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博后,半年没有成果如何是好
前几天,有朋友在小木虫上私信我,告诉我他在国外某校做博士后,目前只有一年的合同,但是过去半年了,还是没有太多成果。他目前感觉到压力非常大,希望我能够给予一些建议。
很多国内的博士生毕业后,都希望寻找一份国外的博士后工作,其实,他们不知道的是,如果他们去了国外,有很多压力是他们不曾思考到的。前一阵子,Nature期刊曾出版文章讨论年轻人压力,特别是学术成果的压力是极其巨大的。据报道,在美国,80%的博士后人员在选择完全不从事学术相关的工作反而觉得更加幸福。我的一位朋友,他一开始也是做博士后工作,最后选择不再从事科研工作。有一次我就他离开学术科研后的感受进行咨询,他说,他离开科研后感觉自由了,时间多了,生活质量大幅提高了。
具体而言,国外博士后的压力集中体现在学术成果或者项目进度上。对于博士后岗位,与博士生岗位完全不一样。博士生岗位有培养性质,而博士后岗位则有拿来主义性质,要求到岗马上能开展工作。对于博士后人员的工作,主要看他们的经费从什么地方获取,因而他们的工作要求是不一样的。如果他们是受到国家科学基金支持,他们将主要从事学术科研工作。也因此,没有学术成果是不成的。和国内的情况差不多,国外基金也是看学术论文,如果上一个基金资助下没能出现几篇好的学术论文,下一个基金就会是很难获得的了。也因此,如果用这些钱招聘了一个博士后人员,而他们不能发现一些好的结果,发表学术论文,合作老师也会郁闷的。另一类是企业合作的科研项目。在国外大学,也有很多企业资助的学习课题,对于企业资助的课题,他们也是很少关注学术论文。但是,做企业课题其实也是非常累的,他们要求过一段时间就写一个学习进展报告,过一段时间又写一个报告。对于课题负责人而言,如果连着几次报告没有做好,以后再拿课题的机会就很小了。由于博士后人员基本上都是有课题负责人给予经费资助,因而,课题负责人感觉到压力很大,自然而言就会转嫁到博士后身上。如果连续一段时间都不能做好,课题负责人可能不会说啥,但是,博士后自己可能都不好意思再留在这里了。除了上述两种外在的压力之外,还有一重就是“再就业”压力。通常情况下,如果连续很长一段时间都没能做出合适的成绩,他们的简历会比较糟糕的,即使他们自己不想做这个课题而选择跳槽,但有简历不佳,找到新的岗位的机会就会少很多。
对于一个只有一年合同的博士后岗位,做了半年都还不见起色,压力之大毋容置疑。在这种背景下,我个人觉得博士后最主要的是给他的合作导师以“希望”。现在学术圈有很多种学习模式,有一些是短平快的科研模式。对于这种模式的科研性质,遇到上述问题的可能性不大。还有一种模式是追求深入学习,将一份工作做到细致。如果是这一种模式,半年不见起色是完全有可能的。理论上讲,其合作导师对工作难度是有一定的了解的。因而,当博士后花了半年时间还没能做出来的时候,最理想的模式是去与合作导师沟通,直接告诉他你现在遇到的具体困难。
l 如果运气好,你的合作导师对你遇到的困难非常了解,他有现成的方法帮助你解决,你会很快地进入下一个出成果的阶段。
l 如果你的合作导师对这个问题也是感到头疼,那就不是你一个人的能力问题,这时候,合作导师对你工作难度的理解会更加深入。如果你有能力说服他这个工作很重要,而且如果突破了某一个关口就会出现特大成果,在这种背景下,即使你今后半年还没能出成果,他依然会给予你支持,让你继续做下去。
l 如果你把问题和合作导师讨论后发现这个问题无解,即使再努力做下去,也不可能会有新的进展,那也可以及时收手,去做别的学习。
l 如果你把所有困难都告诉了你的合作导师,但是他对你非常不理解,那你就应该及早地准备寻找工作,反正还有半年的合同。
半年时间,其实很短,如果让一个博士后在短短半年内马上做出高水平的成果,其实是很困难的。但是,博士后岗位确实是一个临时性岗位,博士后导师喜欢直接“拿来主义”,而不是花时间去培养一个新人。在这种背景下,沟通是唯一的方法。
(喻海良)海外博后,半年没有成果如何是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