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游经碧团队发现,基于MACl制备的钙钛矿薄膜,存在垂直方向上氯分布不均匀的问题,主要原因是MACl中的氯离子在钙钛矿结晶过程中迅速迁移至上表面引起富集。这种不均匀的氯分布会诱发钙钛矿上表面产生缺陷和界面电子势垒,引起载流子复合损失,阻碍载流子输运,制约了器件光电转换效率的进一步提升,同时影响其长期运行稳定性。
针对传统生长方法导致钙钛矿中氯元素分布不均的问题,团队提出了垂直方向均匀化氯元素分布的策略(HVCD):通过在钙钛矿薄膜生长中引入碱金属草酸盐,利用解离出的钾离子与氯离子之间的强结合作用,有效束缚氯元素的垂直无序迁移,使其在钙钛矿材料中均匀分布。基于这一方法,研究团队成功制备出载流子寿命高达20微秒,界面缺陷态密度低至1013每立方厘米的钙钛矿半导体薄膜,显著抑制了由卤素氯元素上表面富集引起的载流子复合,并消除了界面电子势垒。
基于所开发的氯元素均匀分布的钙钛矿薄膜,团队研制出经多家权威机构认证、光电转换效率为27.2%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原型器件。器件在1个标准太阳光和最大功率输出点条件下持续运行1529小时后,仍保持初始效率的86.3%。此外,器件在1个标准太阳光与85℃光热耦合加速老化条件下,持续运行1000小时后仍能维持初始效率的82.8%。该研究实现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效率与稳定性方面的协同提升,将为其产业化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相关研究成果以Homogenized chlorine distribution for >27% power conversion efficiency in perovskite solar cells为题,发表在《科学》(Science)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稳定支持基础研究领域青年团队计划等的支持。 新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 责任编辑:晓木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