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木虫
学术数据库客户端

学术界的“帽子”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微信登录

学术界的“帽子”

跳转到指定楼层
现在学术界除了正常的教学名称如“讲师”、“教授”等,还有许多其他头衔,简称“帽子”。如科学院“百人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委员会的“杰出青年基金(杰青)、优秀青年基金(优青);教育部与李嘉诚”长江学者计划(长江)、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新世纪)。中组部”千人计划“(千人)、青年”千人计划(青千)。各省市也不甘示弱,纷纷推出自己的人才计划如”紫江学者、闽江学者、泰山学者、天山学者。。。(我奇怪的是这些学者不是山就是水)。这些项目最后都落实在钱上,都是提供经费。。。万,还有个人提供津贴。。。万等。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年龄限制,如果45岁过了,“帽子”没有希望了,所以在中国不存在大器晚成!无论学科或者重点实验室的评估,这些“帽子”都占有重要的位置。评价研究水平的高低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帽子”的多少、档次。所以各大学、研究所都将人才工程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哪个单位的网站上都将这些“帽子”显示出来。一方面开出大价钱引进各种“帽子”,另一方面争取更多的“帽子”。戴上“帽子”的人才则是意气风发,前途光明,什么提拔、经费等资源都优先考虑。有的领导公开表态“这些只提供给有“帽子”的人”。所以年轻人一工作就考虑我能够戴什么“帽子”、怎么样能够戴上“帽子”。领导们考虑的是怎么样多搞一些“帽子”才能够使学科领先。这对那些没有戴上“帽子”的大部分人是非常不公平的。我没有发现世界一流大学有什么“帽子”,如哈佛没有个“哈佛学者”,这一点我们却没有与世界一流大学接轨。其实,学科与研究的水平与“帽子”没有什么关系,我们有这么多“帽子”,其研究水平也没有赶上没有“帽子”的哈佛大学。国外学者往往搞不懂我们那么多“帽子”,但是“帽子”工程却占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使研究人员本来不多的时间又少了许多。还有“帽子”太多也会贬值,能不能少搞几顶“帽子”,让大部分人把精力放在研究上?(吴道澄)
学术界的“帽子”
论坛有你更精彩!
谢谢您的分享!
论坛有你更精彩!
谢谢您的分享!
论坛有你更精彩!
论坛有你更精彩!
好东西一定要看看!
论坛有你更精彩!
以后多分享一些这样的有价值的帖子啊
以后多分享一些这样的有价值的帖子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 请遵守晓木虫管理条例,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