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影响因子在现实科研评价中被坚持不动摇?
(声明:本文根据Moed, Henk F., 2016. Towards new indicators of a journal manuscript peer review process. Frontiers in Research Metrics and Analytics摘译编译。欲知完整准确的内容和观点,请读原文。又,本文并不一定代表笔者的观点,仅供交流。)
常言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同行评议很理想,影响因子很现实。
许多(国家的)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管理者、评估者坚持用期刊影响因子(IF)这一指标对科学家、科研团队和科研机构进行评价,更不用说很多出版商唯IF指标来评价其下属的科学期刊。俗话说:存在即合理。为什么影响因子在现实科研评价中被坚持不动摇呢?
荷兰阿姆斯特丹独立学者和科学顾问(Independent researcher andscientific advisor, 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这是笔者见到的最独特的单位署名和身份署名;当然米国总统奥巴马那篇学术论文的署名也很独特),Henk F. Moed先生对此进行了解释。主要原因有四个:影响因子具有显示度(visibility),可获得性(availability),概念简明性(conceptual simplicity),以及实用性(utility)。下面简要阐述。
第一,显示度。1972年GARFIELD博士发表那篇关于影响因子的经典论文,并持续出版期刊引证报告(JCR),具有很高的显示度。从此影响因子成为了他创立的“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的一面旗帜。后转卖给了汤森路透,最近又被转卖了。
第二,可获得性。影响因子就在汤森路透JCR报告中,按学科类别进行排序,数据就挂在网上,对全世界都是公开透明的,凡是地球人均可去查阅SCI/SSCI期刊的影响因子。
第三,概念简明性。从影响因子的概念框架看,影响因子一目了然,只有具有一般统计学知识的人都能理解影响因子的涵义。其他的计量学指标对普通人来说,像“天书”一般,让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第四,实用性。科研工作者和图书管理员发现JCR(含影响因子)很有用。JCR是世界上第一个对成千上万种、几乎涵盖了所有学科领域的科学期刊给出了一个独具特色、整合性描述的工具。在对科学工作者、科研团队和科研机构进行评价时,人们默认影响因子高低就表示期刊对稿件进行同行评议过程的质量高低。也就是说,第一,在具有高质量同行评议的期刊上发表文章,就表示该论文质量高。第二,衡量某期刊同行评议过程的质量,最方便可得的指标就是该期刊被引证的影响力。
影响因子之被用于科研评价这种客观存在,也有其不合理性。Moed等人对此进行了批判性思维,并提出了替代方案。(刘立)
为什么影响因子在现实科研评价中被坚持不动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