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

QQ登录

微信登录

浙大请物流工人登讲台 称其部分成果达硕士水平

摘要: 近日,物流工人余建春受邀在浙江大学给几位专家讲解了自己的数学发现。余建春书信里展示的相关研究。新京报讯 剃着板寸,身穿条纹T恤的余建春有些拘谨地站在讲台 ...

近日,物流工人余建春受邀在浙江大学给几位专家讲解了自己的数学发现。

余建春书信里展示的相关研究。

新京报讯 剃着板寸,身穿条纹T恤的余建春有些拘谨地站在讲台上,握着粉笔的手微微发抖。

在余建春面前,坐着浙江大学数学与科学学院教授蔡天新,以及他的三名博士生、一名博士后,还有数论专业的一名副教授。而余建春则要在这些专业的数学研究者面前,推演自己的5个数论发现。

这让身为物流公司包装工的他,一度感到很紧张,然而很快,他便沉浸在黑板上的数字中。

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余建春自认“不能算民科(民间科学家)”。而浙江大学数学教授蔡天新告诉新京报记者,余建春的部分研究成果“达到硕士水平”。

手写信引起数学教授注意

今年6月10日,浙江大学数学与科学学院教授蔡天新在自己微博上,发布了几张照片。照片拍的是一封手写的信件,从河南新县寄出,收件人是蔡天新本人。信纸上没有什么多余的话,密密麻麻写满数学符号。在信件的落款处,署名“余建春”。

身为数论方面的专家,蔡天新时常收到这样的手写信件。他说,原以为又是哪位数论爱好者自称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或“黎曼猜想”,而“展开细看,才知他推导出连续自然数立方和表立方数的一个通式,结论正确”。

尽管经过查询,这个通式已有外国同行做出,他还是对这位名叫“余建春”的来信者起了兴趣。

四天之后,余建春被邀请到了浙江大学,参加蔡天新主持的数论讨论班。这样的讨论班是浙江大学的传统,列席者都是专业的数论研究者。

这是余建春第一次登上大学讲台。在当天的讨论班上,他显得很紧张。因为用不惯黑板擦,他习惯于用自己的手掌来擦黑板。

从10点半到12点,余建春一连讲了自己的5个“数学发现”。

事后,蔡天新在微博中评价,余建春的5个“数学发现”中,关于“卡迈克尔数的新判别准则”的“发现”堪称“亮点”。

“卡迈克尔数”,又称“绝对伪素数”,由美国数学家卡迈克尔在1912年首先发现。关于卡迈克尔数的判别准则,一直是数论爱好者的研究热点。

包装工业余研究数论十年

在迈步进入蔡天新的课堂以前,余建春从自己位于杭州下沙的出租屋内出门,转了几趟公交,花了将近两个小时。在他租住的这间小房间内,高低错落的住了8个人,每月房租只需一百多元。

余建春的社会身份,与“数学”没有丝毫的关系。他是杭州一家物流公司的包装工,每天从早8点干到晚10点,包装整理上千个箱子,每月工资3000多元,不包食宿。而在此之前,他曾辗转武汉、开封等地打工。更早些,他是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下称郑州牧专)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

今年33岁的余建春,至今没有成家。他来自大别山腹地的河南新县,是家中的次子。2006年,在郑州牧专上学的时候,余建春从图书馆借到一本《数学猜想》,对里面的数论很感兴趣,没事就扒出稿纸划几下。大专毕业后,他干过很多工作,都不长久,但是研究数论的稿纸却越积越多。

他渴望得到学界的认可。打工每到一地,余建春都会抱着自己的研究成果前往当地大学,希望得到数学系教授关注。此外,他还把自己“成果”寄给很多学者。

蔡天新的邀请,是他从学界得到的第一次回复。

■ 焦点

数学发现是否“抄袭”?

余建春否认,“用的公式不一样”

“卡迈克尔数”是一种伪素数(伪质数),在一亿以内的正整数中只有255个。

蔡天新验证了余建春提出的公式,认为在一定范围内,余建春的发现能够以更高的效率找出更多的“卡迈克尔数”。

据蔡天新介绍,余建春的“5个数学发现”有两个与已发表的成果“撞车”。

余建春是否为了吸引眼球而进行了“抄袭”呢?

余建春就此回应新京报记者:“用的公式不一样。因为我很少看专业书籍,基本都是根据比较通俗的公式去推导。所以我也不知道现在行业研究到什么程度了。”

由于余建春的论证过程简短,无法作为严肃学术论文发表,蔡天新决定将余建春的公式收录在他最新的英文著作中。蔡天新还送给余建春一本数学书,鼓励他继续学习。

“邀工人开讲”是作秀吗?

教授蔡天新:“为了鼓励他系统学习和提高”

一个只有大专学历的包装工,登上数学基础雄厚的浙江大学讲台,余建春成为焦点人物的同时,数学教授蔡天新也备受关注。有网友质疑,此举有些“作秀”的味道。

蔡天新向新京报记者回应称,余建春“几个发现有一定的创新性,富有想象力”,而邀请余建春来讨论班,更多是为了鼓励他“在数论领域有系统的学习和提高”。

在蔡天新看来,余建春的发现“研究成果可以说达到了硕士水平”,但缺陷非常鲜明。“他没有学习过系统的基础知识,去大学的话恐怕本科也拿不到。但不排除余建春未来在数论领域做出更大的成就。”

“余建春具有一定的潜力,但必须在数论领域有系统的学习和提高,才能深入研究。”

蔡天新说:“如果数学研究影响到了他的生活和工作,也许他更应当多关注生活,工作和家庭。”

■ 对话

“我学历太低,工作和研究难两全”

余建春的工作地点,位于杭州下沙一间仓库。身为包装工的他,每天工作超过14个小时。在装货、卸货、包装之余,趁着难得的午休时间,新京报记者与他进行了一次对话。

“对数字从小敏感,但成绩不是很好”

新京报:什么时候对数学产生兴趣?

余建春:我从小对数字很敏感,但是数学成绩一直不是很好。后来在郑州上学时看到这方面的书,没事就会翻翻,发现自己兴趣很大,就经常找例题做了。

新京报:现在每天有多少时间研究数学?

余建春:以前一天两三个小时吧,现在这份工作太累了,一天要干十几个小时,根本没时间看数学,我想换份工作。

新京报:你在看数学的时候,同事有什么反应?

余建春:一开始觉得奇怪,后来习惯了,他们就会走开,不打扰我。

“还没达到‘民科’的水平”

新京报:为什么会对数论感兴趣?

余建春:数论比较适合吧,能用浅显的公式推导。关于卡迈克尔数的推导,我基本上没用到高等数学里的东西。

新京报:你认为自己算是“民科”吗?

余建春:“民科”是“民间科学家”吗?我还达不到那个水平,只能算是“业余数学爱好者”。我的数学基础很差的,只是对伪素数比较感兴趣,花了些时间而已。

新京报:跟科班出身的研究人员相比,你觉得你有优势吗?

余建春:我觉得更多是劣势吧,我的理论功底差,研究起来没有持续性,好多专业的东西都不知道。如果说有优势,顶多就是我的思路更灵活些,因为无知。

新京报:这些年有什么遗憾的地方吗?

余建春:遗憾自己上学的时候没好好学习,现在学历低,没有好工作,想搞研究也没人要。不能像那些数学教授那样走考学,然后搞研究的路。

新京报:如果有机会,你愿意专职从事数学研究吗?

余建春:我其实还挺想的,但是现在没有考虑过。家里经济比较差,我要先把生活的问题解决了。数学书那么贵,我已经好几年没买过书了。但是要是有人推荐,待遇可以的话,我还是想做研究的。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王煜

本版图片/网络截图(原标题:物流工人浙大登讲台:我不是“民科” 讲解5个“数论发现”;毕业于一大专兽医专业,业余研究数论多年;浙大教授称“部分成果达硕士水平”)

浙大请物流工人登讲台 称其部分成果达硕士水平
以后多分享一些这样的有价值的帖子啊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以后多分享一些这样的有价值的帖子啊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大家都不容易!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论坛有你更精彩!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好东西一定要看看!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好东西一定要看看!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论坛有你更精彩!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好东西一定要看看!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大家都不容易!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以后多分享一些这样的有价值的帖子啊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论坛有你更精彩!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大家都不容易!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大家都不容易!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好东西一定要看看!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以后多分享一些这样的有价值的帖子啊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