邮件,甚至是其中一个审稿人给出了负面的审稿意见,那对作者来说自然不开心。跟审稿人大概朋友是没的做了,也很难在当下十分理性地把别人当作诤友。而把审稿人当作阅卷老师,又未必服气。

那么此时,第一件事,就是冷静两三天。然后将心比心再看审稿意见,是否的确有助于文章质量的提升?况且,毕竟编辑没有进行拒稿,也意味着对文章整体的评价是积极的。如果根据审稿人的意见适当地修改,还是有很大机会接收的。

冷静下来,然后针对审稿意见不卑不亢地就事论事进行讨论和回复。不要满不在乎,随意地敷衍回答——这样几乎可以预料到返修稿被拒的结果;也不要把审稿人当作敌人,言辞激烈地拒绝修改;但也不必要对审稿人毕恭毕敬,甚至将审稿人错误的意见也照样采纳。简单来说,如果审稿人准确地指出了错误,或者提供了改进的建议,或者对模糊不清的地方有疑问,那自然是应该改正错误,改进文章。

那么针对审稿意见的回复信怎么准备呢?形式上来说,不管审稿人是否有条理地逐条列出了修改意见,抑或只是写了一大段话,回复意见时,最好都能逐条摘出,分别回复。这样一方面在格式上更加清晰明了,便于审稿人和编辑更快地检查作者回复;同时对于作者自己来说,也可以更加客观地去看待审稿意见,也便于自己一一应对。

实事求是,态度端正,大部分情况下,这样的方式应该足够应对审稿人的意见——当然本质上仍然是提升了自己文章的质量,结果自然也不会太悲剧。

有时候,审稿人对文章的某些现象的解释或者机理的阐述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但审稿人事实上也并没有直接的实验证据。直接反驳?不,应该释疑,而非强辩。审稿人的观点应该也代表了一部分同行的观点,或者说读者也可能会产生同样的疑惑。回头再审阅下自己的文章,是否存在逻辑不严密的阐述?实验结果是否本身就存在多种解释的可能性?如果觉得审稿人说得更有道理,同意审稿人的意见,则进行相应的回复和修改。如果坚持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并且可以通过一些实验设计来验证,那自然更有说服力。如果暂时没有办法以实验来进行检验,也可以通过一些相关文献的引用来适当说明。一般情况下,这些都属于合理的科学探讨,不是一定要顺从或者反对审稿人意见。

一种令人头疼的情况是审稿人提了很多需要补充的实验数据和讨论。理想的状况下,只要不是特别耗时耗力耗成本的要求,并且确实对文章的提升有帮助,还是应该按照审稿意见去逐条应对:该做实验的做实验,该补数据的补数据。但是话说回来,毕竟,文章的改进,包括研究本身的改进,实验的补充,也许是没有尽头的。如果自己认为某些额外补充的实验对于此次投稿的文章的研究主题纯粹只是个锦上添花的作用,而不是在现阶段都必须要解答的科学问题,可以委婉地拒绝。

有效回复审稿意见是科研文章被期刊接收之前最为关键的一步,美捷登特色修回服务旨在为作者提供修回稿相关的一站式服务,由美捷登拥有专业背景的资深专家提供“一对一”服务,更准确的满足作者需求,帮助更多的科研及医务工作者将科研论文发表在心仪的国际期刊上。

审稿人要求增加一些引文——这大概是常见的彼此心照不宣的一类审稿意见。但事实上,在简单地讨论是否要遵守或者违背审稿人意愿之前,建议仍然就事论事地讨论:如果审稿人建议的引文确实与论文密切相关,在之前做文献调研时遗漏了,那么就应该加上这些引文;如果引文关系性不强,那么可引可不引。最严谨又最符合学术规范的做法是全面地再次进行文献调研,或许还有一些其他的密切相关的论文需要进行引用。这也是尊重除了审稿人之外的其他科研人员的相关成果。如果审稿人和编辑足够客观,那这样有理有据地回答一般是可以被接受的。

反复争论怎么办?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对于一些要求较高的期刊,编辑部可能只给一次修改的机会,如果审稿人对返修稿不满意,仍然提出了一些意见,编辑也许会直接根据第二次审稿的意见进行拒稿或者有条件地接收。如果出现多次返修的情况,基本上是编辑认为审稿人的意见需要听从,但又愿意再给一次机会进行修改。那此时就不太好拒绝了。

语言有时候会是一个问题。当投稿的期刊是国际英文期刊,在撰写审稿意见的回复时,由于各国文化的差别,英文水平和理解角度的不同,需要注意英文的措辞。礼貌、客气总是更加保险的。简单一句“Thank you for your comments”就能先给对方留下一个礼貌的第一印象。当反驳审稿人的观点,或者婉拒审稿人的建议时,摆道理讲事实即可,但不要针对个人进行明面的或者隐含的攻击,也不必流露自己愤怒不满的情绪。所以再次建议,如果对审稿意见不满,冷静两三天再来处理。偶尔会出现作者过于把审稿人当“朋友”,用语有些随意,而审稿人又恰好有些严谨甚至古板,就会错意以为作者回答审稿意见不认真。不过话说回来,中国的学者绝大部分还是礼貌客气的,倒也不必对此过于紧张担心。

论文投稿过程中一帆风顺总是少数的,大多数情况像是一场闯关——但对付关卡并不是目的,把自己变得更强更好才是。
跟审稿人做朋友,真的可以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请遵守晓木虫管理条例,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