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木虫
学术数据库客户端

科研小组里有哪些有效的组会形式?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微信登录

科研小组里有哪些有效的组会形式?

摘要: 【罗尹的回答(122票)】:受邀回答。只是我个人的经验。我先说跟自己组的科研课题相关的会议。定期的会议之所以定期,是为了及时跟踪和发现问题,所以首先定期的周期设置要确实达到这个目的。我想,大多数自己独立从事 ...
【罗尹的回答(122票)】:

受邀回答。只是我个人的经验。

我先说跟自己组的科研课题相关的会议。

定期的会议之所以定期,是为了及时跟踪和发现问题,所以首先定期的周期设置要确实达到这个目的。我想,大多数自己独立从事科研的同行,带学生的时候都会觉得学生能力太低,无法用自己当年做学生的那种标准去期待。这个严重程度,也跟所处学校和生源质量有关,名校也许完全不存在这个问题;也跟你的研究题目的难度有关,只是为了产出一些me-too paper,或者你做了A学生只是做A'、A''、A'+A''、A'*A''之类的,也可能不会有这种问题。总之,我现在,按照频率来区分,有三个做法。1. 做得最频的事情就是随时去实验室看他们实验,问他们现在做的是什么,为什么;2. 其次,每周召过来,一对一问他们做了什么实验,什么结果,上周说好的事情这周有没有照做,为什么,出了什么新状况,然后下周怎么做,但这时未必要看数据。所针对的问题是,学生经常说好的计划不照做,一放开就自己乱做,没有思维;3. 月度总结,学生在大老板组会上进行PPT月结报告,能够看到数据和曲线。

我也经常跟我直接带的学生吃饭下馆子吃便饭,闲聊。既可以就他们实验的问题继续聊,也可以多聊点科研的思想、思维方式、科学史上的一些例子,希望他们尽可能成长为能够独立判断和合理设计自己实验的人,尽管这并不是立竿见影的。也会聊聊前途,聊聊作为一个PhD学生,现在做的事情,跟他们将来的生活有什么联系。眼下的这种生活,到底有什么意义,也是一点过来人的经验。因为PhD学生经常会有这些困扰。

然后说说文献阅读型的组会。

这种以培养能力为目标的组会,应该跟课程一样,其形式是需要有针对性地进性设计的。你到底想培养学生什么能力,于是你怎么要求,怎么设计游戏规则和得分机制,怎么激励学生按照你设计的目标去努力(而不是随便应付)。我在这方面还没有很好的实践经验,我看到的实践都是没什么效果的,所以我只能从侧面讲一些看法。

泛泛地让学生给大家讲一个他读到的文献,学生会避重就轻,或者其本身见识水平也有限,会找一些档次不高的论文,在科学上或者学术上没有趣味的routine论文,或者跟他的研究方向过于相关、没有挑战性的论文。而且,不作要求的话,学生只会把这篇论文中说的东西复述出来。我们提任何问题,他只会摇摇头说:“不知道,反证论文作者是这么说的。”言下之意就是他只是来当个复述者,做做ppt,练练站讲台而已。怎么样改变这种状况呢?我想,也许应该由导师或者指派组内的年轻老师、大博后来指定论文,而且,这学期安排的所有同学看什么论文,随机抽签。从开学初就指定好(未必要新到近几个月吧,只要有档次,有学习量,老一点没关系)。但是,能够如此认真组织的课题组并不多,所谓“不能够”不是主观不愿意,而是没有这样的精力。导师自己也许都不经常看文献,依赖学生给他新的东西,大博后和年轻老师都有很大的职业和生存压力。而且这毕竟是一种纯粹的培养,对课题组的研究进度并不是直接的促进作用,很多PI也没有这份心。

当然,文献报告的另一个目的是练习做演讲,假设你是这个论文的作者,现在要通过PPT介绍自己的工作,那么从PPT设计到场上的语言体态,必要的礼仪,都需要指导。这些问题,仅仅通过在学生讲的当下去零星指出它的不足,是达不到好的效果的。应该先有示范,有系统性地讲授,如何做PPT,内容组织和目标听众的关系;一篇论文,哪些讲,哪些不讲。语言语速,体态,回答问题时的礼貌等等,先讲授一遍学生都听过了,再在实践指出其问题,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但是这样的培养,也是很多课题组没办法组织的。而且有很多学校另有这样的课程。

国内大学的研究生的课程教育实在太差,很多学生从本科直接进入科学研究的实践(直博、硕博联读),在科学研究的思想方法、科学史、文献综述的技能、以及相关研究生理论课程等方面都没做好准备,就在师兄的带领下接触实验设计了。这样的资质,最多只能做科研民工。如果是去一个恰好处于热门前沿的课题组,只需要干活出活就能发表好文章,那去做这样的科研民工也不错;但如果是一个探索性强的课题,这样的学生就让老师非常头痛。之后能否能否进步成为一个合格的研究生而不仅仅是民工,也完全看学生的悟性,导师实在无暇(学生短短毕业前几年也没时间)去弥补这些本应是研究生院完成的工作。

那有人问了,我们研究生上课都上些啥?

硕士,学时和学分一半放在了科学社会主义,英语;博士,学时和学分一半放在了自然辨证法,英语。硕士英语和博士英语课是什么层次的英语,我因为都免修不太清楚,我只知道很多硕士甚至博士说是上了英语课,还是过不了六级。至于科学社会主义和自然辨证法,是抵御西方价值观渗透到大学校园的必须坚守的重要阵地。剩下的课时,只能上一两门课,于是也是那种全系、甚至全院学生都上的课。在目前的高校环境里,研究生专业课挂科的很少,难度都是与人为善的。研究生上这些课的这些学时和学分占用了研究生头一两年的时间,实际上就只剩下两到三年的实验时间,就毕业88去外企了。你还想对他进行什么培养?延期一下,别人跳楼,倒楣的还是导师。

为什么在我的回答中,对学生的水平和素质普遍评价很低?其本质原因就是,在我国不仅本科扩招,硕士也扩招,学生来念书不是为了卓越,而是逃避就业。让这些学生上大学和读研,也是变成了一种福利,类似义务教育。于是让他有书读和给他挂科就变成一种矛盾,好像既然让他来念书,一般不会挂到他很惨;再怎么挂他科,反正也是得让他毕业;都要以帮扶拉为主;所以干脆差不多的话也懒得挂人家科了。就是因为扩招,想要提高高等教育的覆盖面,而忽视了高校的学术自由和权威性,以出产品、出人材的行政或者企业绩效管理方法来管高等教育,才会使得大学生上大学跟白领上班一样,不是自愿追求卓越,而成了一种半交易性质的东西。高考一过,那就只剩下我交学费,你给我学位这俩件事。所以渐渐大部分学生(还是想拿学位找工作的学生)是接受不了挂科的。

【大脸撑在小胸的回答(71票)】:

谢 @袁霖 邀~

我觉得我上博后时的组会非常好,介绍一下,希望对大家有用。

我们是个大组,构成是导师-科研人员-研究生,好几十口子人。

每周固定开一次组会,由研究生作报告,然后是导师提问点评、科研人员提问点评、研究生提问讨论。其实导师并未作顺序上的要求,甚至非常鼓励学生首先提问点评,但实际上大家还是自发按照这个顺序,出于礼貌和习惯等原因。

报告有一个大报告(40分钟),1-3个小报告(10-15分钟)。在每个学期刚开学时,就有组里专门负责一般性事务的“主席”(由学生担任)给大家排名,原则上每个人每学期都有2-3次大报告和更多次小报告的机会,主席会列出list给大家,方便提前准备。如果临时有事的话可以申请替换,但是不能放弃。这样保证了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锻炼机会。

每次组会的报告内容会尽量安排相同或相近的研究方向,主要是阶段性成果汇报。对于刚进组的研究生来说,开始可能只是文献阅读报告。

还有时候也会是疑问或者茫然,比如会有人在报告结尾说“做到这里我就做不下去了,请大家帮忙想想…%>_<%…5555”

由于我们组研究方向很多,所以有些组会的主题可能与自己的研究方向并不一致,但多听听也很好,毕竟做研究不可能只了解自己方向领域内的东西。而且其他研究方向的老师同学们的发言,常常也会带来意外的启发。

通常大家对大报告会更加重视,在大报告前,报告人会找导师和其他同方向的研究人员们事先演练一下,确认无误以后再到组会上讲。这样避免了在细节问题上纠缠所带来的时间浪费,大家可以集中精力讨论科学问题。

另外我们的组会非常开放,常有外校、外所和其他组的科研成员来旁听和发言。

以上是常规组会。

PS:我们并没有把学术组会和事务组会分开,如果有事通知的话就在报告之后说,比如某个同学要结婚了给大家发喜糖么么哒…(^o^)/,或者导师去外面开会回来给我们带好次的…(≥v≤)o~~

还会不定期的有主题性组会。

比如导师认为某种计算工具、某个数据集、某种软件等等,对大家都会有用,就会组织大家一起关注学习。当然也可以由大家建议。

确定主题以后,给每个人都分配一个小主题,各自做报告,在一起交流讨论。

我认为这是非常好的方式,因为人多少是有些惰性的。你自主学习,和你要做一个报告给所有人听、还要预备回答别人的问题,这能调动起的积极性和时间精力的投入程度,肯定是有很大不同的。

哎呀,写了一遍越发觉得我们的组会真的设计得太好了!忍不住要给自己点赞一万遍!【等等,又不是我设计的……∑( ° △ °|||)︴】

【史寒朵的回答(9票)】:

谢题主邀。我非常喜欢目前所在的这个组,所以简单说说我们组现在的各种讨论形式吧。不限制在严格语境下的“组会”。我们组现在规模适中,5 个 phd(其中 1 人有另外一个 co-advisor), 5 个 postdoc(其中 2 人是和其他组的 joint)。老板应该很满意这样的规模。他去年刚拿到 tenure, 短期内也没有大量招生的意愿。

组内讨论交流主要有三种形式:学生和导师一对一的每周例会,学生之间相对自由的讨论,以及全体参与的每周组会。我正在努力促成每周的文献讨论会,但目前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案。

学生与导师一对一的每周例会,是最主要也最直接的讨论交流。一般来说长度是一小时,我现在因为是低年级,大多数情况以讨论结果,brainstorm 下一步的计划等为主。这种情况下都会准备一个简单的 slides; 准备过程对我来说也往往是很好的机会,可以整理整理自己的结果,画画图,或是看一些相关文献。顺手附上新鲜截图:


(所以细心的读者已经发现从 13 年 11 月到 14 年 6 月有很大的 gap,因为那时候我去别的组轮转了……细心的读者还能发现我在暑假换了电脑……好吧这都是无关话题)

这种声称的每周例会其实自由度很大,因为不是每周都能有新结果的(实验党伤不起……要是菌株被污染了什么的一周啥都做不出来是很有可能的。。。),所以我有时候会主动取消某次 meeting, 有时候也会因为准备的内容太多一次讲不完和老板过几天再约时间聊。

当然,如果近期是在准备文章之类的,也会和老板讨论 writing 相关的事宜,总之就是 update 进展,有问题及时提出讨论,有需要支持的及时伸手。

学生之间相对自由的讨论。这个在我们组非常重要。因为我们组目前的工作风格是,每个人有自己独立的 project, 而且方向很不一样。虽然有合作,但合作也都是分工明确有人主要负责,而不是两个人一起做一件事。所以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只能通过组会和 in person 的讨论来知道别人做了什么。导师有个有趣的 policy: 我们可以用他的钱出去吃午饭,只要在午饭期间相互交流对方的工作。这其实是一个很省时省力又有意思的举措。不会特别正式(因为是吃饭所以不可能准备 slides 什么的),只是对背景以及基本方法的一个大致了解,又因为人少(两三个),所以能关注到每个人的内容,还能促进一些合作。

正式的每个人都参与的组会,我们把时间限制在一个半小时。导师提供午餐,最初的半小时左右时间基本就是说一说 lab logistics, 有什么仪器坏了,又新买了什么设备,或者有谁发 paper 了,等等等等,大致是半 social 状态的聊天。之后是正经的报告,每次会有一个人来主讲他的工作,大家可以随时打断并插入讨论。我非常喜欢这种随时可以 interupt 的节奏,因为确实可以了解到很多自己不懂的东西,而且自己主讲的时候也会因此注意到自己演讲的 pitfalls. 当然大家扯远了的话老板还是会出来控制一下节奏的,不让时间过长。这种组会每个人一年轮到两到三次(考虑到各种假期,老板外出等等),基本上正好每次都有初步成型的新东西。

【胡墨的回答(16票)】:

谢谢@袁霖 邀请。

十分抱歉,前几天在倒时差,一直到昨天还很没精神,所以许多学术相关的邀请没有回答。

个人认为,对一个科研团队而言,因为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需求,组会的形式应多样化。对Ph.D、Postdoc而言,在一个组里不光是做工作的,也还需要一定的锻炼和指导,所以组会不应只限于导师的需求来决定组会的形式(前面有人提到说不组织文献组会,是因为老板看的文献比谁都多,所以认为不需要;我则认为需要,因为一个组不是老板领导下的工厂,而是大家共同合作、学习和成长的地方),而也应考虑到其他人能否从中汲取养分。

因此,个人认为组会应有从小到大的几种形式:

1、和导师随时关于个人科研、改文章等的互动,可以两个相关的人一起,可以不那么严肃,不用做slides,重点是其即时性,导师一般比其他人更能窥见深层的东西,随时给予高效的指点很重要;

2、Ph.D与postdoc们这个级别的人的小讨论,可以谈研究细节,也可以开脑洞,与上同理不用那么严肃,甚至可以一起吃零食一起讨论,时间不用限的太死,谈完学术谈生活也未尝不可,这对于维持组内成员的融洽关系也有好处;

3、定期小规模组会,但人数也不能太少,每次一两个人来讲自己的工作进展,需要做slides,可以谈一些细节的问题,也可以谈宏观的科研走向问题,重点是集思广益,不同的人在讨论中给一个人提出建议,且这几个人都要对同一个大方向有一定了解,以保证对各自的研究能听懂;

4、对大组而言(因为每次讲这种东西的人需要准备很长时间,如果一共就三个人还每周一次,太花时间),比如PI下面还有几个小老板,有好几个不同的研究大方向,这样的组可以搞定期的题目宽泛的文献组会,听者可比3中稍微轻松些,讲者要按正式讲talk对待。每次精讲一篇文章,谈的内容不一定与本组直接相关,但可作开拓眼界、陶冶情操之用。除了这样的好处外,讲的人而言,锻炼其做presentation能力;听的人而言,锻炼其听与自己研究不直接相关的talk、并提出问题和即时思考与讨论的能力。

【SmileZhu的回答(24票)】:

谢 @袁霖 邀请,不才已经在科研方向被您邀请过数次,实在是受宠若惊;今天在多个题目里面终于找到一个自我感觉能写出既不废话连篇又不误人子弟的选择,也总算可以交代一下。

题主问

科研小组里有哪些有效的组会形式?
并说“希望借鉴一下”。
那么我认为题主想要的并不是各种与众不同的组会形式,而是希望对组会的方式、时间、内容有一个有效的梳理并且对自己的组会加以改变。所以我是不赞同以上部分只是单纯叙述自己组会形式,没有比较、讨论、评价的回答的。这些完全是废话,简直可以算作知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既然我懂点那我就说两句吧,能不能帮到题主无所谓啊我就是来刷存在感的”型回答的范例。

我虽然没有辗转过许多组,但是因缘巧合参加过许多组内会议,其中不乏各领域内精英。在我看来,一个课题组的例会一般会包含以下三个内容:文献/专题报告;工作汇报;课题组杂务讨论。下面就主要从这几个方面讲一下组会的安排方式。

首先是组会的时间,如果可选的话一般都会安排在一个自然周的开始或结尾,也就是周一或者周六。也有一些课题组选择周日开组会,但是个人认为这样会严重影响学生的休息,反而容易得不偿失 。根据课题组的大小不同,组会的持续时间一般会控制在三小时左右,中间一般会休息一次,时间过长容易导致疲劳;时间过短则可以通过增长组会间隔的方式来将其适当延长。

对于文献/专题报告而言,一般又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对于最新的文献的跟踪,另一个部分是对于某一个专题的全面的讲解。

有一部分教授会要求组里对最新的文献进行跟踪,即文献报告。也就是对组内所有有能力的成员分配不同的期刊,组会时他们需要讲解这个期刊里面他们认为重要的文献,并对其中最重要的一篇或几篇的源头进行归纳,提出自己认为这篇文章可以发表的原因及这个领域内仍需要解决的问题。与此同时,还应当把两次报告之间的这段时间内有必要阅读的文章整理出来发给组内成员供大家参考。文献报告一般比较简单,不要求花费过多的时间对某个领域有绝对全面的了解,而是更接近于科普性的,准备时间一般较短。

与此同时,绝大部分组内都会定期要求学生讲解专题报告,也就是对于某一个具体的研究领域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起源发展到目前的现状,并总结出这个专题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以及这些内容是否对组内的工作有所借鉴。专题报告,也就是一般所称的Seminar,一般都会要求深挖某一个特定的领域,对这个领域的方方面面都需要有极其详尽的了解,准备时间一般都会比较长。

文献/专题报告中存在着许多有意思的方式,不同的导师有着不同的倾向性。例如有的导师会要求在某些报告中讲解自己领域内其他某些课题组长的生平,要求大家对他的工作、人生选择等进行评价和学习。有的导师则会要求自己的学生在讲解文献/专题报告的时候提前出好题目进行考核,以此来考察组内成员对最新文章的跟踪程度。还有一些导师会要求学生以授课的方式分工讲解自身领域内比较重要的书籍,来增进学生对于本领域的了解。

所谓工作汇报,就是在组会中讲解两次组会之间的时间里自己完成的工作,并且对将来一段时间的工作进行规划。工作汇报的主要意义是让组内其他人和导师对自己的工作和规划提出意见和建议,以及避免同一个课题组内经常会发生的情况:工作方向发生重叠。

对于工作汇报而言,需要注意并仔细规划的是两次工作汇报之间的时间,一般建议在半个月到一个月之间汇报一次。如果汇报的太频繁,会导致学生没有静下心来进行思考和整理思路的时间,会导致学生急于求成且易于疲劳;如果汇报的太稀疏,也容易导致学生对工作缺乏积极性。

而课题组内的杂务报告及处理,则是很多课题组长容易忽略却又非常重要的环节。科学研究既是象牙塔又不是,有人的地方就必然有纷争。在周期性召开的组会上引入杂务报告及处理的环节是极其重要的。杂务不仅包括组内需要宣布的事宜和通知,也包括组内仪器和公共事务的负责情况以及问题申报,更是将课题组内可能存在的不和以及纠纷在萌芽阶段踩灭的必须活动。在这一个环节里,每个人都应当被允许提出课题组非学术方面的问题,同时所有提出的问题都应当在确定了解决方法后被记录在案并保障其顺利实施解决。

而统筹组会这几个部分最重要的,也就是在起始阶段提过的时间问题。在将组会控制在三小时左右的同时,怎么安排这几个部分分别所占据的时间,如何规划组会的召开频率以及每一次汇报的人数,才能够让每个学生在一个学期内都能公平的分配到文献/专题报告的准备机会,又能够合理的分配工作汇报的频率,一直都是一个需要根据课题组情况改变的问题。

【成楚旸的回答(25票)】:

谢邀。

我们组文献组会和工作组会是分开的。工作组会没的说,轮流制,每周3个人。

说下文献组会,采取的是3轮淘汰制。每周3个人,讲完大家投票,得票最多的人进入下一轮,下一轮又决出3个进入最后决赛,决赛获胜者每年圣诞可从老板那儿领奖金和奖状。

虽说是为了鼓励大家积极准备文献报告,不过以我过去三年多的经验来看,大家都想尽办法在第一轮被淘汰掉,这样半年都不用再讲了 = = 蛤蛤

【JulianZhu的回答(4票)】:

谢邀。我尽量答得详细有条理一点。

我之前在中科院某所读的硕士,专业与信息科学相关(导师是该领域内的国际知名专家,团队负责的项目有一部分涉密,故略去详情,见谅)。实验室的师兄师弟和师姐(抱歉,直到我毕业了实验室里才有了师妹。。。)大多是博士生(我意志不坚,未继续深造PhD,硕士毕业之后就进了业界工作)。导师是大老板,带了4个副研究员(小老板),每个小老板再带几个研究生。

组会分三类:PNAS训练、论文工作讨论、项目会议

1. PNAS训练。顾名思义,就是用PNAS的论文来做训练。训练目的是培养研究人员对科学问题的敏感度、对研究思路的学习、对论文写作的结构进一步掌握以及新知识新算法的学习。参与人员:除导师以外的全体研究人员,包括所有小老板和研究生。具体操作是:

(1) 每周轮流由一位同学向大家讲解一篇优质论文或讲一个新算法,论文来源当然不局限于PNAS,Nature/Science以及任何顶级会议的高质量论文均可。论文主题也不做硬性要求,可以是跟自己研究领域相关的,也可以是自己觉得有趣的。比如有一位师兄曾经讲过一篇Physical Review上的统计物理的论文,还有讲生态学的。如果讲算法的话,必须是在教科书上看不到的新算法。讲解形式就是PPT,如果口头表达能力好的话可以直接把论文投影到大屏上,对着论文讲;
(2) 讲完之后,大家对讲解者自由提问;
(3) 每个听众,包括小老板,都简要表达一下所讲的文章或算法对目前自己的研究课题有何启发;
(4) 根据本次会议的内容,每个人都形成一个新idea,允许天马行空,但要系统化,把idea共享到团队OneNote工作组上。
这样一来,每次会议中,每个人都能得到训练,都能学到新东西。导师平时比较忙,团队的日常研究工作都由小老板们负责,所以导师只是择期参加,但每次的会议记录要发给他。
2. 论文工作讨论。会议目的是某位学生对其研究工作进展做周期性汇报,并得到团队反馈。参与人员:该学生所在的小团队全体(每个小老板都负责独立的研究领域和研究项目,他以及他带的几个研究生形成一个小团队)。具体操作是:

(1) 根据导师对学生的要求,每个学生在每学期需要做等价于两篇论文的工作。在开展工作之前,要先形成一份一页PPT的想法论述,就是要把想法来源、Paper Review、大致思路,写在一页PPT之内,发给导师并抄送小老板,然后导师和小老板分别Email给出反馈意见,小老板再组织小团队成员一起讨论,确定方向,给出建议。之所要把想法浓缩在一页PPT以内,是因为好的研究是“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一个好故事”,如果发现自己的想法不能用一页PPT表述清楚并引起别人的兴趣,就说明想法还需要进一步提炼优化。
(2) 开展工作之后,每两周进行一次小团队内部汇报。由于一个小团队有3-6个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研究课题,所以相互之间具体谁先谁后,或者两三个人一起汇报,可以自由组合安排。汇报形式是PPT,或者直接跑程序。重点是形成图表,要对图表进行解释和说明,图表是阶段性成果的展示,也是最终串联起一篇论文的线索。汇报完成后大家一起讨论,给出建议。
3. 项目会议。会议目的是传达项目需求,安排项目工作分配,确定deadline。参与人视具体项目而定,一般是项目负责人(导师或者小老板)发起并不定期组织。
最后给答主推荐OneNote工作组,能在团队成员之间共享信息和文件(据说有道云笔记目前也有类似功能了,没用过),可大幅提升组会效率。

【刘效邦的回答(15票)】:

本组不开文献会,早些年老板看的文献比任何人都多,估计木有开的必要。

本组不开讨论会,早些年老板的思路广,不需要和学生讨论思路。

本组最为优良的研究传统是,老板带着去公园走一圈,基本每个人每周要被老板轮两到三次。

天气好的时候,老板带着大师兄,二师兄,三师弟去踢球,路上讨论科研。

有些季节,天气好的时候很多。。。。。。。。

更可怕的是他早年是和学生一起吃饭的,只谈科研。

最可怕的是,他和学生可以讨论问题至凌晨2点。

本组常年phd人数保持在3到4人。

老板是中国人,H因子40+。

老板push是push,但是从不乱来,岁数大了之后,有点放羊。

老板是剑桥毕业的phd,嗯,常年跟我们这种985,211学校出来的学渣混,唉,不提了。

【menz的回答(1票)】:

谢 @袁霖 邀。

简单介绍一下我们组组会的情况。

组会成员:大老板+小老板+十几个学生

组会流程:

第一部分:1 - 2个人讲文献,谈感想,大家提问。我觉得这样可以让大家都可以跟踪进展、激发脑洞,也敦促不爱学习的童鞋读文献。

第二部分:每人轮流快速汇报科研进展——这周你干了啥、我干了啥,遇到什么问题,集思广益解决。

第三部分:杂事——下周该轮到美女Andromachi讲文献了哇咔咔,Andromachi捂脸;不要私藏啊蓝盖瓶不要配了buffer放在那里半年也不用也不扔那么多蓝盖瓶都没有了;咖啡豆用完了要去买咖啡豆上次那种太难喝了换一种好不好;这次轮到咱们组主持party定个什么主题好捏。。。

【高小冉的回答(4票)】:

我们实验室是自然科学方面的。我在的实验室是一个团队,实验室上面有一个大老板,大老板很多时候在国外,没空管我们。大老板下面有四个小老板,都是教授级别。大老板和小老板都有自己的硕士,博士,但是由于大老板比较忙,因此大老板的学生会分给小老板带。这个团队的硕士博士加一起有60人左右。每周我们要开两次组会。

一次是团队所有人一起开的组会,叫大组会。会有一个博士和三个硕士汇报工作进展以及遇到的问题,这个时候除了带你的老板,其他小组的老板和学生也都会给你提意见,提方案,大家一起讨论。以前还会有一个人做文献汇报,就是详细的给大家讲一篇文献,但是后来实验室人越来越多,这一项就取消了,全部的时间都用来讲进展。大组会上汇报大概每个人是2-3个月轮一次,由于有好几个老师在,有不同的角度,能提出不少好的建议。

另外一次是各个小老板和自己带的学生一起开的组会,叫小组会。以我们小组为例,组内大概有15-20人。开始的时候是每周有一个人做文献汇报,然后大家每个人几分钟讲一下自己这一周的进展,有图的就做PPT,没图的就口头讲。但是由于我们的专业做实验是有连续性的,有的实验周期又较长,这样每周讲一点,除了老板自己,其他同学基本是没法follow的。后来就改成了,每周一个同学做文献汇报,两个同学讲工作进展,工作进展要从课题背景开始讲,一定要让大家都明白。其实我觉得这样挺好的,就我自己来说我知道组里每个同学的课题情况以及他们都会些什么,这样我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很轻松的就知道能找谁来帮忙解答。

还有个我觉得比较好但是不算组会的形式。带我的小老板,要求我们小组每周每个人要单独跟他讨论。他安排了每个人周几去找他,然后我们就按时间去找他讨论就行了。这样的好处是,能督促自己做实验,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清楚的知道我们每个人课题进行的程度,以及遇到的问题,哪怕是个小问题。我觉得这一点对老师的要求比学生高的多,老板也因为这个讨论每周时间都排的特别满,因为他除了跟我们讨论,还要写各种材料,各种开会,还要看各种文献。所以经常让我们给他带饭在办公室吃。。。

最后还有一个,我们神一样的大老板,团队一大半经费都是他搞来的,特别忙。但是每年他会给我们开两次会,课题已经做的有眉目的才会去给他汇报,他听了之后提意见,他主要是一个把握方向的人,意见都很犀利。每次给他汇报之前都会很紧张,但是汇报之后如果得到了他的建议就会有很踏实的感觉。

【陈竹天的回答(2票)】:

谢邀~

我还没开始读博,感觉前面的前辈都是“我读以前博的时候****”,哈哈囧..

我们组现在就4个人,老板外带3学生,每周组会就是讲论文,再忙都必须讲,每人一PPT,大家围着听,随意交流,有不足之处老板会说。

因为组里人少,平时的交流都十分密切,老板闲着没事就过来看看,尤其是最近在赶会议,都在使劲干..

这个问题帮不上忙囧,或许以后读博了能来补答~

【天将明的回答(2票)】:

谢邀。

我们组是个小组,平时参加的大概7个人左右。两个从组里毕业了的,一个已经ap,另一个还在找职位(这位大哥纯粹是因为恋家不愿意找,而不是找不到),剩下的五年级2个,四年级1个,三年级1个,二年级1个。老板今年没招人,好像是应付不过来了。

个人觉得形式比较松散,但是兼顾了两个方面。每个人一个学期两次机会,一次讲自己的工作,一次讲文献,按照自己的安排。比如说你的时间刚好是开会前或者是资格考之前,那你很大程度上会做practice talk。

讲文献一般是按照圈内workshop的形式,一般是挑两篇文章,大致范围是Mgmt Sci, Mkt Sci, ISR, MISQ这几个刊物上相关的文章,少数情况可以讲最新的working paper。提前一周需要把讲的论文发到小组的reading group上去(我们组用的是Zotero,我个人用的是Mendeley), 然后在会前一天,将两篇论文的summary(总结)同样贴到reading group上去。Summary的格式值得分享一下:

Title:

Authors:

Journal/Conference:

Additional Info: (such as pages, volume, number, year)

Reviewed By: (fill in with your name)

Date: (date when you finished the review)

Paper summary: (at most 3 lines summarizing the gist of the paper)

Keywords: (from the paper or your own):

Research Question(s): (list main question and sub questions if exist)

Links to prior work: (describe how this paper fits the literature)

Novel Idea: (why was this paper published, what is new here)

Datasets Used or Experiments Run: (identify the core materials for the research)

Results Obtained and Interpretation Provided: (fill in as discussed in the paper)

Methods/Methodology Used: (identify the methods used clearly and precisely)

Appraisal: (add your critiques to the paper and ideas it triggers for future work)

做总结的主要目的是,即使忙到没时间看论文,一般看看summary也知道大致会讲些什么,不至于毫无准备。

开会一般是一人讲(presenter),一人主导讨论(discussant)。通常讲的人会做一个简单的slides,不要求格式,主要是informative。 主导讨论的人会在讲的过程中问一些细节上的问题,其他人当然同样可以问问题,但不是强制。

老师尽量每次组会都会出现,虽然有一两次例外。老师在得时候,大家问问题问的比较谨慎,但气氛明显不如不在的时候那么活跃。

恩,基本就是这样。

【知乎用户的回答(2票)】:

师太师太我爱你O(∩_∩)O~~~???

(⊙v⊙)嗯,回到正题。

1)人员构成:导师×2+研究生<10

今年来了个男神师兄(我爱你?我爱你?我爱你?),老板以前的学生,刚回国留校,其它实验组的,但研究内容相通,文章的细节部分,多是他在改。

2)频率:每周三8:30

a.时间基本是固定的,研究生比较少,基本上每次seminar人人参与,大家心照不宣。提前一两天跟老板协调时间,其实是提醒老板:“R老师,明天上午八点半seminar别忘了哈...“

b.不聊八卦的话,人均半小时,两三个小时大概是能结束。

3)内容:讨论实验计划 + 汇报实验进展 + 改文章改文章改文章+聊八卦

由我负责那年,基本上是提前半小时到实验室,把投影仪准备好,让大家把需要讲的内容拷到电脑,煮好咖啡/茶...

嗯,一次姐姐我不在,师妹跟老板说:”L师姐不在,您没有咖啡喝了...“老板嫌弃她了:”你不够淑女啊,你要学习煮咖啡啊..."哈哈哈哈哈。

a.实验正要开始,或者已经开始但不顺利,需要改进。先由做实验那位说说自己的打算或者困难,接着群讨论。

——我的实验浓度梯度准备xxx,

——为什么是这个梯度?!

——老师你看这个,XX大学已经做过其它动物的啦,他们的最低和最高浓度是XXX,我们是不是能参考啊?!

——不行!那个实验室我知道,他们的数据不能全信!这杂志很烂啊,你得看英文啊,,,预实验做了吗?不然做个预实验吧。

——初体重打算多少?这个季节买不到这个规格吧?那换成小的?不然十月再开始吧。

——油脂怎么添加?那个XXX做过类似的实验啊,他用的是乙醚吗?你去看看啊。

——实验室没有氯仿啊?买买买。

——管制药品啊?想想其他办法买啊。楼下XX实验室应该也有吧?去问问在他们那做?

——老师你得去跟他们老师打声招呼,我直接去不好吧。

——老师,上次你说帮我买的那个XX,你别忘了啊。

——XX又死了几只,最近水温很低,老师,怎么办?!加热棒?XX市场去买?哦。

——我们测这几个指标行吗?哦,我查过了,其它文章也测过,肠道里能测到这几种酶。

。。。综上所述

b.汇报实验进展

——已经开始20天了,

——吃得还行,但都有剩,

——有死的,不多,算在死亡率里了。

——还有10天结束,打算测完肠道XX指标。

——肌肉来不及测了,样品打算存在-80,过完年再测。

——嗯,已经跟实验中心约好了,开学来就能测FA。

c.改文章改文章改文章

实验组惯例,边做实验边写文章。可能是上周群改后,自己重新写的,也可能是新写出来的部分,大家讨论,一起改,一直改,不停地改。大家一起理清思路,指出问题,再接再厉。。。

这是seminar最重要的部分,刚开始会很煎熬,因为真的不会写,写得很烂,全都是Chinese English,语言逻辑也都是问题,有些抗压能力差的师妹,直接泪洒当场,,,

d.八卦杂事

——最近天气不错,实验室去烧烤吧。

——哎呀,实验不要紧,你们赶紧去谈恋爱啊。

——工作找得怎么样了。。。?

贵在坚持,实验计划和文章被嫌弃得久了,无论如何都是会有进步的。。。

BTW,最近两个小师妹的文章都到revision阶段了,两个都曾泪洒seminar,流泪不止,,,真替她们开心???

【李刚的回答(1票)】:

进来一看,两个高大上的“科研”,真心觉得邀请错了人,但来都来了,就扯两句吗?不就是开会嘛。就讲讲以前组织Workshop(侧重于单个案例分析和预演)和Brainstorm(侧重于具体问题的分享与讨论)的经验吧。

一:选择何种会议形式

开会追求的永远在高效率与新思路间寻求一个适当的平衡点,如果是Workshop(侧重于单个案例分析和预演),更偏向要有一个明显的结果,如果是Brainstorm(侧重于具体问题的分享与讨论),更偏向于发现新思路。

二、陷阱

因为从小缺少集体议事的经验,中国人对于动议、附议、反对和表决的基本概念和议事法则基本无感,开会常常陷入以下三类陷阱

1.形式化。所有的开会议程一个不缺,但基本上不是为了推动会议,而是为了走流程。

2.舞台化。在Brainstorm中特别明显,尤其是竞争激烈的大公司,开会成为在领导面前表现的绝佳机会,通常会看到形式精美内容空洞的PPT,表面激烈离题万里的讨论,还有完全沦为立场站队的派系斗争。

3.无结果。会前不准备,会中敷衍,结果会议通常沦为无结果的浪费时间。

(要下班了,明天有空再继续)

三、角色

积极的角色:

1. 主持人

2. 观点提出者

3. 挑战者

负面的角色

1. 专断蛮横的主持人,优柔寡断的主持人

2. 表演者

3. 南郭先生

四、合理的进程

1.准备阶段

2.明显的议题和时间表

3.观点阐述阶段(Brainstorm),演习性的提案(Workshop)

4.附议或赞成的观点

5.1反对或挑战的观点

5.2第三方视角的分析(Workshop)

6.结论阶段:各种观点的总结(Brainstorm),最终方案的表决或主持者的决策(Workshop)

【潘大毛的回答(0票)】:

谢邀。

大的组会形式,无非是工作或文献,讲点细节吧。

控制人数。读博的时候,因为实验室太大(50人以上),会议形式化严重,还要签到。签完之后讲个把小时,有睡觉的,有玩手机的。而且因为人多,一个人一年只讲两次,数据结果都串不起来。现在我们的组织方式是,只要求项目核心人员参加。如果需要其他人员参与讨论的,临时安排,讲完相关部分就走。

控制时间。以现在公司为例,有两个比较好的实现方式:1.一有结果马上讨论,就在实验室,围着刚出的数据开会,这样大家都会集中讨论问题,不容易跑偏。2.站着开会,超过十分钟就会有人撑不住了,有效杜绝废话。

还有给各位老板提个醒,会议过程中最好不要抽烟。我们老板烟瘾极重,每次在办公室或者会议室我都觉得自己要被熏成腊肉了。所以基本上一见他伸手摸打火机,我就马上说,老板,您这想法太好了,我这就做实验去。。接着火速逃离。貌似几次小组讨论都因为老板抽烟,大家找各种理由溜了无疾而终。。

【罗球球的回答(0票)】:

每周两人讲文献,一组人做工作汇报。讲文献分为30分钟精讲和15分钟粗讲。30分钟就讲和我们研究领域相关的,科研性强;15分钟的可以讲任何领域自己感兴趣的文章,科普性强。然后一组人讲工作汇报,汇报的内容其实每周开会前两天都差不多跟老板单独汇报过,所以着重于和学生分享你实验中出现的通用的问题以及好的方法等。最后老师再总结实验室这周的各种大小事务问题等等(他还真蛮啰嗦的)。例会一般开3-4小时不等,或者更长。而且在周六晚上开 经常开到宿舍锁门。 所以时间还蛮尴尬的 周五不能放松 周日也就只能休息一下下。除去时间很漫长外加老师很啰嗦,其他的部分 个人感觉还是很有收获的。当然了 前提是你有认真听别人讲!
科研小组里有哪些有效的组会形式?  |  责任编辑:虫子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