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

QQ登录

微信登录

从另一种角度审视中医

摘要: 导读:中医学是一门有科学内涵的艺术学科,与学书必临帖、国画倡写意大有共通之处,特别是在西学东渐的文化环境中,中医应借鉴书画学习与成才的规律,这对培养中医思维品质 ...
导读:中医学是一门有科学内涵的艺术学科,与学书必临帖、国画倡写意大有共通之处,特别是在西学东渐的文化环境中,中医应借鉴书画学习与成才的规律,这对培养中医思维品质显得尤其重要。 
以临摹的工夫  夯实传统基础
学习书法必须临写碑帖, 通过大量临摹来继承前人经验。历代书家有许多苦练的故事,其中宋代书法大家苏东坡在“柳氏二外甥求笔迹”诗中说“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就是生动的写照。练字所写秃坏的毛笔堆积成山,你想想,要练多少时日。清代书家包世臣在《完白山人传》中记录了他在一天中是如何练习写字的,“每日昧爽起,研墨盈盘,至夜分尽墨乃就寝,寒暑不辍”。从早到晚,写一整天,不论三伏天、数九天都不能停止。
学绘画也一样,被徐悲鸿称为“五百年来第一人”的画家张大千,曾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率家小门人,自费奔赴敦煌临摹壁画近三年,深得唐隋两魏艺术精髓。他说:“临摹前人的作品时,一定要不怕反复,要临到能默得出,背得熟,能以假乱真,叫人看不出是赝品,只有这样才能学到笔墨真谛。”(张大千与老友陆抑非的谈话)
学习中医也必须如学书画一样痛下苦功,打好基础。岳美中有句名言是“背书还要早下手”。他说:“要把主要的经典著作读熟、背熟,这是一项基本功。”“背书”,现代看来似乎不可理解,有人会问,需要如此学习吗?其实,对中医这种深奥难懂的经典,老老实实先记住,确是一经验之谈,而且要记得滚瓜烂熟,“对《伤寒论》、《金匮要略》,如果能做到不假思索,张口就来,到临床应用时,就成了有源头的活水。不但能触机即发,左右逢源,还会熟能生巧,别有会心。否则,读时明白了,一遇到障碍又记不起,临证时就难于得心应手。”(《名老中医之路·第一辑》)
几十年前,我在跟随冉品珍、陈达夫临证时,常听他们说:“这治法与方药出自某书中,你回去看看。”并能随口成诵,记忆准确,且引用贴切,疗效称奇,令人叹服。这种苦读典籍、坚守传统的工夫与书画的临摹苦练何其相同。其实传统的东西是让我们学的大原则,不一定能解决当时的实际问题,但当阅历积累到一定程度,这灵感就能触发心机,产生想不到的智慧。可惜也惭愧,我当年没有张大千的那种精神,也没有岳美中的扎实工夫,今日后悔又有何用呢?!
用欣赏的眼光  审视每个患者
书画艺术追求的是美,因此艺术家对自然界应该有一个欣赏的心境,在他们进行写生作画时,第一感觉是大千世界多姿多彩,无处不美,作画写字是尊重自然,在欣赏中进行。同理,一个有仁心的医生,当他面对需要诊治的患者时,看啥都是个乐子,爱心往往表现为细心的观察,也应该是一种欣赏的心态。因为每一个患者都是一个生命,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智慧,都该受到尊重。
中医学有一特色,那就是尊重生命。梁漱溟先生说过:“依我观察,现在西医对生命认识不足,实其大短。因其比较看人为各部机关所合成,故其治病几与修理机器相近。中医还能算学问,和其还能站得住脚者,即在其彻头彻尾为一生命观念。”(《中国文化的命运》)尊重患者实际是尊重生命,把画家那种热爱自然的眼光用在我们的医疗活动中去四诊合参,去开方治疗,去护理随访,不用说,这医德、医风、医理、医技,必然会有更高的。
以章法的立意  跟师临证与读案
绘画讲究构图,书法篆刻重视章法与布白,这在艺术作品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弘一法师论书法要素,认为其中章法占50分,字占35分,墨色占5分,印章占10分。齐白石是构图与章法立意的天才,认为章法与构图是书画之灵魂。你看他几笔勾出两个红桃,几片绿叶,再加上落款与印章,即成为一帧绝妙作品,别人想要在画上再添任何一点墨色都是累赘。如果要看画的局部,朴素而自然,没有一点造作痕迹,似乎每一个人都能画出来!这就是大师立意与构图的魅力与效果。
古人早有“医者,意也”的论述,这个“意”,是一种思想智慧的顿悟,不是偶然的,是长期积累的结果,称为厚积薄发。把书画章法与构图这种对自然美的顿悟用在学习中医上,很有用处。学中医者可能藏有不少名家医案,但会读者,读出味道,临床获益者不多,究其原因就是未读懂医案之章法。笔者以为,读案不可只留心方药,更重要的是体悟医家的立意,也同画家的构图一样,具体的用药并不一定很重要!正如重庆名中医,第三军医大学戴裕光教授所说:“如何读有方药记录的医案?应先把案中药物划块,然后揣度其用意与思维方法,把医家的想法弄清楚,不必死背方药,按思想去组方遣药,绝对有效。”跟师临证也一样,重点应关注老师的立意,有人说这是临证中的“眼”,抓住了这个“眼”,你才会领悟老师所开方药的道理,就能举一反三。
从出新的高度  启发自己的思维
当下,各行各业都在谈“创新”,中医学提出继承创新已有多年。余以为,对于学术之发展,应该是先立新,求新,然后才出新,最终创新。“创新”要求太高了,“创”是前人没有的,今人填补空白,一看就高不可攀。因此,还是实际一点,先提“出新”较好,在前人的基础上,或夹缝里,或不足处,出一点新意也不错了。
书法与国画十分强调“自出机杼”,一个学“王”字的人,把《兰亭序》写得再好,也不能再出一个“书圣”,只有那种能从“王”字中悟出新意,写出自己的风格,才算有作为。绘画也是如此,徐悲鸿在创作上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可采入者融之。”张大千在对大风堂弟子刘力上的谈话中说:“学习古人,要进得去,出得来,师古而不泥古,要不落前人窠穴,要有个人风格。”书画的这种“唯出新”的思维,对学中医者颇有启发。
近些年来,中医发展滞后,出新不足,这是不争的事实。有的人在倡导继承中强调中医的“原汁原味”,或“纯中医”,这种思潮虽然是基于中医西化的现象提出来的,但对中医的发展不利。中医是一门学科,不是古董,把中医封闭收藏起来,只供观赏,不进时代之“油盐”,那是不可能的,也是非常有害的。我们应该学书画“求新”的精神,并贯穿到全程的学习活动中去,时刻不忘立新、求新、出新和创新!只有这样,中医学才会永远焕发青春的光彩。
(本文选自中医出版,微信号zhongyichuban

从另一种角度审视中医
好东西一定要看看!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谢谢您的分享!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好东西一定要看看!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好东西一定要看看!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谢谢您的分享!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大家都不容易!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大家都不容易!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大家都不容易!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大家都不容易!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以后多分享一些这样的有价值的帖子啊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好东西一定要看看!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以后多分享一些这样的有价值的帖子啊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谢谢您的分享!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以后多分享一些这样的有价值的帖子啊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大家都不容易!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好东西一定要看看!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好文章赞一个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谢谢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