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

QQ登录

微信登录

科研到底拼的是什么?

摘要: 科研的事即是个人的也是国家的。说是个人的,是因为有个人的专业、兴趣和志向在里面;说是国家的,是因为国家在某一个方面的重视、投入和依赖程度。为什么有的人、或国家能 ...
科研的事即是个人的也是国家的。说是个人的,是因为有个人的专业、兴趣和志向在里面;说是国家的,是因为国家在某一个方面的重视、投入和依赖程度。为什么有的人、或国家能够在科研上取得一项又一项的突破和建树,其中的奥妙在哪里呢?在科研的道路上,个体之间存在着科研之拼,国家之间也存在着更激烈的拼。对于个体而言,从事科学研究,拼的是什么呢?我以前写过一些,科研拼的是脑力、体力和持久力。进一步,如果想在这条大路上走的话,若想在科研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绩或突破,科研到底应该拼的是什么呢?除了上面所提到的三种力,还有哪些因素值得进一步考虑呢?下面是一些近来的思考。
1,科研拼的是思想的痴迷和煎熬。
科研的确拼的是脑力、体力和持久力。拼脑力是因为科研需要的是不停地思考,需要的是不停的肯定和否定过程。若有所发明、发现和创造,就需要具有很高的顿悟力、领悟力和直觉洞察力。同样,科研拼的不是一朝一夕,而是长年累月的工作,因此,需要好的体力和持久力。在文献的阅读中,在实际工作困境的逼迫下,会面对很多棘手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没有现成的答案,或是曾经无人涉猎的领域,于是就要寻求解决方案和突破口。而往往这些问题的解决并不是一蹴而就,因此,除了脑力、体力的考量外,更多的还需要思想的煎熬:能否领略其中的奥秘,能否抓住问题的核心,能否摸索出好的方法,又如何去验证等,是否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结果是徒劳、前功尽弃等,这实实在在是一个心理上和肉体上的煎熬过程。
面对自然,很多人都会产生疑惑和发现问题,但只有有心人才发现其中的端倪。这是因为他能为之不懈地观察和思索,用心专一,是长年累月的自发的、主动的探索,伴随着的是无尽的思想煎熬。有很多这样的故事可以说明这个问题。比如,阿基米德当年解决皇帝的王冠中是否掺了其它金属的问题,如何不损坏王冠而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摆在了眼前。于是他就痴迷地思考着皇帝交给他的任务,茶不思饭不想。一天,在他进入浴盆洗澡的时候,突然产生了灵感,他想到了答案。那一刻,他忘记了一切,忘记了自己还没有穿衣服,就狂奔了出去,边跑边喊:“我找到了,我找到了”。后来,通过实验,他验证了王冠的密度比纯金的低,从而判定王冠中掺了金属银。苯环发现的故事也是一样。据说,德国的化学家凯库勒在1856年的时候,因为对一种物质的结构式未搞清楚而一直烦恼。一天,他忽然在梦里得到了答案,一条蛇在疯狂地追咬着自己的尾巴,于是,他豁然开悟,明白了苯环这种物质的结构。不管这个故事的真假,但它说明了只有深入的思考和思想煎熬才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皇天不负有心人,天上不会无缘无故地掉下馅饼。
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不仅要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质疑的精神,发散性的思维,天马行空的想法,还要勇于实践探索出路去解决问题。科研离不开禀赋,科研拼的是百思不得其解之后突然的顿悟,拼的是一种思想的冲动,是思想不受常规思考的束缚。因为在那一时刻,在四处碰壁无路可走的情况下,思想在煎熬着。科研拼的就是一种思想的煎熬,科研拼的是如醉如痴的迷恋,科研拼的是一股韧性和爱琢磨的劲,科研拼的是放下包袱开动脑筋,科研拼的是主动思考而不是被动思考,科研拼的不是老师布置的作业得过且过,科研拼的是思想的独立性。一位前辈说过,不仅仅是要做一个学者,而是更要做一个思考者和行动者。试问一下,我们有多少人,在面对问题时,能够思前想后、辗转反侧,时刻煎熬自己的人?由于痴迷,由于煎熬,专心致志的人就更加显得‘书呆子气’!我们又有多少书呆子啊!?
2,科研拼的是底层的深入思考、专研和运用。
说白了,科研拼的是对问题的一种思考过程和认识深度。是否还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是否还有曲径通幽?这就需要从底层思考。更进一步具体说,针对问题,能否对其物理模型、图像进行把握和理解,能否建立新的物理模型,以及能否理解和运用好数学这个工具。由此,找到好的物理模型和相应的数学方法,通过软件与硬件的开发,完成思考到实践的过程。比如,通讯中的信号处理方法,如何把信号发射出去并还原回来,就是调制和解调的过程。不仅有调幅的方法,还有调频、调相的方法,不仅有模拟的调制和解调,还有数字的调制和解调等方法。数学上,虽然就是一个或几个最简单的三角函数正弦波的作用关系,但到底在实际上如何使用和应用,如何演绎和运用这个正弦波,需要我们对照模型和理论深入思考和研究。再比如,在频谱和数字信号处理分析中,有傅里叶变换,有拉氏变换,然后还有数学上更简洁的Z变换。数学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深入拓展开来,让我们认识到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多样性。物理原理和数学方法是我们的左右脑。这就需要从底层开始。
只有对物理模型深刻的体会,对数学深入的理解和运用,才能融会贯通落到实处的具体问题上。说白了,就是理论和实际的结合,而不只是凭空想象,空为纸上谈兵。这些年,我们看到国际上许多大公司在硬件和软件的发展突飞猛进。比如计算机的CPU、闪存的发展,计算机操作系统一代又一代的升级。如果没有底层的深入理解和艰苦工作,我们就不能看到每隔一段时间就有新的产品更新换代。空中楼阁固然美丽,但那毕竟是海市蜃楼,浮光掠影。当早晨的阳光照射时,一切都将随风逝去。创新需要从底层做起,底层有很大空间。科研拼的是能否抓住问题的本源,抓住哪些原理性的根本问题,然后再由心思缜密的工程师将它们实现。华为公司的一个做法是要把科学家和工程师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科研拼的是想象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结合,是物理和数学完美的结合。DNA双螺旋的发现也说明了这个问题。早期人们一直猜测其结构,到底是两个链、三个链、甚至是四个链的问题。作为一个研究人员,你也可能猜测到是两个链盘旋在一起构成的,但是只有你拿出数据,拿出X-射线衍射试验的数据,再结合你的模型,相互印证了,那么你就解决问题了。你也就从根上解决和认识了这个问题。这才是知行合一的境界和完美体现。
3,科研拼的是心仪的处女地。
你只有钟情于那片土地,你才能深情地播撒种子,才能不断地浇水施肥,为它挡风遮雨、捉虫去害。你才不会见异思迁、移情别恋。你知道,播种是为了收获,于是你才会挥汗如雨,汗流浃背,你才会面朝黄土背朝天。因为,你相信那片土地,因为你有梦想,你面朝大海,在等待着春暖花开。于是你才能不辞辛劳,不舍昼夜地工作。你才能有勇气和夸父去比追日。你才敢投资,你才投入精力那鲜有人问津之地,你才敢啃硬骨头。袁隆平先生心仪的是那片水光潋滟的一波稻米之水,于是才会有他几十年如一日地流连忘我的工作:手把青秧插满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王选先生中意的是那一个个方方正正的汉字,于是才有他不舍昼夜地噼噼啪啪地敲击键盘的工作。在很多别人没有重视、甚至是忽视的领域,而你却能够痴迷和独具慧眼,于是便不顾一切冲上去。说穿了,科研拼是方向啊。有的人不乏聪明智慧,头脑很灵光,总会灵机一动计上心来,但往往都是小智慧。有人的不乏坚持持久,但方向搞错了。有相当一部分人,跟着其它人亦步亦趋,没有自己的自留地。当然,跟风也不是不能做出成绩,但能产出多少、并在科学上能否留下浓重的一笔就值得反思了。搞研究、耐得住寂寞,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还是需要的。
4,科研拼的是由内向外的拓展能力。
早一些时期,科研似乎在拼谁拥有什么样的先进设备和仪器,因为用先进的设备做的东西很容易出成果。比如原子力显微镜刚一开始出现的时候,只要写的文章里有了原子力显微镜的照片,那么这样的文章就十有八九就会被录取。曾经,科研一度拼的是拿来主义,就是实用主义。当前的一些科研,似乎在拼文章,拼跟风。只要谁先做出个什么东西,受到追捧,于是,很多人便一窝蜂而上。人家做什么,我们就捕风捉影地跟着做什么。其实,跟着做也没有什么,而是要在做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和创造属于自己的东西。这样才不至于亦步亦趋。
科研拼的是拓展力、扩展力和延伸力。扫描探针显微镜(SPM)的发展就是这样。1982年瑞士苏黎世G.Binning 和 H.Rohrer 等人发明了扫描隧道显微镜之后,他们又发明了能够在绝缘体表面上进行分析的原子力显微镜,这极大地拓展了扫描显微镜的应用研究领域。显然,他们并没有一直拘泥于扫描隧道显微镜的领域。如今,许许多多聪明的科研人员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又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扫描探针显微镜,如化学力显微镜,液体中的显微镜等。由于世界各国急需这样的设备,于是使这一领域从科学走向了产业。这无疑是摩尔定律在扫描探针领域的一个延伸。而这也体现了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只有这样,勇于开拓,才能披荆斩棘,乘风破浪,取得人类进步的阶梯。科研需要这种外向的举一反三的拓展能力。
5,科研拼的是上下求索的环境。
本来不想写说这个话题了,但是还是忍不住想说几句。我们的科研人员也都不乏聪明才智、身体力行,也做了不少工作,但是为什么我们难以取得大的成果?一个感觉是个人单打独斗的多,一个是没有承前启后的研究工作,再一个就是没有持久的研究作风和干劲。如果要是还处在一个单调枯燥的环境下工作时间久了,就更缺乏了前进的动力,这就导致难以在科研上取得大的成果。我们经常看到国外的一些研究机构或公司,不时地推出新产品,不时地‘炫’。我感觉这是他们能够集中优势的人力、物力和资源,一旦瞄准方向就能够加大马力,快速地出成果,而不是仅凭个人那一点有限的本事来‘炫’。现在的科研更需要集体的整合能力。一个人浑身是铁能打几颗钉啊!
再说一点,科研拼的是一个环境,是一种气氛。一个有战斗力、凝聚力的团对就是一个好的系统和环境,它涵盖了一个‘产品’从头到脚的全部生产过程和细节。无论是大环境还是小环境,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团队和系统为研究者和新人提供了多样性和完整性,这就增长了个体的知识、阅历和见识,而不是孤陋寡闻。在一个良性循环的集体中,人们的工作是有条不紊、承上启下,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方向和前景是明确的,对问题的解决是不时有灵感的碰撞和智慧的火花在闪耀。在交流与工作中,每个人对问题的理解和感悟都不同,会有人不时地对你棒喝,对你提出新的问题和疑难,在你的心灵之中产生了碰撞。这些对个体的成长和个体对集体的贡献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能够看到个体的成长、个体的价值、个体对集体的贡献,个体得到的回报、集体的闪光点、集体的荣耀等。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你的心思会专一、思考会专注、思维更加积极。因为你时刻会感觉到你属于这个积极蓬勃向上集体中的一员。无论中微子、还是引力波的试验,当今的科研拼的更是一种集体的智慧和荣耀!
总之,科研的探索是自发的、主动的,自底层的、由内向外的上下求索过程,这种求索不为名所惑,不为利所动,而完全是一种对真理的追求和热爱。
从事科学研究不是在象牙塔里找到一个心灵慰藉的避风港,而是不断寻求一个思想、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不断的撞击、唤醒和激发之地。比如,学生与师长在一起要营造出一种学术氛围,好的引导和有意义积极的辩论、讨论等都很重要。创新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在实际工作环境下摸爬滚打中凝练出来的,是工作中迫切需要的改良、提高和待解决的实际问题。研究人员应该不断获得独立的思考能力、洞察能力与交流能力。
从学习和创造的角度来说,是给那些热衷于研究的人员一个思维活跃、开放、自由的学术气氛和环境,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下才能激发构想出好的想法和创造出更好的东西。学生只有在一个大的开放的环境下,在一个充满了各行各业的人物下的集体中,才能得到锻炼,才能使他们的眼界开阔,才能使他们的想法得到实现,才能锻炼他们的思维。相反,我们很多学术环境则是狭隘和封闭的。
另一方面,在构筑顶层的同时,依然要不忘底层,甚至要花费相当的精力去钻研底层的东西。不能说完全摒弃科学中的快餐文化,但如果不去专研底层的东西,就难以探索出新的东西,即使创新了,也是很有限的,不会有太多深度的。这就需要,在理论方面,自己要深入学习和挖掘,设备要自己研发和开拓。没有这样的打算和做法,理论就不会有所突破,设备就做不了更新换代,更谈不上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这在一个集体合作中就更显得重要和突出,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科研拼的是梦想的力量,科研拼的是一种痴迷的情怀。在那个过程中,在那一段时间内,在他的心里,在他的学术求索世界里,在他的思想驰骋世界里,他心无旁骛、不舍昼夜,甚至是不能自拔,乃至殚精竭虑,然后才是他豁然开悟。
我经常会发现,自己在读书的时候,一本书从头到尾,看着看着,不知不觉便又看到了第一页。这是因为源头在吸引着我,这是因为源头给了我前进的动力。

科研到底拼的是什么?
若有一天,踏入芝兰之室,你闻到其香而不知其香的时候,那么你已经融入了一个积极向上探索的集体,你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去走一条探索的道路了。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科研是一条艰辛的道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取得成功,但为什么还有人在孜孜以求?我想这是因为他的心中有一份热爱和执着,还有一份挑战,还有一颗孩童的心。科研拼的不只是三板斧的一时痛快,而是一个人毕生的追求、热爱和信仰。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王国维先生的三层境界的确不假。还是引上它作为结尾以勉励吧。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作者:鲍海飞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好东西一定要看看!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好东西一定要看看!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谢谢您的分享!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大家都不容易!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大家都不容易!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以后多分享一些这样的有价值的帖子啊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论坛有你更精彩!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