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木虫
学术数据库客户端

一个生态学研究者对转基因问题的疑问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微信登录

一个生态学研究者对转基因问题的疑问


  作为一个从事生态学学习的科技工作者,本来由于不足对分子生物学特别是转基因的学习和了解,所以,尽管对网络上的各种有关转基因的争议有所关注,但一直以来也都是仅作“壁上观”,尚未对两派的观点形成自己强烈的看法,即既不反对科学家们对转基因的学习以及将其在可控的限度内逐步的产业化发展,也不反对社会人士对转基因提出应有的质疑,以促进其健康稳定有序的发展;对于转基因产品,既不认同转基因科学家们宣传的一定安全之说,也反对任何对转基因产品的妖魔化说法,这可能源于本人对新事物的谨慎态度,不关科学与否的风月。然而看了前一段时间在微信朋友圈流传的“转基因能不能吃?不学生物,用逻辑也能判断”的文章(微信公众号:法海行舟,2017年5月31日),感到非常的不认同,所以感到有必要对这一话题也来说两句,同时,更想把多年来存在于心的对转基因的疑问提出来,希望从事转基因学习的专家们给以专业的解答。
  首先,我想对该作者的逻辑提出自己的质疑。根据该微信公众号作者的观点,将所谓发达国家的食品管理机构是否认为其有害和以所谓发达国家的人是否在食用转基因食品来作为评判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和能否为我们食用的金标准,对此逻辑,本人表示非常的不认同。所谓发达国家的食品管理机构的观点,可能相对先进,但并不表示一定正确。同样,发达国家的人所做的事,也并不表示就一定是正确的。所以从逻辑角度来讲,我觉得该作者的前提,并不能让我认同。这样的例子可以举出很多,比如众所周知的DDT,这个一度获得诺贝尔奖的发明,也一度得到了发达国家管理机构的批准,一度被发达国家的人率先普遍使用。一些医学上的药品的例子就更多了,在此我也不想多举例了。也许你可能会说,这些化学物质能在较短时间内被人们在实践中证明了其负面的影响,而转基因食品人们并没有发现其负面的危害;或者你可能会说,这些化学物质都是人工合成的化学品,而转基因所转的基因本身就存在于大自然。对于第一个问题,我想说评判一个物质的有害,虽然从毒理学上有急性和慢性之分,但其真实的毒性评判标准则并没有固定的期限,应视不同物质的不同性质而定,有些物质的毒性效应短期内即能反映出来,而有些则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行。对于转基因的评判,是否我们现在有了足够长的时间来加以评判呢?可能还不行。通常毒性越小,其效应被认识就越困难,评价其是否有危害需要的时间就会更长。但并不是说,毒性小,其对人体的危害就一定是可以忽略的。众所周知,很多有害物质,包括一些致癌物,很多也是需要我们长期暴露才会表现出其危害的,而其中更有些,由于其毒性作用漫长,我们至今可能尚不认识到。当然这样说,并不是说我要妖魔化转基因食品。我声明,我绝没有意思想说转基因食品是致癌物,我只想说,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可能尚需时日。
  其次,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相关产业的发展,我想提出几点疑问与看法,以向相关领域的专家们请教。
  有关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的问题,是决定其能否和应不应该生产的基础问题,也是长期以来两派争议的焦点。
  有关转基因的安全性评价,主要包括食用安全性和生态安全性两个方面。
  在转基因食品的食用安全性方面,分子生物学家们的普遍观点是明确的,转基因食品食用安全。其依据的理由是:一是转的基因天然存在,二现有学习尚没有发现有任何危害。我不知道是否还有更多的依据,也希望专家们能给以更多的指点。
  然而我想说的是,这些都缺乏以让我感到,转基因就一定是安全的。
  首先,就转的目标基因而言,现有的转基因食品就有两大类,一类是以Bt等基因为代表的抗病虫害基因,另一类是生物自身促生长等的基因(如鱼类促生长激素类基因)等。
  对于第一类转基因食品的食用安全性问题,我是有一定的疑虑的。这不仅是因为,Bt等抗虫基因的表达产物本身并不是我们的天然食物源,尽管其在食物的加热烹饪过程中可能会被破坏,甚至其本身对我们人类可能就无害,但作为一种蛋白质,它完全也可能是某些人群的潜在过敏原。作为转基因生物,一定是被人为地将一个外源基因插入到了该生物的基因组中,并能使其得到成功表达。由于现有生物的基因组都是经过长期的进化形成,不利的基因组合已被淘汰。而人工的转基因过程,极大地加速了生物的进化进程,使以前不可能存在的基因组合在短时间内出现,且不说这种组合对生物自身的利弊,仅从食品安全性的评价而言,也需要我们重新审视。除了刚才提到的目标基因的表达产物可能并非是我们天然的食物源外,由于基因组内部的不同基因之间其实也可能存在各种相互作用,如上位性作用、加性效应和多基因互作等,因此目标基因的插入,或多或少会改变原有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或产生新的基因互作,从而可能会对转基因生物的表达产生某些影响,但由于我们现有的科学学习,大多是“瞎子摸象”,即使对食物化学组成的测定,也不可能是百分百的,因此我们对这些基因间的相互作用的认知,通常都是需要一定的过程的。
  对于第二类基因的转入问题,也许问题没有第一类那么令人担忧,因为这些转入的目标基因可能本身就来源于某一种作为我们食物的生物(如转鲤生长激素基因的冠鲤),但是,因为其之所以也对被转生物表现出了一定的生物学效应,这种效应是否最终会对我们人类产生影响,也不是那么容易被轻易否定的,只是,想比于第一种可能会好些。事实上,任何化学物质对我们的生理学效应,都存在剂量-效应关系,即剂量越大,效应越大。转基因生物的某种基因表达量得到了加强,是否其对我们的作用也加强了呢?至少在理论上是值得去思考的。而转入目标外源基因对该生物的基因组中原因的基因间相互作用同样也会存在或多或少的影响,因此说转基因的绝对安全性,是需要有更多的证据才行的。
  至于转基因的生态安全性问题,那就更值得考虑了。
  转基因生物所携带的目标基因,是否在环境中逃逸、渐渗到环境中?答案似乎是肯定的,这些基因一旦渐渗到环境中,必然加大了这些基因在环境中的出现频率。转基因生物一定会在生物学或生态学性状上会表现出一定的优势,从而使其在竞争中更具优势,从而这些生物一旦逃逸到环境中必然也会更具竞争优势,会否因此而改变群落的原有格局呢,似乎也是必然的。如果大规模的转基因生物出现后,今后的生物群落组成,将很可能是这些超级生物之间的竞争。从而极大地改变了生物原有的进化格局。尽管转基因生物可以在受控系统中生产,但要完全确保其转入基因不进入新环境,实际上是很有难度的,就像外来种入侵那样。此外,由于转基因都是按照我们人类的意志进行,是否真正符合生物的进化意义呢?如果大规模转基因生物替代了原有的作物,这些生物是否能在未来不可预测的环境中一定是最适宜的,也是存在疑问的。当然转基因的同时能够较好地保留住了原因生物种群,那么为我们今后的选育种留下了基因库,那么这些影响也是可以避免或减少的。
  当然对于上述一些问题,或许根本就不是问题,可能只是由于本人缺少对这些方面科学文献的了解而已,如果是那样,那么也请原谅我的无知。但之所以在此提出这样的问题,也是想说明,至少在发展转基因产业的过程中,我们的专家们可能在这方面的宣传还不够,需要今后更多的努力,以消除人们对这些问题的疑虑。但如果这些问题,可能存在,那么在开展转基因产业前,希望科学家们对这些问题作出更多的学习,从而最终也能有很好地找到解决的办法,从而真正彻底消除转基因产业发展的各种藩篱。这正是本人作此文的一个真正的愿望。
  (刘其根)一个生态学研究者对转基因问题的疑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 请遵守晓木虫管理条例,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