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陷阱,语言晦涩,越让人看不懂越好。有些人有一种想法,他们认为论文写得越让人看不懂越好,直至今天,我也搞不清楚为什么有人会有这种想法。我们写论文不就是为了传播自己的学术观点并与别人进行交流吗?为什么有人会把自己的论文写得非常晦涩,故意让别人看不懂,让别人看起来就非常头疼,出现这种倾向的原因是什么?我到现在也没有想明白。当然,有一个解释就是可能受到了学位论文的影响,尤其是在期刊论文的写作中。再一个可能性是受到一些所谓的学术大家所写的不利于我们学习论文写作的文章的影响,这些文章可能会让我们产生误解。一般来说,我只要是看到有这种问题的论文,就会让论文的作者使劲改,一直改到让别人在看他这篇论文时不再感觉到累的程度。如果一篇论文能够改到这种程度,那么,这篇论文就差不多可以了。当然,如果你能改到让别人看这篇论文时不仅不累,而且很轻松,看起来还能愉悦的程度,那就相当好了,但最起码,你要把自己的论文改到让别人看的时候不是很累的程度,不能让别人读了你的论文以后,陷入一个云里雾里的状态,让别人不知道你的论文到底在写什么,我觉得这样的论文肯定不是好论文。 第二个陷阱,语言口语化、口号化,越通俗越好。这个陷阱与第一个陷阱是两个极端。第一个陷阱,语言晦涩,越让人看不懂越好;而第二个陷阱则是语言表达越通俗越好,这也是一个误区。语言的通俗能够到一个什么程度呢?我们在知网进行搜索时,可能会发现一大批这样的论文,尤其近几年来,这个现象越来越明显,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上知网搜一搜,看一下。给大家举几个例子。比如,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究。再比如,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政策研究,大力切实落实创新、创业政策研究,类似这样的论文就属于口号化的论文。这已经不是口语化了,而是口号化了,这是口语化的一个极端形式,很通俗。那么,为什么我不推崇大家做政策研究,为什么对所有的老师,我都会反对研究这个东西?原因也在这里。比如,你怎样去大力推广,怎样去切实落实,怎样去做,这是不需要研究的,因为就算你研究了,也不一定有用,你需要去做,在做的过程中总结经验,这样可以不断地提升自己,这是不需要去研究的,直接做就行了。你在做的过程中,会发现什么样的措施好用,什么样的措施不好用,这是不需要研究的,所以说,这是一种口号化的研究。那么,还有一种就是口语化的研究。口语化这种问题一般会出现在本科生,以及一部分硕士研究生身上,博士生基本都能避免出现这种问题。整篇论文过度口语化,容易导致论文行文松散,包括重复、啰唆、问题描述不清楚。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问题,非得写上一页纸,这也不是一种好的学术论文写作习惯。 第三个陷阱,老觉得别人的语言比自己的好,吓得笔下停滞。之前,有一位同学跟我讨论,他说:“我每看一篇论文,都觉得人家写得特别好,觉得自己再怎么努力、再怎么下功夫,也写不到人家那个程度,怎么办?”我辅导的另外一位同学也跟我说过,自己现在都吓得不敢写论文了,现在每写一句话就把它划掉,写完一段之后,就想把整段划掉,他觉得自己写完以后,怎么看都觉得写得不对、写得不好,就不敢写了。这种人可能属于少数,大部分人其实还是胆大的,动不动几千字、上万字的论文就写出来了,这种吓得不敢写的人属于少数,但这也是一种情况。我记得第一位同学跟我讨论时,我就跟他说,你看着别人的论文写得比你好,这就对了,因为你看的是已经发表了的论文,是论文作者不知道修改了多少遍的论文,而且这篇论文还经过了同行专家的评审,反复提意见,不断修改提升,是经过了编辑辛苦劳作的作品,最后才发表到期刊杂志上的一个完整的文本。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包括作者本人、审稿人、编辑,甚至包括一些其他人,比如,这位作者的同学、朋友、同事,等等,已经有很多人的劳动凝结在这篇论文中了。如果你的论文一下子就能写到这种程度,那说明你的水平是相当高的。那么,从这个角度来看,当你在看别人的期刊论文时,出现了怎么看别人的论文都觉得写得很好,但就是认为自己写不出来的情况时,也不要焦虑,有这种想法就对了,因为这是一种正常的情况,这也不难理解。因此,你也不要怕,完全没有必要觉得别人写得太好了,就认为自己再怎么努力也写不到那个程度,不要有这种焦虑和担心,写就行了。在论文写作时,先不要管论文的写法,先去写论文,并且在前文中我还专门讲解了五个关于如何快速启动论文写作的方法,大家可以回忆一下。 第四个陷阱,循环往复地阐释自己的观点,生怕别人不懂。这一点跟第一个陷阱是相反的,第一个陷阱是生怕别人能够读懂,认为写得越晦涩越好,而这个陷阱是生怕别人读不懂,同一个意思反复论述。第一段讲了一个事,第二段还在讲这个事,整篇论文的第一部分都结束了,还在讲这个事,这是没有必要的。你只需要把自己的观点交代清楚,罗列自己的理由,然后为每一个理由提供论据就可以了,没有必要针对某一个观点反复阐述。大家在写论文时,不要总觉得别人看不懂你在写什么,不要太高估自己,太低估别人了,如果你写的东西别人看不懂,那问题也只能是出在第一个陷阱上,而不是出在这里,这个陷阱反而会成为自己在论文写作时的语言上的一个障碍。 第五个陷阱,频繁使用主观性语言。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前文中我们讲得比较多。比如,我经常强调的,论文中要谨慎使用形容词,形容词越少越好,如果不使用则最好。谨慎使用形容词,是为了避免语言主观性陷阱的一个办法。当然,如果要避免学术语言主观性比较突出的问题,还不只是一个形容词的使用问题,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处理、去修改的方面。在这里我们不展开阐述,我们只以形容词的使用为例进行讲解。有一位同学问过我:“为什么要慎用形容词?”这是因为形容词使用多了,会导致整篇论文的语言主观性过大。因为形容词是涉及评价的,但是学术论文写作比较忌讳的就是评价,学术论文写作讲的是客观,而不是主观,要尽量少做评价,这就是不提倡过多使用形容词的原因。 关于语言的陷阱,它的原因也比较简单,就是因为大家对学术语言特点的把握还不到位。那么,学术语言到底有哪些方面的特点?有哪些指标?到目前为止,在我们的评价机制中,关于学术语言方面的指标,大概只有十几个。在市面上,能够见到的可供参考的论文写作方面的书籍,包括在学术写作领域的一些论文中,关于学术写作的特征,也有一些罗列,大家可以看一下。但是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发现有谁能够把学术语言的特点阐述得比较系统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样去了解学术语言的特点,以避免我们在语言上出现这些问题呢?在这里,我有一个小技巧———大家要去了解新闻语言。为什么新闻跟学术论文有这么大的关联?就是因为两者的内在有很多可互通的东西。比如,新闻语言追求客观,学术语言也追求客观;新闻语言追求平实,学术语言也追求平实。这里的平实不是指口语化,不管是新闻还是论文,如果你把它写得口语化了,都不可以。大家可以自行了解一下新闻语言有哪些特征,大部分新闻语言都是可以用到学术论文中的,因为目前我们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系统性的关于学术语言特点的研究成果,所以可供参考的就是新闻语言的标准。
论文写作中学术语言的五个陷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