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

QQ登录

微信登录

中药与饮食的交融

摘要: 题记:“民以食为天”这句耳熟能详的民间俗语,恐怕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但关于这句话的来历,大家又是否清楚呢?相传,在秦朝灭亡、楚汉争霸的时候,刘邦据守荥阳、成 ...
题记:“民以食为天”这句耳熟能详的民间俗语,恐怕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但关于这句话的来历,大家又是否清楚呢?
相传,在秦朝灭亡、楚汉争霸的时候,刘邦据守荥阳、成皋两地。荥阳西北有座敖山,山上有座秦时建立的小城,由于城内有许多专门用来储存粮食的仓库,因此又称为敖仓。在项羽的猛烈攻击下,刘邦一度计划撤退,放弃固守已久的粮仓。但他麾下一个名叫郦食其的谋士劝说:“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楚君不知道守护粟仓而东去,这是上天帮助大汉成功的好机会!假如我们放弃了敖仓,把它拱手让给敌人,这将对我们的局势非常不利!”刘邦听从了他的进言,改变了策略,依照郦食其所出的计谋行事,终于取得了胜利。后来司马迁将这段往事写进了《史记·郦食其传》,又被班固转载入《汉书》。从此“民以食为天”就成了街知巷闻的一句俗语。
尽管只有简单的五个字,却昭示了饮食与民生之间无法割舍的联系。“食之于民”,无论是在生存,抑或是在生活的层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战乱频发的年代,人们裹腹充饥、赖以生存的头等大事即是饮食,掌握了粮食就是掌握了命脉,也就掌握了战争胜利的先机。在和平年代,饮食则成为人们生存繁衍、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必要途径,饮食的好坏是幸福安康与否的主要指征。人们在追求口腹之欲外,越来越多地将目光集中在饮食与健康这个命题上,而健康离不开本书的主角——中药。
中药与饮食同源不可分。古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神农由此成为中药的始祖。然而神农也是一位农人,正是他发明了农具,教会人们耕种五谷、采摘果蔬、捕鱼打猎,从而又被誉为是中华民族农业的奠基人。由此发现,以农业为特征的中华饮食和以草药为主要组成的中药,从神农时代起,就已有了十分密切的联系,中国人所谓“药食同源”的说法,的确是凿凿有据的。“神农”的“神”字,也充分反映了百姓对于这样一位教民农耕、医药知识丰富的人物的崇拜之情。甚至可以想象,“神农尝百草”的初衷,也许并非只是为了摆脱疾病的困扰而采取的以身试药之举,而是因为在当时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饥不择食的情况下的无奈之举。为了寻求可以充饥的食物,神农和他的子民们偶尔吃到了大枣的甘润可口、吃到了地瓜略显寡淡却能饱腹、吃到了大黄后的腹泻不止、吃到了麻黄后的汗出如油……经过这样反反复复的实践,远古时代的人们逐渐意识到了这些自然植物与人体之间的种种微妙联系,逐渐将可以经常食用、功擅补养人体的植物与那些偏性较重却能纠正人体不平衡的植物分开,由此分出了食与药——食以裹腹,药以疗疾。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历史与文明的车轮滚滚向前,饮食与中药也经历了分分合合。分,是在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神农氏这同一个源头之下,饮食与中药分别应用于人体健康和疾病这两种不同的状态;合,则是当人们的健康观念、养生及疗疾意识不断增强,药与食的界限也便逐渐模糊。“上工治未病”,故而能以食为药,预防在先;“久病成良医”,迫不得已又要以药为食,打持久战。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食疗的论述,提出了“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的观点。唐代杨上善在《黄帝内经太素》中注释“五畜、五果、五菜,用之充饥则谓之食,以其疗病则谓之药”,表明同样的谷、果、菜、畜等,都有属于自己的四气五味,可以用于养生保健、治病疗疾。由此看出,寓药于食,药食互补,实际上是中华饮食文化与中医药传统文化的独特和精妙之处。
作为药缘文化的第一站,我们将从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饮食文化切入,为读者开启一扇通往药食世界的大门,分别从主食、菜肴、汤酒茶饮、果品与零食这五个方面,力图全面地探究与展现饮食与中药的交融。
节选自《药缘文化——中药与文化的交融》。
中药与饮食的交融
论坛有你更精彩!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好东西一定要看看!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论坛有你更精彩!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论坛有你更精彩!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以后多分享一些这样的有价值的帖子啊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论坛有你更精彩!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大家都不容易!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谢谢您的分享!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好东西一定要看看!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中药与饮食同源是不可分的。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天道酬勤 发表于 2019-4-19 09:41
中药与饮食同源是不可分的。

是的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