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木虫
学术数据库客户端

大隅良典为何独享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微信登录

大隅良典为何独享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跳转到指定楼层
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单独授予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关于获奖原因已有大量文章介绍和描述,这里从另一方面展开叙述。


随着科学合作的日益频繁和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科学家单枪匹马、独立研究的事例越来越少,合作或同时突破成为科学的主流,因此诺贝尔奖多数情况也就呈现出分享态势。历史上,除和平奖颁发给组织外,诺贝尔奖其它奖项只能颁发给个人,而且最高分享人数限定在3人。在三大自然学奖,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奖中,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总人数最多(化学最少),也就意味着生理学或医学基本上分享概率最高。进入21世纪以来的16年颁奖历程中,只有2010年(试管婴儿授予爱德华兹)和今年为科学家独享,严格意义上讲试管婴儿应该分享,遗憾的是另外一位贡献者于1990年代逝世,因此独享几率只有1/8,甚至1/16。那么问题来了,大隅良典因何能独享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呢?


首先,建立酵母自噬模型,简化研究问题(成功第一步,找到了大门)。自从1963年,德迪夫首次提出自噬概念依赖,许多人都对自噬现象进行了探索,但大多集中在哺乳动物器官水平,由于缺乏有效研究手段,因此主要集中在形态描述上。而酵母模型的出现则一下使研究“柳暗花明”,使这个无人重视的“冷门”领域不久就成为科学前沿。


其次,借助突变体筛选到十几个自噬相关基因,奠定研究基础(成功第二步,打开了大门)。当时,酵母突变体成为研究基因功能的重要手段,而借助自噬异常突变体(借助显微镜观察自噬形态异常)而确定与性状关联的突变基因。其实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细胞囊泡融合”获奖者之一也是采用酵母突变体筛选基因的方法开创研究领域的。鉴于这个原因推测大隅良典获诺贝尔奖成果毫无疑问,可能会滞后几年,并未看做热点的原因。


最后,初步阐明部分基因功能,指明研究方向(成功第三步,进门后走向)。


大隅良典这三大贡献一完成,其他科学家也只能望其项背了,后续研究只能是对细胞自噬的拓展、深化、完善甚至应用而已,自然大隅良典也就独享这一重大荣誉了。尽管大隅良典在文章发表记录方面并不亮眼(这里指的是SCI点数以及CNS篇数),比部分自噬领域大牛还存在一定差距,然而这种原创性贡献才是诺贝尔奖真正所关注的。





而且大家还应注意一个事实,大隅良典出生于1945年(今年已71岁),他的奠基性贡献完成时间是1990年代,以奠定今年获奖基础的两篇经典论文时间算(Journal of CellBiology,1992;FEBS Letters,1993),当时已47-48岁,这是什么概念?“大器晚成”。在今天这个出名要趁早的时代真的是难以想象的。这也就意味着,科学只要你有兴趣什么年龄都可以起步去做,岁数不是问题。


简而言之,诺贝尔奖原本就是一群“穷屌丝”的盛宴,它的出发点更多是对执着于科研领域并取得开拓性贡献小人物的一种鼓励。单纯就是奖金而言,独享也就100万美元左右(如果分1/4的话,只有25万美元左右),换算成人民币700万,北上深也就是一套略微宽裕一点的房子而已。但是这种荣誉感很难估量,钱是科研的基础,但钱绝不应该仅仅是科研的目的。


科研的信念应该是:一心向佛,莫问前程(做好自己的科研事,不要过多考虑是否获奖、是否盈利)。即使大隅良典不获诺贝尔奖(事实上许多科学家都无缘这一奖项),他在细胞自噬领域的先驱性贡献也在科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因此,希望能有更多心系科研的“穷屌丝”能踏下心来实实在在做些真正的科研;另外也呼吁国家和社会能给与他们一定的关怀和帮助,科研立项几万、几十万基金对大佬们而言可能不算什么,然而对那些仍挣扎在科研第一线的科研人员而言绝对是救命稻草,多给他们一些机会。投给100个人,即使99个失败了,有一个成功那也是值得的。


(郭晓强)

大隅良典为何独享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楼主是超人
非常不错
真心顶
真心顶
顶顶多好
不错不错

O(∩_∩)O谢谢
很好哦
楼主是超人
楼主是超人
真心顶
楼主是超人
好帖就是要顶
受教了啊
真心顶
LZ真是人才
很不错
顶顶多好
说的非常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请遵守晓木虫管理条例,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