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初期,人文社科论文几乎全部在国内发表,后来随着国际化,慢慢开始重视在国外发表论文,甚至对国外发表论文到了痴迷的程度,但最近有好转的迹象,如果要找里程碑式的转折点,那么就是这一次已经被取消的教育部A类期刊目录。 大概2000年开始,由于国内985高校及部分比较好的211高校向世界一流大学看齐,在人文社科研究中陆续开始发表SCI、SSCI论文,当然顶级论文数量总体还是较少的,大多数是一些三区和四区的论文,但有比没有好,一些高校对SCI、SSCI论文的奖励力度也比较大,较好的学校按分区进行奖励,一般的学校只要发表就给高额奖励。最近5-8年来,这种势头来势凶猛,其深刻的背景是一流大学建设和国际化,以及国内高校之间的竞争。应该说,这是正常的,也是我国高校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必由之路。 但是也应当看到,在人文社科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中,基础研究毕竟是少数,更多是应用研究。应用研究中有许多中国特有的问题,不一定可以完全照搬西方的经典理论来进行研究,需要进行改进。何况由于学科不同,国际化的路径也不同。这样就导致不同学科、不同研究类型的论文在国外发表的难度是不一样的。除了基础理论与方法类的研究相对好发外,更多论文在国外并不好发。当然基础理论与方法创新都是非常困难的,高端论文无论国内、国外都不容易发。 我想,最好的人文社科研究是,利用规范的科学研究方法论,来研究中国问题,并得出有意义的结论和有用的政策建议。拿什么来证明我国人文社科的研究水平,除了在国外学科顶级期刊的论文外,如果中文论文能够产生世界性的影响,或者取得某种世界性的荣誉,那么就证明中国的人文社科确实强大了。 打个比方,如果中国学者用中文发表的论文获得诺贝尔奖或者其他类似大奖,就证明成功了。有人问,这怎么可能?当然可能,比如中国学者用中文做的研究,首先影响的是懂中文的学者,然后其他人的后续研究可以用英文发表,继而产生国际影响,最终对学术界产生重大贡献。
人文社科评价开始重视中文论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