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庆平抱怨多篇文章被拒,有时候连送审的机会都没有。我虽与曾庆平不是同一领域,但是不会踢球会看球,曾博主最近贴出来的工作从创新性和完整性两方面评价,均属上乘。
虽说科研评价的是科研工作的本身,但无奈评价工作的是人。很多人都抱怨找不到地方发表论文,一些人的论文挂在预印本上好几年都无处发表。
文章被拒除了稿件质量本身还有那些原因呢?
第一,发文章的人实在太多,编辑审稿人都疲于奔命。有人在Twitter上抱怨说他一天要拒绝7次审稿请求。如果是格式不符或者是语言不过关的文章过编辑关都比较悬,目前预印本提供开始提供直接转到杂志投稿系统的服务,这引起了很多编辑的不满,由于格式不符,编辑返回给投稿人,投稿人也不愿意投入时间再改。这样两遍都抱怨,投稿人最受伤。比如下面一个编辑的抱怨。
第二,很多杂志被一局部人把持。很多杂志有自己的圈子,不是圈子里面的人很难中。如果你详细学习某一领域顶尖杂志的文章,你会发现不同文章的作者之间终会有某种联系。比如在理论生物学领域,就只有那么几个组能够发表Nature和Science。
第三,有很多偏见。比如中国的学术丑闻层出不穷,来自中国的稿件很多时候会特殊对待,一些出版社专门针对中国作者编写了中文版的学术道德规范指南。此外,一些学习者从来不引用也不读另一些学习者的论文,一些学习者从来不审一些领域的论文(即使他熟知该领域的学习)。
第四,缺少交流。大多数中国学者参加国际会议的机会不多。与外国的同行交流很少。参加国际会议的目的在于认识一些人(但不会认识很多人),知道一些人的喜恶,在写文章的时候知道不引用谁的文章,该引用谁的文章,引用错误的文章,送到错误的人手中审稿,结果不会太好。
第五,办自己的杂志。办自己的杂志总是方便得多,虽然别人不一定投稿(我认识有人从来不投德国人办的杂志)。但是自己能发文章,别人看得到就好。
(余国志)你的稿件为什么总是被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