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

QQ登录

微信登录

天热!热的令人思考热力学

摘要: 我国古代的熵概念是存在的,而且在定性上也是正确的。想起初中时,下乡支农,老农民(没读过书的)谈到代代相传的“地熵”,其定性的定义为:在太阳照射下,容易热 ...
       我国古代的熵概念是存在的,而且在定性上也是正确的。想起初中时,下乡支农,老农民(没读过书的)谈到代代相传的“地熵”,其定性的定义为:在太阳照射下,容易热起来的地块就是地熵低。太阳下山后,不容易冷下来的地块就是地熵高。

       热力学上,这是于个等容过程,dQ=TdS。在dQ固定时,温度与地熵变化成反比。简单化的可以把古代的熵定义为:Q=TS。很不幸的是,很多文献就是这样定义熵的。

       从历史追踪来看,可以认为“地熵”的概念接近于热力学的熵概念。事实上,古代把物体划分为:热得慢,热得块;或是,易冷、易热。还是对“熵”有定性概念的。古代的“热”实际上是温度的等价概念。

       中医对物质的分类实质上采用“凉性的”代指熵变化慢的物质(土话,几把火还都烧不热),用“热性的”代指熵变化快的物质(土话,小半把火就烧热了),而“中性的”实际上是参考物质(一把火刚好烧热)。这种主观的定性定义几乎是无法把握的,从而也就有没有“共识”。

       由定性概念上升为抽象的精确的科学概念之难也可由此而得以“洞见一二”。

       历史上,当学者们看到dQ=TdS,  dW=PdV 时,有多少学者如飞娥扑火般的浮想联翩。被广为接受的只有雅可比的理论,可以建立J(T,S) 和 J(P,V) 的对应性。

       由于对于液体气体,近似的有实验关系:PV=CT(C近似为常数),从而有: dW=(CT)(dV/V), 也就有了:dW=CTd(lnV)。这个关系,就热力学思想史来看,导向了熵的形式定义:S=kln(Z) ,以及 TS=LQ。

       热力学的基本理论实质上是在定性及定量关系上的形式推理(逻辑性结论)。

       现代热力学研究试图摆脱这个已经普及的理论框架。如,统计热力学对熵的定义,以及对温度的定义。但是,对熵,还是有多种定义,成为基础理论界(含数学界)的热门话题。

       无论是信息熵,几何熵,还是其它的熵概念,事实上受困于牛顿力学的科学概念:客观物理量是可测的。从而可以实验检验。

       统计热力学的熵不满足这个实测概念(但是逻辑上满足,指状态的配分函数);信息熵是统计热力学熵的等价,只有几何熵被看成是有希望实际测量的。

       数学界就几何熵的研究很热,但是热力学家不屑一顾。而工程界就惨了,只有用经典的热力学理论去研究。绕来绕去,不知道实质上起点为何,也不知到可以到达的终点在那。你方唱罢我等场。

       有少数热力学家试图把几何熵应用于热力学问题,被几何熵的数学家批的一塌糊涂。就我这个旁观者看,无非是各自认为真理在手而蔑视他人而语。

       因而,在大热的天,以混混糊糊的大脑来看,名利之争是瓦解科学整体性的利器,从而间接的成为科学进步的巨大阻力。

       天热!糊涂了。不写了。(肖建华)


天热!热的令人思考热力学
很不错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楼主是超人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好帖就是要顶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真心顶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难得一见的好帖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大家都不容易!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好东西一定要看看!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以后多分享一些这样的有价值的帖子啊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大家都不容易!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谢谢您的分享!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谢谢您的分享!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论坛有你更精彩!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谢谢您的分享!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谢谢您的分享!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大家都不容易!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好东西一定要看看!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论坛有你更精彩!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好东西一定要看看!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好东西一定要看看!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