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木虫
学术数据库客户端

2021阿尔茨海默病防治专题会议

 找回密码
 注册新账号

QQ登录

微信登录

2021阿尔茨海默病防治专题会议

摘要: 论阿尔茨海默病二级预防的重要性——2021阿尔茨海默病防治专题会议为了加强临床医生对阿尔茨海默病的二级预防的意识,重视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诊断,“2021阿尔茨海默病防治专题会议”于2021年7月23日在线上召开。本 ...
论阿尔茨海默病二级预防的重要性——2021阿尔茨海默病防治专题会议

为了加强临床医生对阿尔茨海默病的二级预防的意识,重视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诊断,“2021阿尔茨海默病防治专题会议”于2021年7月23日在线上召开。本次会议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主办,北京认知神经科学学会协办,北京巢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承办。

本次论坛以“如何能够做到早诊断和早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为主题,特邀10余位国内在该领域有笃深造诣的专家进行授课及交流。据中国AD临床前期联盟主席,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韩璎教授介绍,会议将从临床中AD失诊的原因、早期诊断AD的秘密武器等方面对阿尔茨海默病的防治及早期精准诊断进行深入地讨论和分析。

当前,早期阿尔茨海默病(AD)的治疗已取得突破性进展,而一分预防胜于十分治疗,攻克AD的真正希望在于二级预防乃至一级预防。AD的二级预防又称“三早”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据韩璎教授介绍,本次会议重点在阿尔茨海默病的二级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另外,最大的亮点就是国家重点课题研究成果展示——在阿尔茨海默病(AD)临床前期就可以实现AD的早期诊断:主观认知下降临床特征加上淀粉样蛋白客观检查,是实现AD临床前期早期诊断的有力武器。
韩璎教授指出,既往单抗药物研发失败的教训,总结起来有三点:
1、用药时机晚了;
2、用药适应症不严格;
3、用药剂量不够。
所以,AD治疗关键在于早期发现。提到早期发现,大家最关心的是如何早期诊断和可否早期治疗,本次会议着重就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附:大会嘉宾介绍
名誉主席 致辞嘉宾 卢洁教授
简介: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自然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现任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副院长、放射与核医学科主任,磁共振成像脑信息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脑重大疾病的多模态脑功能与分子成像研究工作,在包括Neuron、PLOS Bi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Brain、EJNMMI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100余篇学术论文。 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全国委员,北京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师协会放射专科医师分会副会长等。 

大会主席 报告嘉宾   韩璎教授
简介:
韩璎教授、博士生导师,现担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磁共振专委会委员,北京认知神经科学学会理事长,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中心-中国AD临床前期联盟主席,担任国内外多家学术期刊编委和审稿专家。国自然评审专家。
2017年10月牵头成立我国AD研究领域首个国家级的组织—中国AD临床前期联盟,并担任该联盟总负责人。联盟以宣武医院为中心,汇聚了全国180多家不同层级的医疗科研单位,构建了我国AD临床前期研究协同网络,开启了我国AD临床研究新时代。韩璎教授注重人才培养,已指导多名研究生在AD国际顶级大会-AAIC大会上发言,多人获得AAIC的fellowship奖励,已培养硕士、博士、博士后研究生20余人。此外,韩璎教授积极对全国各地的医生进行痴呆相关规范化诊疗培训,以帮助其开设记忆门诊。
报告题目:早期识别阿尔茨海默病的重要性
阿尔茨海默病英文叫Alzheimer’s disease, 简称AD。AD是引起失智症最常见的疾病,占比约为60-70%。AD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国际上基本达成了共识:早期发现可以阻止或者延缓疾病进程,是目前防治的关键。AD 是年龄依赖型疾病,随着年龄增长,患病率成倍增加。为了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国家已经把AD防治上升到战略高度。但是,只是研究者明白,还无法真正实现早期诊治。我国AD患病情况非常不乐观:柳叶刀杂志2013年对我国AD患病人数进行流调结果显示,1990年AD人数是193万,20年后达到了569万,翻了接近两番。根据2020年发表在柳叶刀公共卫生杂志上的流调数据,我国AD患病率3.94%,5月11日刚刚结束的第七届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是2.64亿,据此推算,今年我国有AD患者已经超过了1000万,比10年前,又翻了接近一番。2016和2021年柳叶刀杂志发表的AD大综述显示,西方国家,由于对AD危险因素的有效控制,AD 发病率稳中有降,我们国家不降反增。由此可见,AD防治防大于治,一分预防胜于十二分的治疗。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AD是可以预防的疾病,攻克AD重在预防。2020年柳叶刀杂志发文指出,占AD发病40%的危险因素是可防可控的,比如早年缺乏教育占7%;中年听力障碍占8%,脑外伤占3%,高血压占2%,过量饮酒1%,肥胖占1%;老年吸烟占5%,抑郁占4%,低社会交往4%,缺乏运动占2%,空气污染占2%,糖尿病占1%。控制危险因素,防发病是一级预防。如果一级预防失守,及时开展二级预防更重要。AD的二级预防就是指在脑内仅有淀粉样蛋白阳性,尚未出发级联反应之前,降低淀粉样蛋白聚集,阻断病程,防止AD进一步发展。要实现二级预防,阿尔茨海默病临床前期的早期诊断至关重要。

报告嘉宾 吕粟教授
简介: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放射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神经专委会委员,中华医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副会长。国家高层次人才(教育部)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首批获得者。获得德国洪堡基金贝塞尔研究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率先在国内开展精神影像检查。
报告题目:认知障碍的MRI影像临床评估
认知障碍是一组以认知功能水平降低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疾患,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高。按照病因,可分为变性病变、血管源性、感染性、代谢性、肿瘤及其他原因。其中,变性病变如阿尔茨海默病(AD)等最为常见。影像学在认知障碍特别是AD的早期诊断中有何临床价值是目前公众所关心的焦点,以磁共振为代表的影像技术由于具有无辐射,信息丰富等优势,在认知障碍的临床检查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价值。然而,目前公众对于磁共振成像的原理及其在认知障碍检查中的价值并不清楚。本堂课将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开展的认知障碍精神影像专病检查技术为主要介绍内容,通过介绍该技术的基本原理,半定量和定量技术方法,影像的解读和判定,最后通过一系列病例向大家介绍精神影像技术在临床认知障早期发现、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对磁共振为代表的影像技术的成像原理和临床应用场景进行科普宣传,以增加公众对磁共振影像检查技术的认识。

报告嘉宾 郭腾飞教授
简介:
郭腾飞,深圳湾实验室研究员,课题组组长,博导。2018年4月获得慕尼黑工业大学博士学位,师从PET显像专家德国科学院院士Markus Schwaiger教授; 2018.5-2020.11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William Jagust教授团队完成博士后训练。主要使用PET/MRI分子显像和生物标记物研究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特征及演化规律。近3年来以第一作者和唯一通讯作者在Alzheimer’s & Dementia、Biological psychiatry、Neurology等杂志发表多篇原创学术文章,长期担任Alzheimer’s &Dementia、Nature Communication、Neurobiology of Aging等杂志审稿人,曾多次受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做口头汇报。2020年获得美国阿尔茨海默协会“Young Investigator”荣誉奖,担任国际阿尔茨海默ISTAART协会“Professional Interest Areas (PIAs) to Elevate Early Career Researchers (PEERs)”执行委员会亚洲主管。
报告题目: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
阿尔茨海默临床综合症(Alzheimer’s clinical syndrome),俗称老年痴呆,主要是根据老年人的临床认知评分而诊断,临床表现为记忆力减退、认知功能障碍、行为异常和社交障碍等。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是老年痴呆症的最主要原因,占所有病例的60-80%。淀粉样蛋白斑块(β-amyloid (Aβ) plaques) 和神经元纤维tau缠结(neurofibrillary tau tangles)是AD的两个主要病理特征,也是区别AD痴呆与非AD痴呆的依据。研究AD不同阶段的病理特征异常变化的分子机制,大脑皮层Aβ沉淀和tau缠结的空间分布和时空迁移特征,以及它们在大脑神经变性和认知功能下降中的作用是研究AD早期诊断以及设计AD药物和非药物研发试验的重要基础。研究表明Aβ沉淀和tau缠结异常变化可以先于AD最早临床症状出现的15-20年前通过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 CSF)或者血浆(Plasma)生物标记物或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 imaging)检测出来。此外,超过30%的70岁及以上认知未损伤老年人的大脑皮层已经聚集了大量Aβ斑块(PET显像为Aβ阳性)。本报告将介绍利用PET显像和CSF/Plasma生物标记物等技术在AD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现状。此外,本报告还将介绍与AD相关的药物和非药物治疗的最新进展。

报告嘉宾  朱霖教授  
简介:
教授(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从事放射性药物研究;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获多项发明专利; 实现国际新型AD、PD、早期诊断等PET新药的国内临床转化;曾主编“中国放射性药物发展战略研究”一书,组建国内首个“放射性药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并任第一届主任;曾研制多种放射性新药并获得国家一类新药证书。
报告题目:早期诊断阿尔茨海默病的秘密武器——PET分子探针和分子显像
本报告首先简述PET技术及其精准显像的武器——分子探针;继而介绍早期精准诊断阿尔茨海默病(AD)的分子探针,以及如何利用PET技术实现潜在AD患者的早诊断、早预防;最后,使大家早日认识AD的潜在风险,早日就医。

报告嘉宾 周玉颖教授
简介:
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内科 科主任 硕士生导师
1984年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从事神经内科35年,德国维尔茨堡大学访问学者。擅长对脑血管病及老年期痴呆的研究工作。先后发表专业论文40余篇,主持并参与科研项目10余项,获天津市科技成果奖6项,填补天津市医药卫生空白2项,天津市卫生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参加中国认知障碍及痴呆专家建议、共识及指南撰写4部,英文版1部,教材3部。完成2项国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项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获天津市首届名医,天津市劳模。目前的研究方向:老年性痴呆及血管性痴呆。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老年痴呆及相关疾病专业委员会(ADC)常委
国际老年痴呆协会(ADI)理事
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基地医院专家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认知障碍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第九届委员会神经病学专业学组常委
天津市痴呆诊疗中心副所长
天津市医师学会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
天津市高评委评审专家
天津市罕见病学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神经内科学会基础与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神经内科学会神经变性疾病专业委员会常委
北京市神经内科学会认知障碍及相关疾病专业委员会常委
北京科委评审专家 
中国微循环学会神经变性病阿尔茨海默病生物标志物学组专家顾问
中国卒中学会血管性认知障碍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常委
阿尔茨海默病外周标志物检测和早期干预联盟 副主任委员
天津市健康管理协会第一届医养健康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天津医药〗编委
〖阿尔茨海默病相关杂志〗编委
报告题目:关注额颞叶痴呆
额颞叶变性是大脑额叶和颞叶变性萎缩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是一组多发生于老年前期(45-65岁)的痴呆综合征。患者常于老年前期起病,以人格改变、社会行为异常及语言表达或命名障碍为最早、最突出的症状,记忆和视空间功能损害较轻,但随病情进展(3-4年后),患者最终出现全面的痴呆及功能衰退。病程早期患者的肢体运动常正常,但部分患者可伴帕金森病样表现或出现渐冻人即运动神经元病。因该病主要在中年起病,严重影响社会及家庭的生活,要给与高度关注。

报告嘉宾 孙中武教授
简介: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安徽省“江淮名医”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病学教研室主任兼神经内科一病区主任
安徽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候任主委兼痴呆与认知障碍学组组长
中国卒中学会脑小血管病分会常委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脑认知与健康分会常委
国家卫健委脑卒中防治专家委员会血管性认知障碍专业委员会委员
安徽省神经科学学会副理事长
安徽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神经科杂志”编委
报告题目:AD的早期治疗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阿尔茨海默病(AD)发病率逐年增高,给社会、家庭、患者及其照料者带来沉重负担,已成为影响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的第5大原因。AD的早期治疗有赖于早期诊断,轻度认知功能损害(MCI)提出使得AD早期诊断和干预成为可能。AD的早期治疗提倡综合性治疗,包括危险因素的干预、改善认知功能的药物治疗和认知功能康复训练等。

讨论嘉宾 康桂霞教授
简介: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智慧医疗产学研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主任、北京邮电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负责人。致力于智慧医疗理论与技术研究17年,在无线物联网、医疗信息智能处理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利用多模态脑影像及电生理数据,研究基于人工智能的数字化特征提取、算法架构设计、目标函数优化等方面内容,并应用于阿尔兹海默超早期诊断及预测、难治性癫痫病灶定位等工作中。主持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等项目。出版中英文专著4本,发表论文2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5项。获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奖项。

讨论嘉宾 肖姝雲教授
简介:
博士,主任医师,硕导,共产党员,现任上海市中医医院神志病科主任、神志病研究所所长。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师从上海市名中医林水淼教授,继承林教授的“AD和MCI从神病论治的学术思想”。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西医结合防治认知功能障碍、失眠、焦虑、抑郁等。作为第一负责人,已完成上海市卫健委资助的“调心补肾豁痰方联合耳穴治疗非痴呆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资助的“调心、补肾方治疗非痴呆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及作用机制”课题研究,在非痴呆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中药和非药物治疗中积累了临床研究经验。目前主要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落花安神口服液新药临床前研究”,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老年认知功能障碍的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的规范化研究”,围绕老年认知功能障碍开展了新药研发、临床路径的规范化研究。承担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生物医学领域科技支撑项目、上海市卫计委项目,教委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10余篇,参编著作2部。2009年率先开设老年记忆门诊,成为上海市首批记忆门诊的13家联盟成员,2016年获上海记忆门诊达人奖。2017年获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第二届“汇创青春”上海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二等奖优秀指导教师称号。目前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副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身医学科学传播专家,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阿尔茨海默病防治协会全国中医药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脑认知与健康分会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上海市中医住院医师/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专家等。

总结嘉宾  蒋皆恢教授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工学博士,现任上海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生物医学工程学术团队带头人,学科组组长,研究方向为PET/MRI影像分析及其在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主持和参与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卫健委重大重点项目10余项,获地方领军人才;在EJNMMI、IEEE JBHI等影像学刊物发表SCI论文超过 50 篇,担任JNM、EJNMMI等期刊资深审稿人;担任上海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信息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等学术兼职。
2021阿尔茨海默病防治专题会议  |  责任编辑:晓木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