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院士称,中国现有的大学都比不上西南联大,此为一;还说,一流大学都是积累而成的,此为二。这两个论断都不好直接肯定或者否定,还是多说几句吧。
先说二。一流大学都是积累而成的。这种说法应该肯定。急功近利肯定不会在短期内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不急功近利在短期内也不可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俗话说,慢工出细活。办大学自然也是同理。
国内有不少985大学都声称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985大学都提出了这样的口号。从某种意义上说,提出这样的口号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一所学校,要发展,要瞄准高标准,这本身没有错。有了目标,总会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完全没有目标,当然不是说就一定做不成事。但是对于落后较多的状况来说,有目标似乎总比没有目标要好一些。另外,并不是说,建成一流大学就一定要确立一个目标,喊出一个口号。如果认真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老老实实地办学办教育,踏踏实实地做事情,不喊口号也会有可能建设成世界的一流大学。人家国外的大学好像没有人提出这样的标准或者口号,但人家同样水平不低,有不少确实也是一流大学。至少这一点可以说明,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不是一定要喊口号、定标准的。
中国的大学,长期以来确实比较落后。落后的原因有许多,中国长期以来经济发展就比较落后,至少在九十年代之前是这样。经济落后并不意味着大学一定落后,但经济落后确实给大学的建设拉了后腿,这也是有某种必然性的。在国家还比较穷的时候,要喊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显然不靠谱,不实际。后来国家有钱了,特别是在1998年,由政府部门提出要建设九所还是十所世界一流大学,那就不一样了。特别是政府宣称要在每所准一流大学投下巨资,这就更不一样了。
当时,中国的大学普遍缺钱,教学硬件欠账不少。政府的投资确实也很必要。但是,政府的这一口号与投资一结合起来,就很容易给人这样的印象,即只要投入巨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几乎指日可待。所以后来得到国家投资的学校都是优先发展硬件建设。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学科建设。现有的学科要加强,空白的学科要开创。特别是985大学中的理工科学校纷纷奔着综合性大学发展。中文系、外文系、历史系、哲学系纷纷建立起来,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上了以后再找条件,四外拉人挖角。
这种做法对吗?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没什么不对的。人家要建综合性大学,这些手段都是不可缺少的。没有综合性大学,就不会是世界一流大学。是这么个理吗?似乎不太像。国外不少优秀的大学未必都是综合性大学。可是国内的同行们似乎在认知上比较统一,那就是,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就一定要建设成综合性大学。
这个结论是从哪里来的?不太清楚。但是似乎已成为某种共识。其实,即使是综合性大学,无论是理科,还是文科,都需要积累的过程。可能有不少人认为,文科需要积累,而理科则不需要。这是误解。理科两样也需要积累,工科恐怕也是需要的。而文科就更不必说了。可是那些一门心思想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的管理者们,似乎认为,理工科自不会需要长期的积累,因为他们干了几十年了,而文科似乎也不是那么需要积累,把楼建起来,把人挖过来,人也有了,枪也有了,干什么不成?
人也有了,枪也有了,未必就是一支能打仗的军队。军队是需要传统,即需要积累,何况大学乎?大学中的理科和人文学科,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积累,或者说积淀。人们都讲究个厚重,没有积累或积淀,何来厚重?没有厚重,何来一流?
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出发点是好的。可是一想在短期内就实现这个目标,没有耐性或者韧性,恐怕就会欲速则不达。正如跑马拉松一样,不可能一开始就喝足功能饮料,再咬上若干块巧克力以增加能量,以为这样就会迅速跑到第一方阵了。其实,要想跑到第一方阵,前面需要的积累多了。至少需要多年坚持不懈的科学训练,需要在训练中避免受伤,需要科学合理的营养补充,等等。如果缺少这些必要的铺垫或者积累,那么是没有可能在竞争中跑到第一方阵里的。
其实,可能有的学校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不过就是做个样子。想想看,都是985学校,人家都喊了要建世界一流大学,而我这个学校没有喊,是不是表现自己底气不足?那多没面子呀。所以不管将来怎么想或者怎么做,先把口号喊出来是真的。至于将来会有什么结果,我的任期不过就这么几年,我也管不了那么多了。
今天的大学都比不上西南联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