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木虫
学术数据库客户端

科研的乐趣:不是发论文,而是“破案”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微信登录

科研的乐趣:不是发论文,而是“破案”

跳转到指定楼层
■秦四清

因笔者在非线性工程地质学研究方面的开拓性工作、在深基坑工程优化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方面的技术创新性工作,有多篇中文论文发表,获得过1995年中国地质学会第五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1998年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学会Richard Wolters奖等,于是获得了科研生涯的第一顶“帽子”——入选1998年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记得在1997年参加“百人计划”答辩时,答辩委员会主席问了我一个问题“你发表了几篇SCI论文?”这个问题把我问傻了,因为我当时根本不知道SCI是什么?这也让其中几个评委发出了笑声。

这和我1994年博士后出站后去的是一个生产单位有关。好在那时候其他“货”较硬,我也表态以后“补齐短板”,幸运的是在激烈的竞争中未“名落孙山”。

进行科研后感觉在经费方面压力大,前期主要精力放在了“找钱”上,在1998年下半年只写了第一篇SCI论文,到1999年下半年才发表出来。那时我的英语写作水平很一般,但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当时的主编很好,帮我修改后,就顺利发表了。

未料到,1999年上半年研究人员答辩上岗,因为我没有SCI论文发表,结果只评为副研。

这时,香港大学的Jiao副教授发来邀请,说“申请了个指标,你获得了香港政府内地杰出青年Croucher基金资助(1999.10~2000.04,为期半年),在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进行访问研究”。有了这根“救命稻草”,我欣然前往。

去港大后除了写论文,其他的事儿较少,写什么呢?现研究来不及呀,对原来的“存货”深加工才能“应急”。

用英文写作不是我的强项,怎么办?在巨大的压力下,也得硬着头皮干。那时港大的互联网还是很给力的,查文献的效率较高。自己构造句子有难度,就“灵机一动”,先查与自己文章有关的其他学者文章,把好句子收集起来,然后改造句子,这样除了句型,基本上不重复,这对英文写作的提升有“立竿见影”的功效。

Jiao也非常好,我写好后给他看,他都认真修改,前两篇是满篇“飘红”,逐渐地几乎没有什么大的修改,这说明我的英文写作“上道”了。

英文期刊的主编通常比较友好,记得Bulletin of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主编,帮我修改了几处表达不好的地方,就直接接收发表了。

当时,笔者觉得写的内容还是“有料”的,且越写越上瘾,一气写了5篇英文文章,全部发表在领域内的主流刊物。在港大半年期间,投稿了5篇英文文章,全部命中,其中有4篇SCI、一篇EI。

审稿人也认可我的工作,有一个杂志对我的一篇论文的审稿意见中用了“interesting”一词。在我看来,审稿人这样的评价,说明文章内容有料,逻辑结构清晰,写作上档次。

从港大回到内地后,笔者觉得再写这些虽然有料但对学科发展贡献不大,且人人皆可干的事没啥意思,还有,自己也不想再搞更大更多的“帽子”,觉得应该深入思考本领域某些重要的科学问题乃为大道;再者,如果有一天,自己真对某科学难题开窍了,需要静心科研的时候,需要有一定的经费作储备,于是笔者基本终止了SCI论文的写作,转为多拿科研项目,几年间转战在大江南北的大山中、流连在建设工程的工地上。

时间来到2009年9月,“灵感”终于光临了,明白了支配一大类斜坡稳定性的地质结构是“锁固段”、控制断层运动模式与地震活动性的也是“锁固段”,自此一头扎入其中而不能自拔,也几乎终止了横向项目的承接。

科研的真正乐趣,不是发SCI论文带给自己短暂的愉悦,而是当你深入到某科学难题核心的时候,揭示出的简单本质规律与自然对象的真实演化能“对号入座”,每一步推理、每一次“破案”都有收获,这样的感觉妙不可言、乐趣无穷。

《中国科学报》

科研的乐趣:不是发论文,而是“破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 请遵守晓木虫管理条例,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