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子
发表于 2016-12-11 18:58
查看: 103061|回复: 14|
由于工作的原因,参观过不少美国的大学。跟其他国家相比,美国大学文化最印象深刻的特点应该是极度强调自由,强调个性化的发展。这跟大家对美国社会文化的印象其实是一致的。再加之大学通常是大多数人的个性趋于明显化的最重要阶段,很容易让美国文化的推崇者们得出美国文化是大学教育的结果这样一个结论。另外,由于大学是大多数中国学生接受美国教育的最早时期,各种留学机构对于美国教育介绍的焦点自然就放在了大学阶段,从而让大家潜意识中也持有以上结论。然而,纵观整个教育生产流水线,大学只不过是最后一环而已,所以这个结论跟吃饱饭的人把所有的功劳都归结于最后吃的那个饼子一样有失偏颇。带着以上想法,我决定走入美国的幼儿园看看,这是那条流水线开始的地方。
我去的第一家幼儿园,位于伯克利。这个小镇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所在地,以极端崇尚自由和个性而著称,可以说是美国文化的典型代表。然而,当那天清晨我走入幼儿园第一刻起,我发现我所见到的并不是我们所预想的。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走廊告示墙上的“标语”。之所以使用“标语”这个词其实是为了跟我们所熟悉的事物多一点联系,方便理解。其实,那只是告示墙上位置较为明显,面积稍大的几张字条,但对于走入者来说,它足以在第一时间吸引你所有的关注。下面摘抄其中几句并附上我粗糙的翻译:“The best way to change a person is with kindness not anger(改变一个人最好的方法是友善而不是愤怒)”“It's nice to be important, but it's more important to be nice(做一个重要的人很好,但是更重要的是做一个好人)”“No one has the right to do wrong, even if worng has been done to them(没人有权做坏事,即使是坏事发生在他们身上)”“Everybody can't be famous, but everybody can be great. Greatness comes when you do more for others than you do for yourself(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有名的人,但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很棒的人。成为很棒的人来自于你为别人所做的比你为自己所做的多一些)”“Only fail when don't try(只有你不尝试的时候才会失败)”。
短短的几句话,却勾勒出这个国家教育流水线源头那轮廓的清晰的价值观。首先让我们吃惊的是这些“标语”中并没有一句在强调自由和个性。唯一能跟自己扯上点关系也就是“Only fail when don't try(只有你不尝试的时候才会失败)”,但那也只是对一种内心力量的追求,是内敛的,而不是外放的。这恰好管中窥豹折射出许多人对美式自由与个性的一个最基本误解:认为它们是没有约束的,想干什么干什么,不用考虑其他人的感受。但从剩下的几条“标语”你完全可以看到这种想法是极其错误的。
自由与个性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你有需要尊重的感受和权利,但别人也有。所以你必须要以尊重别人感受和权利的方式去处理问题。这可以从“The best way to change a person is with kindness not anger(改变一个人最好的方法是友善而不是愤怒)”和“No one has the right to do wrong, even if worng has been done to them(没人有权做坏事,即使是坏事发生在他们身上)”上看到。这两条标语虽然是用于处理冲突的,但却反应出对外沟通的第一原则:理智和坦诚是你对对方的最大尊重。即使你受到了错误的对待,但报复只是在增加另外一个错误而已。在美国,小朋友之间发生矛盾时,幼儿园老师通常不会直接以最高权力的姿态出来仲裁,而是教育他们让对方知道自己的想法,同时以坦诚的沟通来表达对对方的尊重,从而让事情得到解决。如果一个小朋友被对方作弄而告到老师那里去,你通常会看到他走出办公室后认真地对对方说:“That's not OK. I don't like you do that. (那样不好,我不喜欢你那样做)”。这样小朋友不但学会了自己解决问题,同时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重要的,矛盾反而成了教育他们的一次机会,以及他们获取沟通经验的一次重要尝试。
更大一点,自由与个性是具有社会属性的,那就是你所做的一切必须在满足其他人利益需求的前提下才具有价值,同时也才能使你的自由与个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最基本的是你必须做一个好人,不能去伤害其他人的利益,这是底线,所以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必须明白“It's nice to be important, but it's more important to be nice(做一个重要的人很好,但是更重要的是做一个好人)”。然后,你的价值体现在你对社会的贡献,而不是单纯地获取关注和名誉,所以“Everybody can't be famous, but everybody can be great. Greatness comes when you do more for others than you do for yourself(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有名的人,但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很棒的人。成为很棒的人来自于你为别人所做的比你为自己所做的多一些)”。这两条标语其实又是对平等概念的进一步升华,建立起一个最平凡的美式价值观:贡献即会受到认同,不管你从事什么行业,不管你做得怎么样。美国的幼儿园不搞评比,不会评价小朋友研究,手工,运动上面的优劣,目的就是不想让他们过早背负世俗的高低贵贱的思想束缚,而忽略了自我价值的真正意义,同时变得自卑和消极。我想,无论这些幼儿园的小朋友将来从事什么工作,即使是作为一个清洁工他/她也会在回忆这两条标语时找到自己的自信。
让我们暂且假设美式价值观是以实现自由与个性为主题的,回顾五条标语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四条标传递的是实现自由与个性的“态度”,而我们没有解读的“Only fail when don't try(只有你不尝试的时候才会失败)”传递的是实现自由与个性的“能力”。如开头所提,其实这种能力是内敛的,是一种自我的完成。虽然其中的很多局部已经被大多数的我们所熟悉甚至推崇,为了完整,这里还是重复一下。美式自我完成的能力培养宗旨大体可以概括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里我又刻意选择了我们自己的口号,所以咋一看并无什么独特之处。然而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训练的方法、方式、时机其实都是有差别的。
如你所熟知的,美国小孩摔倒家长不会去扶,让他/她自己爬起来。其实类似的“训练”开始得远比我们想象的早。美国的家长甚至不会专门教小孩走路,当他们会爬的时候就让他们自己爬,不会像我们一样揠苗助长式地手把手教。因为他们认为走路是人天生的能力,当他们自己在爬的过程中得到了足够的自我训练,身体条件发育到足够支撑的时候,自然会站起来走路。当小孩会走路以后,甚至连换尿布这种事情都得靠他们自己去做。除了这种涉及到生活方方面面的事情,美式的“做”更强调授人以“渔”,即只传授解决问题的办法,鼓励自我探索和实践。例如前面例子中老师不直接仲裁小朋友间的矛盾,而教会他们处理方法后由他们自己去执行。幼儿园不一窝蜂地做专门的音乐、美术、体育、智力等特长训练,而是根据个体差异引导兴趣,最终的决定权仍然在他们自己手上。
最后我们再次回到“态度”与“能力”的问题。从标语的数量可以看出美国的幼儿园阶段更强调“态度”,而对能力的训练更多是基本的、必须的“技能”。反观被各种兴趣班包围的我们,我们更强调的是直接用自己的“喜好”而非“价值观”去给孩子灌输“技术”,帮他们做选择,希望他们“优秀”。我们亲眼目睹,无数个我们制造出来的“神童”们,长大后大多跟普通人并没有差别。更有甚者由于长期背负“神童”的巨大包袱而一事无成。那是因为他们童年时所得到的只是超越他们年龄的“鱼”,那让他们以及他们的家长产生了虚幻的优越感。可是一旦长大,当同龄人也具有了相同的能力,他们的“优势”转瞬即逝。同时,我们在关于“态度”的培养方面也一拖再拖,甚至到了大学毕业阶段都没有真正地实现。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成年人告诉我,当他们看到那五条标语的时候,觉得用来教育自己也非常恰当。其实那五条标语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社会的一份子,如果你想做一个优秀的人,你得先学会做一个“人”。(魏骁勇)
想做一个优秀的人你得先学会做一个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