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于2015年向当年软件工程学会年会投稿,NASAC2015组委会组织评审的二位专家的评语1:“通过自上而下设计软件资源库,可使得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中,具有设计快捷、高速、高效、质量优良、维保成本低廉等优点。”和评语2:“本文从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设计软件资源库,并提出一种设计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生产线的方法,内容涵盖软件生产线的方方面面,内容详实”。组委会通知说:已被录用为短文并推荐至期刊计算机科学发表。不过,我们同时向会议原组委会型竞赛投稿,由于组委会工作方面失误未向专家提交审核,经我方要求组织了审核被拒。已在我们的博文:难道只是失误吗?-给14届全国软件与应用学术会议代表们的公开信中详细说明。这一事件之后,组委会毁约未再向计算机科学杂志推荐我们的文章。去年,我们对文章修改后,增添了一些新学习内容。考虑到计算机科学杂志社与软件工程学会联系密切,向计算机科学杂志投稿,但被其正刊所拒,其依据是他们所聘请的三位“专家”的评语。我们向编辑部陈述了对这些评语的意见,但未收到对我们的意见的回复。
一般“专家”要枪毙一篇文章或一个项目,杀手锏之一是宣布该文章或项目不具创新性。本来,这很容易论证,目前百度还有各种网站都提供搜索功能,网上一搜,如果没有创新性,一定可以找到数以万计的同类作品。但是,“专家”们不必担心,他们写评语时不需要用事实做后盾,只要根据掐头去尾的一个内容进行论定就可以了,没人找他们的麻烦,即使有投诉,装聋装瞎就是了。看:
第一位专家说:“软部件实现和复用技术不是新鲜的话题,工业上已经有完整的体系,已经有很多成形的软件系统。”。另一位“专家”说:“论文中提到的“通用软部件”,“UML建模”概念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技术”。
关于“软部件实现和复用技术不是新鲜的话题”是大实话,至于“工业上已经有完整的体系,已经有很多成形的软件系统。”还有““通用软部件” 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技术”就经不起推敲了。本文附件列出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全部字段中搜索“软部件”一词的结果,找到相关的中文期刊 91 篇,用时 0.007 秒。其中有些附了摘要,有些没附,这些没附的是我和我的学习生的作品,可以认为是一家之言。可以发现,在学术期刊中,涉及“软部件”一词的就不多,涉及“通用软部件”的就更少,至于“工业上已经有完整的体系,已经有很多成形的软件系统。”和“是比较成熟的技术”,就是在信口开河了。
文章要表达的一个思想是认为目前关于构件、组件、部件等概念界限不清,有必要加以区分,以有利于大家的学习和讨论、有利于“软部件”技术的发展。有一些文章、学习生论文、一些著作中都使用了“部件”这个词,但是多数文章中关于该词的定义和“构件”没有区别。我们文章认为在设计包括多个类的可复用代码产品时有二条路线,一是“从上而下”地设计,需要对所有应用系统的构成进行分析,取其中可以复用的局部加以整合与集成,得到软部件库。另一种是“从下而上”,从已经设计出来的某个领域中的系统模块中,补充或修改设计,使其具有可复用性,处理好接口,就可以复用,这是大多数文章称之为“构件”的设计。还有一些例如中间件,在应用系统中不是完整的模块程序,只是构成一个程序的局部,常称为“组件”。但是,多数作品不这样明确区分和定义,三个词混用,不利于学习与讨论。第一位专家大概就是这一逻辑,既然“部件”就是“构件”,“软部件实现”就是“软构件实现”吧,其学习就太多了,你们的文章也就不存在创新性了。目前,确实有不少公司或在某领域内建立了软构件库,形成了自己的软件系统,但其中构件不适用于其他领域,称为领域构件。领域构件的应用和学习确实也比较广泛,但还不能说是“成熟”。因为,还没有统一且准确的规范和标准,没成为教科书中成熟的理论,没在全软件产业里统一应用。在90年代末开始学习“构件”时,当时有关项目申报的最终目标是软件生产工业化,这些项目都通过了验收,但软件生产工业化的目标却不再被人提及了。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北京与上海都建立了软“构件库”,希望能为社会提供可复用软件,降低软件生产成本、提高软件质量、降低软件维保费用。它们在局部地区曾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同样不算成熟。面对这些情况我们还不应当反思吗?不应当将原来的学习再向纵深推进吗?我们提出的区分部件和构件,正是希望能找出原来学习中的问题或者找到有可能突破的新的方向或方法。
关于“UML建模”倒确实是成熟的。它是统一建模语言,是对象管理组织制定的标准,是一般计算机专业大专生的研究内容,是目前多数产业进行产品设计的必用工具。但是,我们文章讲的并不是“UML建模”, UML建模是面向对象的,其最基本元素是类与对象,基于类与对象的建模软件无法完成全应用系统的建模。我们讲的是应用“部件”建模,“部件”是类的集合,是完整程序,是直接构成应用系统的程序模块,面向对象的UML无法以“部件”为基本元素组织建模。事实上,目前流行的UML建模软件都无法自动生成应用系统,甚至无法自动生成程序代码。有一些学习希望完成UML所提出的正向工程,自动生成应用程序,但如同Rose这样使用特别多的成熟建模软件也只能自动生成程序框架,离自动生成应用系统还很远,甚至已经有许多人认为,正向工程是不可能实现的。
目前,关于自动生成程序代码、软件生产线的学习很多,有好多学习宣布实现了代码自动生成,甚至宣布建立了软件生产线、能自动生成应用系统。但是,还没有一个系统得到公认,没有一个系统被普遍推广与应用。其中,有些是某一家研制,服务于某类特定企业,实际是基于行业内领域构件实现的,不能普遍应用于一切应用。有些只是实现自动建库、建表;有些能自动建立网页。其中有一个比较受推崇的软件的2016版也只能自动建立某些应用程序的代码,该软件配备的组件极少,类型也极少,许多都要求从控件设计开始,要求使用流程图定义程序逻辑,再建立网页式的系统。其生成程序的界面不丰富,和我国应用实际需要的界面相差比较大;其建模方式与UML相差太多,许多要求绘制最原始的程序流程图,难学难用。不妨回顾一下面向对象技术发展历史:类与面向对象于上世纪50年代被提出,但到90年代才普遍被应用。能被普遍应用得益于MFC、jdk及许多面向对象语言的类库的建立于完善,这些类库中的类与应用无关,只与语言或平台有关,在不同应用系统中都可以使用,研究容易与使用简单促使其被普及。它的应用使得程序设计效率大大提高、软件质量大大提高、维护成本降低。每个类都集成了多个方法,只要选择方法、配置参数就可调用,无需修改代码,开发难度大大下降。借鉴这段历史,当前要实现软件工业化生产的目标,所需要的可复用软件也要求是能直接、不加修改被调用的代码块,只需要设置参数就能调用;其数量不能太多,应当能包含在某类平台或语言中;它应当是普适的,除和平台或语言有关外,与具体的应用系统无关,也就是说适用于一切应用系统(只要需要)。这正是软部件与部件库的设计目标。只有设计成功这样的系统模块级的部件库,才能通过系统控制程序(菜单程序)直接调用,才能设计出相应建模软件,自动生成应用系统,建立软件生产线。为方便研究、方便应用,其建模软件应当充分吸收UML的精华内容,操作和UML相似。我们的文章全面介绍其设计思想、设计方法、具体实现与应用情况,完全与之相同的设计现在还未见报道,具有显著的创新性。
“专家”常常拿程序说事,例如在2015年我们的作品一开始就被拒所依据的是“文章超过8兆”。其实,当时的规则是不超过8兆直接上传,否则需向主席报告。我们按照规则三次向主席报告,但组委会将这后面规定忽略,玩弄手法以规则为理由将之枪毙,之后经我们投诉,才再寻“专家”维持原判。
这篇文章第三位“专家”说“本篇文章是一篇讨论型论文,并不是学术型创新学习型(算法、系统等)论文,也不是专业领域某一综述学习论文,文章类型不属于计算机科学的收稿范围”。
是否“收稿范围”本应在送审前、之多在一审中判定,可直接退稿。目前由二审专家提出本就晚了。而且,拿出一个“讨论型论文”的概念也十分模糊。本来,任何论文都是针对某种缺乏进行学习,给出自己的思想与设计,进行实验验证,再讨论并给出结论,都是在作“讨论”。如果只是对一些观点进行评述,不涉及自己的学习过程与学习内容,没有实验依据与结论,或许可以算是“讨论型论文”。但是,我们这篇文章针对当前软件设计现状提出软件生产线概念,从必要性,到需求分析,到详细设计、实验实现,最后讨论学习的意义与价值,是典型的科技论文结构,何来“讨论型论文”之说。
对一些专家的学术水平与中文能力需要打问号。第三位“专家”说“第三和第四章节重点讨论的是数据库的类和其他组件模块的设计”。
我们文章第三和第四章实际是讲根据第二章进行的需求分析,提出满足这样的需求的详细软部件库的设计方案、建模软件设计方案、应用这样的软部件库与建模软件自动生成应用系统的软件生产线设计方案与实现情况。具体的软部件库部件数量很多,因而分成维护类部件、查询类部件、统计类部件、导入导出类部件、打印与输出类部件分别说明。这位“专家”只看到维护类中有“类”这样一个字,就说是重点讨论的是“数据库的类”,真是贻笑大方了。无论哪种语言、那个应用系统中任何可复用的数据维护程序(或任何其他可复用模块程序)都不可能是一个类程序,它必须使用各种各样的控件类,否则无法达到可复用的目的。也就是说必须是多个类集成的程序,不可能只是一个类,不存在“维护类”这样的“数据库的类”。可见,文章第三章、第四章讲的是数据维护部件、查询部件、……等的详细设计与应用,决不是“数据库的类和其他组件模块的设计”。这位专家露馅了。
有一个“专家”说:“论文的内容是仅仅对一个管理信息系统软部件库以及应用软部件库设计信息系统软件生产线的需求,设计及开发进行说明。并没有从“代码复用技术”的角度进行探讨。”
我们文章第一局部引文讲软件复用,从子程序、类讲到构件、部件,再重点讲软构件和软部件概念的区别、讲这一区别的意义:只有从许多人讲的与构件混用的“部件”概念中将“通用软部件”分离出来,并且重点学习,才能设计出软件生产线,同一部件可在不同地方、不同应用系统中应用,其内容就是软件复用。“专家”说文章未没有从“代码复用技术”的角度进行探讨。只能说该“专家”对“软件复用”概念不清晰,文章的题目是“软件代码复用技术学习的重要问题探讨”,主题应当是一个“重要问题”,而不是“代码复用技术”。文章探讨的是:要实现软件生产现代化、要建立软件生产线,需要什么样的软件代码复用技术。文章的观点是要学习软部件技术,并列举了我们设计的管理信息系统软部件库为例,说明怎样建模、怎样建软件生产线,进而说明,设计出通用于一切应用系统的软部件就可以建立软件生产线。完全是从“代码复用技术”的角度进行的探讨。
“专家”们又一个套路是拿参考文献说事。第二位“专家”说:“论文所引用的文献相对较老,且没有对最新及本领域有影响力的文献进行引用”。
如果是成果鉴定或水平论证,参考文献是表现应用价值与学习水平的重要依据;如果是申报项目、经费,参考文献也能表现学习的意义。但是,如果关于论文中的是评价创新性,“参考文献”情况不应当是否决条款。如果一个问题未被前人学习过,没有相关的文献,但有学习价值,有创新,其文章就不能发表了?关于软件生产工业化、软件生产线方面的学习目前还处在很初始的阶段,还没有大家公认的突破。缺少有影响力的文献进行引用不应当是论文发表中最重要的评价依据。
关于软部件库的设计及软件生产线课题是目前许多人关注的重要课题,我们所谓的根据所有应用系统和应用进行需求分析并非不可能,时机已经成熟了。目前已经有许多行业有了自己的领域构件库,只需要对其进行整合,统一接口标准,将功能相近的构件集成到一起,处理好一个部件集成多种应用、多种功能及通过参数选用的问题,就有可能建立完善的软部件库,进而设计出软件生产线。将对提高软件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软件质量、降低成本、降低研究门槛、普及应用、减少软件维保成本产生重大价值,以适应大数据新时代的到来。
目前,很多论证都依靠专家。这本来是求取公平、防止腐败的重要手段,十分必要。但是希望,1、要依靠真正学术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原则性强的专家。希望能有“回头看”的机制,要跟踪评价,有必要的问责手段。2、要强调文风,专家评语应当以事实为依据,反对断章取义,反对乱扣帽子,强调独立自主公正评判。至少在收到投诉后,应当给予答复,将投诉内容与答复情况记入个人业务档案,对于明显违规者应记入个人信用档案。3、依靠专家不能成为“不作为”的挡箭牌。
附件:关于软部件有关论文名搜索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读秀全部字段中
搜索关键词“软部件”
1、基于复用的自适应软部件技术学习 【作 者】叶品菊;叶冉冉【刊 名】电脑知识与技术【出版日期】2015【期 号】第29期
2、MIS系统可复用软部件学习与设计 【刊 名】价值工程【出版日期】2014【卷 号】第33卷【期 号】第36期
3、MIS系统可复用软部件学习与设计【作 者】叶品菊;胡远望【刊 名】价值工程【出版日期】2014【卷 号】第33卷【期 号】第36期
4、具体领域基于软部件的软件开发 【作 者】李莎【刊 名】科教导刊 【出版日期】2009【期 号】第30期【影响因子】0.0977(2014)
5、PB查询软部件的设计与实现 【作 者】叶品菊;胡远望;张峰【刊 名】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出版日期】2010【卷 号】第9卷【期 号】第4期ISSN】1671-802X【影响因子】0.3485(2014)
6、具体领域基于软部件的软件开发 具体领域基于软部件的软件开发【作 者】李莎【刊 名】科教导刊 【出版日期】2009【期 号】第30期【影响因子】0.0977(2014)
7、CAI软部件的设计 【作 者】罗大卫【刊 名】微电子学与计算机【出版日期】1998【卷 号】第15卷【期 号】第6期【页 码】18-23【ISSN】1000-7180【影响因子】0.7510(2014)【参考文献格式】罗大卫.CAI软部件的设计[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1998,(第6期).【摘 要】以面向对象方法为基础的软部件及软件构架技术迅速发展,开创了软件工程的新时代。提供足够丰富的便于调整组装的软部件以及适应应用领域的软件构架,成了开发应用软件的关键。本文针对CAI系统的特点,重点讨论CAI软部件的要求和设计。
8、管理信息系统中软部件技术学习 【作 者】李莎;曾辉;高霞【刊 名】沙棘(科教纵横) 【出版日期】2010【期 号】第10期
9、基于JAVA的报表软部件的学习与实现 【作 者】高霞【刊 名】软件导刊【出版日期】2006【期 号】第7期【页 码】8-9【ISSN】1672-7800【影响因子】0.6158(2014)
10、软部件信息检索系统 【作 者】Murray Wood Prof;Lan Sommerville;宁洪【刊 名】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出版日期】1989【期 号】第3期【页 码】53-64【ISSN】1007-130X【影响因子】0.8660(2014)【参考文献格式】Murray Wood Prof,Lan Sommerville,宁洪.软部件信息检索系统[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1989,(第3期).【摘 要】本文介绍用于存贮并检索软件信息的检索系统。该系统不同于一般基于关键字描述的检索机制,它根据自然语言理解领域的一些成果,把部件的有关信息编码成某种即含语法又含语义的形式,作者称之为部件描述框架(Component descriptor frame)。正文中描述了该系统的几个基本构件以及它们怎样用于检索部件信息。此外,给出了该系统正在使用的一个实例。该系统的这个版本完全由Prolog语言实现,目前正在考虑将其并入一个更广泛的重用支持系统。
隐藏更多
11、MIS通用部件中单表查询软部件的设计与实现 【作 者】叶品菊【刊 名】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出版日期】2008【卷 号】第7卷【期 号】第4期【页 码】5-7【ISSN】1672-2434【影响因子】0.3579(2014)
12、基于软部件的MIS开发方法学习 【作 者】游晓明;刘升【刊 名】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出版日期】1999【卷 号】第19卷【期 号】第4期【页 码】41-43【ISSN】1009-2714【影响因子】0.4593(2014)【参考文献格式】游晓明,刘升.基于软部件的MIS开发方法学习[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第4期).【摘 要】分析了我国MIS应用系统的现状和主要存在问题,介绍并提出如何基于软部件技术解决系统的可复用性和适应性差的问题.
13、基于软部件和构架技术的CAI软件 【作 者】罗大卫【刊 名】现代计算机【出版日期】1998【期 号】第10期【页 码】54-57【ISSN】1007-1423【参考文献格式】罗大卫.基于软部件和构架技术的CAI软件[J].现代计算机,1998,(第10期).【摘 要】本文讨论基于软部件及构架技术的CAI软件的系统结构和开发平台,并探讨这种CAI软件的设计方法。
14、基于软部件的CAI软件体系结构 【作 者】罗大卫【刊 名】电化教育学习【出版日期】2000【卷 号】第21卷【期 号】第5期【页 码】45-48【ISSN】1003-1553【影响因子】2.6039(2014)【参考文献格式】罗大卫.基于软部件的CAI软件体系结构[J].电化教育学习,2000,(第5期).【摘 要】本文讨论基于软部件的 CAI软件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 ,给出组成 CAI软件的软部件及软部件之间的联系和约束的描述以及指导它们设计和演化的原理和准则 ,探讨在软件体系结构指导下的 CAI软件设计方法 ,给出 CAI软件开发平台的框架结构
15、基于PB的数据维护软部件的设计与实现 【作 者】程学先;叶品菊;胡远望【刊 名】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出版日期】2005【卷 号】第27卷【期 号】第4期
16、一个基于Internet的软部件信息系统的学习和实现 【作 者】余金山;万静【刊 名】信息与控制【出版日期】2002【卷 号】第31卷【期 号】第4期【页 码】357-363【ISSN】1002-0411【影响因子】1.0440(2014)【参考文献格式】余金山,万静.一个基于Internet的软部件信息系统的学习和实现[J].信息与控制,2002,(第4期).【摘 要】当前对软部件技术的学习多数侧重于软部件的制作、存储、检索、裁剪和组装等问题 ,且往往过分强调了以上问题而忽略了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即部件的生产者与部件的使用者之间、生产者与生产者之间、使用者与使用者之间的充分的信息交流和有效协作问题 .从这一思想出发 ,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 Internet的软部件信息系统 ,讨论了它的思想、基本模型及其实现 .
17、MIS系统中基于PB平台下软部件开发的学习 【作 者】李莎【刊 名】中南论坛(综合版) 【出版日期】2009【卷 号】第4卷【期 号】第3期【页 码】114
18、基于软部件的软件重用技术学习 【作 者】席一凡;姚树俊【刊 名】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出版日期】2005【卷 号】第22卷【期 号】第5期【页 码】49-51【ISSN】1008-6129【影响因子】0.2310(2014)【摘 要】软件重用是提高软件生产率,降低软件生产成本的有力手段,近年来在国内外都有较快的发展。本文详细讨论了基于可重用软部件的软件重用技术,给出了可重用软部件模型的定义、软部件生成过程、软部件库组织、软部件检索以及软部件重用技术,提出了三种重要的软部件库的组织方式及两种检索途径,着重阐述了软部件的重用机制及合成技术。
19、软部件技术为什么成为独家技术【作 者】程学先【刊 名】管理观察【出版日期】2009【期 号】第16期【页 码】87-89 【ISSN】1674-2877【影响因子】0.0620(2014)
20、勘探地球物理反演数学软部件库 【作 者】蔡宗熹【刊 名】物探化探计算技术【出版日期】1993 【卷 号】第15卷【期 号】第4期 【页 码】352-357
【ISSN】1001-1749【影响因子】0.4727(2014)
21、软部件式CAI软件开发平台的体系结构 【作 者】徐永剑;罗大卫【刊 名】现代计算机【出版日期】1998 【期 号】第5期【页 码】10-12【ISSN】1007-1423【摘 要】本文列举当前cAI软件所存在的问题,并且探讨了在新型CAI开发平台中如何运用软部件及构架技术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对新型平台的体系结构进行了描述;并讨论了新型平台带
22、用软部件和构架技术开发CAI软件 【作 者】罗大卫【刊 名】现代计算机【出版日期】1998【期 号】第1期【页 码】1-5,22 【ISSN】1007-1423【摘要】本文概述软部件和构架技术及CAI软件的发展,讨论用软部件和构架技术开发CAI软件的问题。一个以CAI软部件及构架为主体的CAI软件开发平台将使得领域知识和教学策略的表示自然清晰,用户接口灵活多样,便利CAI软件的开发、重组。可以大大提高CAI软件的开发效率,同时也能适应CAI软件发展的需要
23、软部件和构架式CAI系统开发平台的总体设计 【作 者】罗大卫;高宏宾【刊 名】五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出版日期】1998【卷 号】第12卷【期 号】第3期【页 码】17-21【ISSN】1006-7302【影响因子】0.3040(2014)
【摘要】给出一个以CAI软件部件及构架为主体的CAI软件开发平台总体设计方案。这个平台旨在采用软件工程的最新方法,尽量便利该软件的开发,并提高其开发效率。CAI课件的开发成为简单的领域知识录入,不熟悉软件开发的教师和专家可以独立地在该平台上开发出自己的CAI软件,并且可以很方便地修改补充已开发好的CAI软件。
24、面向MIS最终集成的可复用软部件设计与学习 【作 者】余小燕;程学先【刊 名】福建电脑【出版日期】2006【卷 号】第22卷【期 号】第10期【页 码】107-108【ISSN】1673-2782【影响因子】0.2476(2014)
25、信息系统基于即插即用型软部件的软件结构模型法 【作 者】程学先;程传庆;王莉【刊 名】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出版日期】2003
【卷 号】第27卷【期 号】第4期 【页 码】544-547【ISSN】1006-2823【影响因子】0.7276(2014)
26、软部件描述:模型,方法和语言 【作 者】李留英;毛新军;齐治昌【刊 名】计算机科学【出版日期】1997 【卷 号】第24卷【期 号】第1期 【页 码】77-80 【ISSN】1002-137X【影响因子】1.2319(2014)【摘 要】软件重用技术是软件工程领域的一项关键技术。目前,支持软件重用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块重用,即使用可重用的程序块;模式重用,即通过程序转换获得可重用性。其中,最为系统化、为工程化的软件重用活动是基于重用库的块式重用。块式重
27、支持软件重用的软部件分类方法 【作 者】黄瑞芳;莫晓柏【刊 名】常州工学院学报【出版日期】1992【卷 号】第5卷【期 号】第4期【页 码】32-40【ISSN】1671-0436【影响因子】0.3485(2014)【摘 要】本文介绍了一种软部件多面体分类方法,这种方法基于一个“分析——综合”过程,对可重用软部件集合的分析过程是为了构造这个集合的分类模式,尔后的综合过程是为了描述集合的软部件。这种多面体分类模式适合于变化着的、不断增长的软部件集合,而在对软部件的描述形式上很简洁,便于自动检索系统的实现,同时也支持软部件的相似性排序和描序次序可调,以适应不同用户的需求。
28、信息管理系统中基于JAVA平台下软部件开发的学习 【作 者】李莎【刊 名】中南论坛(综合版) 【出版日期】2008【卷 号】第3卷【期 号】第3期【页 码】119
29、舰载指控系统软件可重用软部件库 【作 者】赵明翔;王振宇【刊 名】计算机杂志【出版日期】1992【卷 号】第20卷【期 号】第1期【页 码】49-51【ISSN】1672-9722【影响因子】0.6529(2014)
30、面向对象的可重用软部件库系统设计与实现 【作 者】陈辉;王振宇;梁先忠;马晓东【刊 名】计算机学习与发展 【出版日期】1993【卷 号】第30卷【期 号】第7期【页 码】48-54【ISSN】1000-1239【影响因子】2.1938(2014)【摘 要】本文报告了一个可重用软部件库系统设计与实现的途径,采用了基干对象的部件模型,提供了两种检索方式以及两套部件获职工具,阐述并给出了部件组合规则,提出了基于重用的软件开发新范式,最后讨论了软部件库的结构。
31、舰载指控系统软件的可重用软部件库 【作 者】赵明翔;程红【刊 名】舰船科学技术【出版日期】1993【卷 号】第15卷【期 号】第3期【页 码】61-65【ISSN】1672-7649【影响因子】0.3477(2014)【摘 要】软件重用技术为90年代最有希望的技术之一。它既能提高软件生产率,又能提高软件产品的可靠性。部件化技术是基于“库”的一种软件重用技术。本文以舰载指控系统软件为背景,对部件化技术所涉及的部件获取、部件库管理和使用部件合成新的软件系统等技术进行了深入地学习,并实现了舰载指控系统软件可重用的部件库系统的原型。
32、加强软部件技术学习促软件工业化生产时代到来 【作 者】程学先;程传慧;程传庆【刊 名】微型机与应用【出版日期】2007【卷 号】第26卷【期 号】第A1期【页 码】59-63【ISSN】1674-3490【影响因子】0.5382(2014)
33、“MIS软部件技术学习”经鉴定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刊 名】湖北工业大学学报【出版日期】2005【卷 号】第20卷【期 号】第2期【页 码】58-58【ISSN】1003-4684【影响因子】0.4936(2014)【摘 要】2005年元月17日,湖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程学先教授负责的湖北省教育厅科技攻关项目——“MIS软部件技术学习”顺利通过了湖北省专家组的技术鉴定。专家认定:该项目在管理信息系统代码的软件复用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34、浅谈软件复用与面向对象 【作 者】叶强【刊 名】青年科学(下半月) 【出版日期】2014【期 号】第7期【页 码】324-325【摘 要】软件复用是指在两次或多次不同的软件开发过程中重复使用相同或相似软件元素的过程。软件元素包括程序代码、测试用例、设计文档、设计过程、需要分析文档甚至领域知识。对于新的软件开发项目而言,它们或者是构成整个目标软件系统的部件,或者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发挥某种作用。通常将这些软件元素称为软部件。软件重用不仅要讨论如何检索所需的软部件以及如何对它们进行必要的修剪,还要解决如何选取软部件、如何组织软部件库等问题。
35、Windows下的OLE自动化技术及其实现 【作 者】党峥;汪晓庆【刊 名】电脑与信息技术 【出版日期】1998【卷 号】第6卷【期 号】第2期【页 码】7-11【ISSN】1005-1228【影响因子】0.5117(2014)【摘 要】本文描述了OLE自动化技术的原理及特性,并实现了一个基于OLE自动化的多媒体著作软部件。
36、CAI系统的面向对象分析 【作 者】罗大卫【刊 名】五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出版日期】1996【卷 号】第10卷【期 号】第4期【页 码】4-9【ISSN】1006-7302【影响因子】0.3040(2014)【摘 要】基于面向对象方法的软部件和软件框架技术是新一代软件工程的基础。本文讨论软部件技术在CAI系统中的应用,着重讨论对CAI系统的面向对象分析,这是CAI系统设计的基础。
37、基于Agent的软件重用 【作 者】毛新军;徐锡山;齐治昌【刊 名】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出版日期】2000【卷 号】第22卷【期 号】第5期【页 码】88-91【ISSN】1007-130X【影响因子】0.8660(2014)【摘 要】软件重用是目前提高软件质量和开发效率、降低软件开发成本的一种重要手段。本文分析了当前软件重用的特点 ,针对其缺乏以及目前软件开发的状况提出了动态软件重用的思想。这一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由可重用软部件完成软件重用活动。为了实现动态软件重用的思想 ,我们进一步提出了基于 Agent的软件重用方法 ,分析了该方法在实现动态软件重用中的有效性和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技术途径。
38、适用于客户机/服务器系统的MILESTONE开发方法 【作 者】孙义【刊 名】计算机学习与发展【出版日期】1997【卷 号】第34卷【期 号】第11期【页 码】29-33【ISSN】1000-1239【影响因子】2.1938(2014)【摘 要】传统的软件开发生存周期把软件开发过程划分成4个主要阶段.这种方法特别适合于单一的独立系统,但不适合客户机/服务器系统的开发.客户机/服务器系统由许多软部件组成,而且集成多个部门自己开发的软件,这些软部件特别适合采用并行且交互的实现方法.根据客户机/服务器系统开发的特点,文中介绍了一种基于MILESTONE的过程开发模型.
39、“再用式”软件开发方法 【作 者】吴会松;谢阳;田军;李莉莉【刊 名】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出版日期】1999【卷 号】第14卷【期 号】第1期【页 码】47-49,6【ISSN】1673-064X【影响因子】0.6660(2014)【摘 要】根据当前软件开发的现状,提出了一种在保证当前开发质量及效率的前提下,还能让以后的软件开发人员重用已开发软件资源的“再用式”软件开发方法,该方法结合了面向对象及快速原型法的优点:针对软件开发中的需求多变性,用快速原型法进行需求分析,在后续的开发中,以面向对象为基础,用各种“级别”不同的可重用软部件组装系统,在对软部件不断的创建(只在没有所需部件时才创建)、重用及组合中完成系统的开发.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软件的整体开发效率.最后对该方法的进一步学习方向进行了探讨.
40、从领域学习探求软件集成途径 【作 者】韩庆兰;杨柳【刊 名】计算技术与自动化 【出版日期】1998【卷 号】第17卷【期 号】第3期【页 码】14-17【ISSN】1003-6199【影响因子】0.5693(2014)【摘 要】本文借鉴工业标准件思想,将软件产品按其应用领域分类,学习构造出领域模型,建立标准部件库,参照MRP—Ⅱ中的成本计算方法,根据软件产品结构信息,对软部件进行组装,实现软件集成。
41、多媒体课件开发中的重用技术 【作 者】李名;李瑞萍【刊 名】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出版日期】2008【期 号】第12期【ISSN】1672-1438【影响因子】0.3149(2014)【摘 要】在多媒体课件开发过程中引入重用技术能够使教师和软件开发者更好地分工和协同工作,从而设计出质量更高、更适合需求的课件。本文主要介绍了重用的概念以及如何在多媒体课件开发中应用重用技术。
42、计算机中英文新技术词汇对照 【刊 名】通信世界【出版日期】1997【期 号】第12期【页 码】41【ISSN】1009-1564【影响因子】0.0871(2014)【摘 要】计算机中英文新技术词汇对照Componentware———软构件,组合软件将多个供应商提供的各种软部件组合起来,支持应用开发环境的新一代软件技术,它是以面向对象为基础,嵌入后立即生效的即插即用软部件概念为中心的技术体系。软构件主要起组合作用,具有以下...
43、新时期经济违法案件新特点 【作 者】敬远【刊 名】北京工商【出版日期】1994【期 号】第2期【页 码】14【ISSN】1002-3135【摘 要】其一、假冒伪劣产品已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领域的日用百货、汽车配件、电线电缆、钢材等向高科技领域的计算机软部件发展,由利小产品向利大的空调机、汽车等产品发展。
其二、销售走私商品的案件逐渐增多,随着沿海边境地区走私活动的日益猖獗,销往内地的走私商
44、试论软件工程实施的宏观因素 【作 者】李其龙;尹江月【刊 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出版日期】1988【期 号】第3期【页 码】42-45【ISSN】1007-9734【影响因子】0.4986(2014)【摘 要】软件产品的开发标准,产品设计的图形表示法,软件工具及软部件的标准化,软件工程与硬件工程的关系,应用软件工程师的培养和造就等方面的问题都是影响软件工程实施的宏观因素。本文采用与机械工程相类比的方法论述这些因素在软件工程实施中的重要作用。
45、CT流程预编译器的设计 【作 者】王学军;金连甫;陈平【刊 名】计算机工程【出版日期】1999【卷 号】第25卷【期 号】第4期【页 码】16-18【ISSN】1000-3428【影响因子】1.0258(2014)【摘 要】讨论了计算机语音流程的预编译器CTFPC。CTFPC的设计采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思想和应用程序框架思想,将状态转移表转换成某种编程语言的源代码,以减少开发人员的重复性工作,提高系统开发效率。
46、软件体系结构讲座 (三)实例学习 【作 者】王振宇;梁先忠;况银瓶【刊 名】计算机与数字工程【出版日期】1999【卷 号】第27卷【期 号】第3期【页 码】58-68【ISSN】1672-9722【影响因子】0.6529(2014)【摘 要】本讲通过若干例子说明如何利用体系结构原理增加对软件系统的理解。
47、软件体系结构讲座 (一)软件体系结构引论 【作 者】王振宇【刊 名】计算机与数字工程【出版日期】1999【卷 号】第27卷【期 号】第1期【页 码】62-68【ISSN】1672-9722【影响因子】0.6529(2014)【摘 要】本讲讨论软件体系结构的定义、学习内容和发展现状以及它同软件工程的关系。
48、软件项目过程重用库建设 【作 者】张耀伟【刊 名】品牌与标准化【出版日期】2009【期 号】第16期【页 码】51【ISSN】1674-4977【影响因子】0.0484(2014)【参考文献格式】张耀伟.软件项目过程重用库建设[J].品牌与标准化,2009,(第16期).【摘 要】现状说明。随着本单位承揽的项目越来越多,项目的需求不断扩大,项目开发人员经常会感到没有可以借鉴或可以利用的资料,包括代码、用例、原型等等。由于长期以来,软件开发处于个人开发阶段,软件重用率很低,软件生产率不高,造成软件开发周期长,软件质量不高。这个问题已经在工作中日益严重,因此,建立
49、软件重用技术【作 者】魏延【刊 名】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出版日期】1999【卷 号】第16卷【期 号】第2期【页 码】39-44【ISSN】1672-6693【影响因子】0.9053(2014)【摘 要】软件重用是提高软件生产率,降低软件生产成本的有力手段,近年来在国内外都有较快的发展。本文论述了软件可重用性概念及其划分,软件重用的途径,并列举了软件重用技术的现状
50、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的图形第四代语言系统 【作 者】罗大卫【刊 名】计算机工程与应用【出版日期】1997【卷 号】第33卷【期 号】第7期【页 码】29-34【ISSN】1002-8331【影响因子】1.0855(2014)【摘 要】本文提出一个G4GL系统的设计方案,主要考虑以下原则:以用户为中心;强调基本要求;面向应用领域专家。该系统适于各种数据处理系统的开发,如CAI系统
51、基于软件重用技术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作 者】许海成;余建坤【刊 名】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出版日期】1999【期 号】第6期【页 码】41-44【ISSN】1008-9128【影响因子】0.3000(2014)【摘 要】为满足企业迅速建立MIS(管理信息系统)系统的要求,迫切需要采用软件重用技术来进行开发.本文讨论了MIS系统开发过程和活动中所涉及到的软件重用理论和技术.
52、一种基于领域分析的面向Agent需求建模方法 【作 者】唐孝柱;邵堃;滑培培【刊 名】微计算机信息 【出版日期】2010【卷 号】第26卷【期 号】第33期【页 码】249-250,243【摘 要】面向Agent软件工程是开发复杂分布式系统的一种新范例,Agent作为一种新型软部件具有更高的抽象,能更有效的处理复杂的系统。本文以工作管理系统为学习背景,提出一种基于领域分析的面向Agent需求建模方法。该方法基于当前主流的面向Agent软件开发方法,结合领域工程的知识,将特征引入到系统开发的元模型中,描述了需求建模过程中的几种建模活动。使需求建模的结果不仅能有效地满足系统用户的需求,还能够有效的支持软件复用。
53、基于面向对象的软件重用技术【作 者】成岳鹏;戴永成;崔静【刊 名】河北工业科技 【出版日期】2009【卷 号】第26卷【期 号】第5期【页 码】434-437【ISSN】1008-1534【影响因子】0.7778(2014)【摘 要】在软件开发中使用软件重用技术可有效提高软件生产率、缩短软件开发周期,尤其对大型软件开发项目来说更是如此。由于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具有封装、继承等特性,因而它更适合支持软件的重用技术。本文所讨论的主要问题就是基于面向对象的软部件的重用技术。
54、软件重用技术在MIS系统中的应用 【作 者】郑志蕴;张行进;胡箐妍;杨亚伟【刊 名】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出版日期】2002【卷 号】第23卷【期 号】第2期【页 码】57-60【ISSN】1671-6833【影响因子】0.6391(2014)【摘 要】在开发用电营业管理信息系统过程中 ,针对软件开发中的需求多变性 ,以软件重用技术为基础 ,通过目标代码级重用、类库、组件等方法 ,开发各种“级别”不同的可重用软部件 ,在对软部件不断的创建、重用及组合中完成系统的开发 .该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软件的整体开发效率 ,保证软件质量 ,而且还能为软件开发人员重用已开发软件资源提供便利
55、基于对象的软件重用技术学习 【作 者】徐小平【刊 名】软件开发与应用 【出版日期】1997【期 号】第6期【页 码】31-33【摘 要】讨论了基于对象的可重用软部件的重用技术,给出了可重用软部件模型的定义,提出了分层次的目录结构的组织方式及两种检索途径,阐述了软部件的生成方法及重用机制。
56、基于对象的软件重用技术学习 【作 者】徐小平【刊 名】计算机应用学习【出版日期】1998【卷 号】第15卷【期 号】第3期【页 码】40-42【ISSN】1001-3695【影响因子】1.5011(2014)【摘 要】本文详细讨论了基于对象的可重用软部件的重用技术,给出了可重用软部件模型的定义,提出了分层次的目录结构的组织方式及两种检索途径,阐述了软部件的生成方法及重用机制。
57、基于对象的软件重用技术学习 【作 者】孙大烈;杨静;王子立【刊 名】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 【出版日期】2000【卷 号】第33卷【期 号】第3期【页 码】111-113【ISSN】1006-6780【摘 要】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对软件工程具有重要意义。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以可重用性为中心,构造独立于具体工作的可重用软部件,这些软部件经适当的整合即可构成新的目标系统,从而大大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讨论了基于对象的可重用软部件的重用技术,给出了可重用软部件模型的定义,提出了分层次的目录结构的组织方式及两种检索路径,阐述了软部件的生成方法及重用机制。
58、软件可靠性的模块分析方法 【作 者】张继旭;王琦【刊 名】战术导弹技术【出版日期】2002【期 号】第2期【页 码】64-69【ISSN】1009-1300【影响因子】0.4000(2014)【摘 要】借鉴软部件可靠性分析方法提出了软件可靠性的模块分析方法 .先将软件分解为模块 ,然后在模块层次上应用EET可靠性增长模型 ,最后进行可靠性叠加而得到软件的可靠性模型 .所需的模型参数可以由软件的历史版本信息、软件模块的静态属性和动态属性得到 .该方法可以在进行软件测试之前实施 ,并在测试中完善 .详细描述了该方法的 6个步骤 ,最后总结了该方法的优点
59、基于领域的O-O软件重用工具的学习与开发 【作 者】毛新军;齐治昌【刊 名】计算机科学 【出版日期】1997【卷 号】第24卷【期 号】第4期【页 码】91-94【ISSN】1002-137X【影响因子】1.2319(2014)【摘 要】基于领域的面向对象软件重用工具(简称OORT)是我们在PC Windows环境下开发的可重用软部件管理工具。OORT按应用领域来组织、管理可重用软部件,支持多个应用领域软部件的建
60、基于部件设计的运行时验证 【作 者】云晓春;方滨兴【刊 名】计算机学报【出版日期】1999【卷 号】第22卷【期 号】第9期【页 码】970-974【ISSN】0254-4164【影响因子】4.0044(2014)【摘 要】学习软部件设计中的可靠性问题.对这一问题主要关心的是,当一个已存软部件的正确性无法得到确认时,在其具体实现不可知的情况下,如何提高它的运行时可靠性?为解决这一问题,该文首先构造一个能够用于软部件动态语义检测的抽象描述模型;然后通过在设计中系统地引入一些运行时技术以保证基于部件软件的可靠性.这些运行时技术包括:(1)包裹部件.作为额外的一层设计,根据软部件的接口说明自动生成,用于检测运行时错误;(2)虚拟部件.作为一种软部件行为模式,利用动态调用和代理机制,保障基于部件软件的容错运行
61、实时系统组合软件模型学习 【作 者】李秦伟【刊 名】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出版日期】2001【卷 号】第30卷【期 号】第2期【页 码】42-45【ISSN】1009-0193【摘 要】分析了严格实时控制系统的组合软件实现 ,提出了一个该类系统的组合方法。该方法用三类软部件做结点 ,建立加标有向图组合模型 ,使用引擎机制触发驱动其运行 ,介绍了它的计算机实现
62、对候选重用部件的考虑和实践 【作 者】曾丽芳;郑若忠【刊 名】计算机与数字工程 【出版日期】1994【卷 号】第22卷【期 号】第2期【页 码】10-14【ISSN】1672-9722【影响因子】0.6529(2014)【摘 要】本文主要针对软件重用中的限制因素——怎样处理候选重用软件并获得可重用软部件而提出一种系统化思想。以此方法为指导上机实现了一种可重用的通用模块。关键词:候选重用部件 软件重用粒度 程序结构度量理论 平均信息载量
63、一种基于事务构件的ERP系统集成方法 【作 者】郑明春;王岩冰;杨立洁;刘弘【刊 名】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出版日期】2001【卷 号】第22卷【期 号】第1期【页 码】89-93【ISSN】1000-1220【影响因子】0.8890(2014)【摘 要】本文首先对各务构件的概念进行了讨论,然后设计了一种事务构件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此模型的ERP系统集成方法,这种方法支持跨平台、跨语言的软构件的集成,可以复用已存在的软件系统或软部件。
64、软件复用:谈跨平台操作规范COM和CORBA 【作 者】陈景龙【刊 名】军队指挥自动化 【出版日期】2001【期 号】第2期【页 码】53-56【摘 要】与硬件制造技术的高度工业化和集成化相比,软件制造业却一直存在着生产效率低、软件可扩充性和复用能力差、难以维护等问题,软件生产至今仍是手工生产方式,主要依赖于软件人员的知识和能力。90年代开始的对象技术和工程化发展,为软件生产从人工集约型向资源集约型发展带来了希望。基于对象技术,人们开始努力学习开发像硬件零部件那样的一些标准软组件、软部件,应用系统的开发也可像硬件组装一样,按照一定的规范,组装这些预制好的软件零部件,从而使软件制造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65、重用部件的学习和实现 【作 者】曾丽芳;郑若忠【刊 名】软件 【出版日期】1994【卷 号】第15卷【期 号】第C1期【页 码】16-20【ISSN】1003-6970【影响因子】1.3103(2014)【摘 要】本文主要针对软件重用中的限制因素——怎样处理候选重用软件并获得可重用软部件而提出一种可重用性强的通用模块。众多的计算机工作者正在探讨可重用性理论,在软件重用的概念、模型、语言环境、case工具等方面已取得一定成绩。Pieto—Diaz和Freeman对重用和可重用概念定义如下:重用就是在新环境中使用以前获得的概念和对象。可重用性则是对使用以前获得的概念和对象的难易程度的一种量度。重用概念的出现促进了软件重用这一新领域的学习。出现了基于模块型态重用的合成模型及基于语言生成器和应用生成器的生成模型等。随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环境的出现,重用模型得以发展,重用领域的一系列新的case工具开始出现。总之,软件重用领域所取得的成绩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软件系统的开发费用,缩短了软件开发时间,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并促进了新语言、新技术的开发发展。但是,重用领域也存在不少限制因素。本文首先以软件生产自动化讨论重用中的限制因素,并以软件工程、抽象等角度引出程序结构度量理论、软件重用粒度等一系列思想。最后,介绍了数据库管理系统中的可重用环境。
66、基于软件的CAI软件体系结构 【作 者】罗大卫【刊 名】电化教育学习 【出版日期】2000【期 号】第5期【页 码】45-48【ISSN】1003-1553【影响因子】2.6039(2014)【摘 要】本文讨论基于软部件的CAI软件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给出组成CAI软件的软部件及软产件之间的联系不和约束的描述以及指导它们设计和演化的原理和准则,探讨在软件体系结构指导下的CAI软件设计方法,给出CAI软件开发平台的框架结构。
67、数字时代的新旅行 【作 者】本刊编辑部【刊 名】户外探险 【出版日期】2011【期 号】第1期【影响因子】0.0036(2014)【摘 要】旅行是一次遭遇,是和空间的遭遇。
1500年前,郦道元面对汉代桑钦的水经时,要准备自己的旅行,他精研图志,参阅群书,干余条河流伴随着行程,完成的也许不仅仅是水经的注。
近500年前,徐霞客少年时即立志朝游碧海暮宿苍梧,且钟情于地经图志。徐霞客的旅行开始于乘兴览胜,渐入佳境,直至完成十数卷游记。
50年前,杰克·凯鲁亚克在细雨中坐上拥挤的货车,一瓶劣质的威士忌,去哪里,去干吗,似乎一切都不去操心。
5年前,披头四是从旅游攻略书和驴坛开始的旅行,路上有美景、惊喜、意外抑或艳遇。
5天前的小强携一部手机下载几个软部件,背上行囊就已上路…… 新电子时代的光辉已经照耀着小强的生活,新网络时代的星辰也为小强指引着方向,网路似乎延展着无限,也泛着幽幽魅光。
看来,当下这种遭遇可能既是空间的也是时间的……
搜索关键词“自动生成应用系统”
68、基于XML的构件自动组装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作 者】谢晓芹;李涓子;王沛;王克宏【刊 名】计算机工程与应用【出版日期】2005【卷 号】第41卷【期 号】第4期【页 码】4-8【ISSN】1002-8331【影响因子】1.0855(2014)【摘 要】该文利用基于XML和Java的程序自动生成技术给出了一个构件组装系统的设计,提出了SAML应用模板语言的定义。连接器利用了消息总线的思想,通过共享消息资源的方式连接构件,从而将构件之间的连接关系解耦。在自动生成应用系统时对SAML模板文件进行分析、转换,自动生成消息分发器和最终可执行应用程序,并结合B2C电子购物领域给出一个原型实现。该设计方法为实现自动的构件组装技术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案。
搜索关键词“软件生产自动化”
69、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建引进UML的必要性学习 【作 者】吕康梅;亢新刚【刊 名】林业调查规划【出版日期】2005【卷 号】第30卷【期 号】第4期【页 码】1-4【ISSN】1671-3168【影响因子】0.5272(2014)【摘 要】UML能为面向对象系统的开发、软件生产的自动化和支持环境的建造提供一种丰富、严谨、扩充性强的表达方式.文章提出了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基于面向对象技术、利用统一建模语言UML建模的过程概念和开发方法.通过对UML的分析可以看出,基于UML的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在林业信息管理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70、基于UML的MIS系统开发 【作 者】申红雪;何培英;韩哲新【刊 名】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出版日期】2002【卷 号】第17卷【期 号】第1期【页 码】67-70【ISSN】1004-1478【影响因子】0.5030(2014)【摘 要】统一建模语言 (UML)是一种可视化的面向对象的建模语言 ,可用于对软件系统进行描述和构造软件的系统结构 .利用UML进行MIS系统建模 ,则要先分析用户需求 ,建立系统的用例、顺序、类、包等视图 ,再按照软件工程的思想进行编程 .在此过程中 ,UML能为面向对象系统的开发、软件生产的自动化和支持环境的建造提供一种丰富、严谨、扩充性强的表达方式
71、软件生产自动化之路--软件工程 【作 者】杨芙清;米宁【刊 名】新华文摘 【出版日期】1986【期 号】第9期【页 码】203-205【ISSN】1001-6651
搜索关键词“自动生成系统”(共1069篇,去掉特定领域或特定用途的自动生成的文章,去掉95年前文章)
72、基于可复用格式的打印文本自动生成系统设计与实现 【作 者】尉寅玮;吴雅轩【刊 名】软件导刊 【出版日期】2016【期 号】第8期【页 码】86-88【ISSN】1672-7800【影响因子】0.6158(2014)【摘 要】通过对格式化文本生成工作的调研分析,针对文本格式化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弊端,设计了一套基于B/S架构的可复用格式打印文本自动生成系统,通过将格式信息与内容信息的编写进行合理划分,实现了格式化文本的自动生成,从而提高了格式化文本的编写速率,降低了因为格式问题而导致的文本错误。
73、Java Bean自动生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作 者】杨静【刊 名】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 【出版日期】2015【期 号】第2期【页 码】61-63【ISSN】1008-5483【影响因子】0.4286(2014)【摘 要】为了提高系统的开发效率,针对模型层设计了一个代码自动生成系统。该系统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灵活性,能根据用户的配置自动生成相应的业务代码,在降低开发成本的同时,有效提升了软件质量。
74、通用报表自动生成系统 【作 者】任卫银;任宗修【刊 名】新乡教育学院学报【出版日期】2004【卷 号】第17卷【期 号】第2期【页 码】94-95【ISSN】1674-6511【影响因子】0.7793(2014)【摘 要】本文建立了一个通用报表自动生成系统 ,对于任意的关系型数据库文件 ,都可以利用该系统 ,以报表的形式将数据库中除备注型外一般字段的内容输出 ,并可以根据需要 ,选择所需字段和所需记录进行输出 ,为数据库的输出提供了一种灵活、简便的工具
75、基于XML的网站自动生成系统的设计 【作 者】陈晓飞【刊 名】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出版日期】2012【卷 号】第15卷【期 号】第16期【页 码】206,208【ISSN】1007-9599【影响因子】0.3579(2014)【摘 要】可扩展标记语言(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XML)是指一种应用于电子文件标记作业,以标记为手段赋予电子文件自身所特有的结构性标记语言,而这种类型的结构性标记语言则能够广泛应用对数据的标记及类型定义处理。在当前技术条件支持下,XML技术已成为一种可允许用户针对自身所指定标记语言进行定义处理的源语言形式,并且借助于结构数据的可持续性与优化型而使得XML能够广泛应用于Web传输过程当中。本文以XML为学习对象,着眼于网站自动生成系统的设计这一中心问题,围绕基于XML的网站自动生成系统设计这一中心问题展开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与阐述,并据此论证了XML可扩展标记语言的引入及其应用在提高网站自动生成系统设计作业质量与有效性的过程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及其所发胡的关键意义。
76、中小型企业网站自动生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作 者】王文学;王利军【刊 名】电脑知识与技术 【出版日期】2011【期 号】第29期【ISSN】1009-3044【影响因子】0.3204(2014)【摘 要】该文针对在全球电子商务浪潮的冲击下我国的中小企业由于受技术、资金等各方面原因的制约,不能很好地在互联网上实施电子商务开展网上贸易的情况。通过学习这些企业的需求开发出一套通用的企业网站自动生成系统,帮助中小企业轻松地在网上建立自己的网站系统,并可以很方便地在线维护,提供和MIS系统的接口,可以和企业现有进销存系统紧密的结合,为企业的管理和经营决策支持提供依据,从而推进我国电子商务水平的发展。
77、电视气象预报自动生成系统开发 【刊 名】电脑知识与技术 【出版日期】2008【期 号】第17期【页 码】1473-1474,1481【ISSN】1009-3044【影响因子】0.3204(2014)【摘 要】电视气象节目是一档以电视语言来解析气象科学的节目。电视气象预报自动生成系统实现了原始气象数据到电视画面语言的自动转化,使气象节目在保留气象学准确性的同时,不失电视艺术的观赏性,既提高了节目制作效率,又使气象信息得以有效传播。
78、动态网站自动生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作 者】段淑敏;徐自力;王勇;张连堂;杜纪霞【刊 名】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出版日期】2006【卷 号】第36卷【期 号】第4期【页 码】87-90【ISSN】1003-4978【影响因子】0.7805(2014)【摘 要】提出一种适用于各种服务器环境的网站解决方案,该方案综合运用数据库技术、中间件技术、优化技术、安全技术等,实现基于自动生成模式的网站系统.此系统可轻松实现网站架构及管理,极易移植为各种同类单位网站.
79、基于JAVA的WEB页面自动生成系统 【作 者】舒红平;吴自恒;蒋建民【刊 名】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出版日期】2003【卷 号】第18卷【期 号】第4期【页 码】343-348【ISSN】1671-1742【影响因子】0.3456(2014)【摘 要】介绍了一个自动生成Web页面的系统。系统只需输入待生成页面的相关特征信息,就自动生成能在Java环境下运行的,具有新增、删除、修改及保存功能的Web页面。系统能大大地缩短开发Web项目的周期,提高工作效率。
(程学先)看一篇被计算机科学杂志正刊拒的文章的专家评语,评“专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