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绩效科研基金(PerformanceBasedResearchFund,PBRF)自成立到现在,已经对科研资金的使用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质量评估(分别是2003年, 2006年和2012年),目标是通过评估研究绩效来找出卓越的研究领域,并提高新西兰诸多研究机构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该机构的设立旨在补救科研部门对科研管理的疏忽。当时新西兰的科研管理部门职能过于冗杂,负责的范畴包括硕士生教育、文献审阅,以及科研基金评审发放等。随着90年代中期大量非大学高等教育机构(比如技校和专科大学)也开展了研究生教育,科研管理部门的效率更显低下。而随着更多机构开始开展科研活动,各个单位的研究能力良莠不齐,对科研经费的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99年,海伦·克拉克(HelenClark)的工党政府上台,包括克拉克在内的5位学者(克拉克是政治研究领域的佼佼者),立志改善新西兰的科研基金管理情况,增加科研可信度,新西兰绩效科研基金也就应运而生。多年之后,再回顾这段历史,参与了政策制定的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的公共政策系教授乔纳森·波士顿(Jonathan Boston)评价说:“当时唯一的有效途径就是科研绩效评估制度。”
新西兰的学术绩效研究基金是基于个人的,这一点和其他国家的科研绩效评估不同。它每隔6年会评估并报道新西兰高校学者的科研水平。每个参评个体将会获得评级:A—世界级、B—国家级、C—较有质量级、R—不活跃和NE—新进人员 ( 2006 年开始在评估中加入了 NE -新近人员的一项) ,而学者也可申请个人科研绩效排名。评价结果是从科研成果的质量和其领域发展(各领域资源不同)综合考虑,同时还会考虑个人申请到的外部基金以及其教学成就,比如硕士及博士学位完成情况。个人科研成果由其所在机构汇总,然后科研基金主要依此分配。
在2006 年的评估中,有 8671 位符合条件的人员参加评估,其中有 630 位 ( 7. 27% ) 获得了 A 级,有 2168 位 ( 25% ) 获得了 B 级,这两项指标均比 2003 年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不活跃人员的总数有了大幅度的减少。这说明三年的绩效科研基金评估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科研人员的工作质量并引起了很多人对科研的重视,对新西兰国内的高校科研以及教育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促进效果。
当然和任何评价体系一样,基于绩效的学术评价体系同样也有其弊端,之前的博文《研究绩效评估的弊端》已有涉及。值得一提的是,管理部门已经意识到了这些缺点,也进行了一些调整,比如拨出更多的科研经费支持年轻科研工作者的研究,以免机构排斥年轻学者。同时优化质量评估流程,减少院校参与的成本。尽管有些专家建议评估整个学术团队会更好(参照英国的科研评估方式),但是新西兰政府仍然坚持以学者个人为主。
学术绩效研究基金虽有不足,但不少方面仍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例如,绩效科研基金评估是将每一位研究人员的相关情况进行汇总,并且要求提供不多于 4 项研究成果,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科研中只重视数量,不重视质量的做法。其次,同行评价的证据和对科研环境的贡献也很重要,这在充分肯定个人贡献的同时还要看该个体对周围科研氛围的贡献,以此来综合评定研究人员的水平。另外,评估专家的选择非常严格。为保障评估的效果以及公信度,新西兰绩效科研基金非常重视参加评审人员的筛选,力求使专家委员会、评估委员会的人员来源广泛,能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且制定了严格的选择条件,并由相关的法规来规定评议人员的义务与权利。
新西兰的绩效科研基金(PBRF)及其对科研的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