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木虫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微信登录

话说苦难

跳转到指定楼层
开始读书识字开始,所有的书上都写着:苦难是一笔财富。
很幸运,我就有这笔财富。这笔财富,我继承自我的父辈,父辈继承自祖辈。因为没有财富和权利传给后人继承,只好把艰难困苦作为一笔固定产,一辈辈的传承下来。
生在农村,从小放学了就要帮家里放牛割草,七八岁时候已经学会了农忙时帮下地干活的大人们做饭。
生活上,常吃一种把红薯面和好了,在一块用钉子钉了洞的铁板上揉搓,挤出来的一截截的被农村人称为“蛤蟆蝌蚪”的东西。也吃纯红薯面蒸的“黑窝窝”,纯玉米面蒸的“黄虚糕”。
成年后,在外打工:经历过严寒酷暑,睡过帐篷地铺,盖过楼修过路,走过戈壁,去过沙漠。算下来,应该是吃过很多的苦。
有时候回头想一想,问自己:“你觉得苦吗?”
说真的:真没觉得特别的苦。这好像就是我的平平常常的生活,是许多人平平常常的生活。
我不知道会不会有人说:“这就是苦难留给我们的财富,长期的艰难困苦锻炼了我们坚韧的性格。”
我却不同意这种观点,一个人偶尔吃很苦的东西,会觉得很苦;偶尔吃很甜的东西会觉得很甜,如果反复多次的吃,“苦”感和“甜”感就会下降,改变的不是“甜”和“苦”本身,而是我们麻痹了的味觉。
生活中的苦难如果成了常态,“苦难”本身没有变,只是我们的神经变麻木了。
写到这里,我想起来了那个叫做“麻木不仁”的词来,就是被一些事反复的刺激,而形成的“麻木”的“冷漠”和“漠视”的写照。
可见苦难本身并不是什么好动西,更不是值得我们追求和守护的财富。
那么我们的世界观被谁误导了?
难道这只是追求美好生活而不可得的自我安慰?或者这只是“皇帝的新装”一样人人都看得透却不愿说破的虚伪命题?
央视曾经做过一个节目,就是采访人们,问他们“你幸福吗?”从而确定人们的幸福指数。
看过以后,我问过自己,如果采访的是我,我会怎样回答,我是幸福的吗?
我曾经以为自己是幸福的:儿女双全,家庭和谐,有吃有住,还能挣一点零花钱。
但我却需要在女儿出生刚七天就外出挣钱养家,常常是一走就是几个月,甚至整年都不回家一次。父母养大了我们还要帮我们养孩子。这又不是我想要的。
我想要父母养大了我们,现在我们去养他们;我想要自己的孩子自己来养。可是这些我却做不到。
我们只继承到了“苦难”这笔财富,自己也没有成为权力的拥有者和资源的分配着。
但我们愿意去争取更好一点的生活,社会毕竟还留给我们了一点争取的权利。
如果苦难还算是财富,我情愿自己是个败家子,让他在我手中败的干干净净,给子孙留下更物质的财富,更纯粹的精神追求。
谁要想让我守住这个财富,我会告诉他:“别逗了,那只是我要甩掉的一个包袱而已!”
                                                版权作品,未经《短文学》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话说苦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 请遵守晓木虫管理条例,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