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

QQ登录

微信登录

做不成的事情:学术水平跃进

摘要: 在20世纪80年代起,学界最渴望的事情是赶上国际先进水平。说白话的化,就是能读懂国外最新期刊上的专业论文。 到了21世纪,学界最渴望的事情还是赶上国际 ...
       在20世纪80年代起,学界最渴望的事情是赶上国际先进水平。说白话的化,就是能读懂国外最新期刊上的专业论文。

       到了21世纪,学界最渴望的事情还是赶上国际先进水平。说白话,就是发表论文,尤其是SCI论文。

       当前的趋势还是,赶上国际先进水平。但是,学术水平跃进标准改为:有科学创新。也就是拿大奖。

       这个历程大概为30多年。从外部世界看,从难于看到中国作者的论文,到看到大量的中国作者的论文,再到看到出现少数有重大影响的中国作者的论文。

       毫无疑问的是:中国用30多年的时间,完成了学术水平上的一次跃进。

       国内对学界的不满在于:实际的学术水平并没有进入国际前列。从而在支撑工业界获得自主技术及先进技术方面没有多大成绩。

       换句话说就是,学术水平的跃进(质量)远远的落后于社会的期望值。也正是出于这种客观背景,学界背负着沉重的压力。

       这个压力被层层分解到个人头上。这个格局在今后的30多年里几乎是不会动摇的。

       We should help each-other! 这是澳大利亚学界在21世纪的基本情怀。他们面临类似的压力。由于社会对学界的期望很高,而客观上学术水平是难于跃进的,学界内部就必须形成相互帮扶的客观氛围。

       恰恰相反,我国学界的内部竞争强烈,机构间的相互帮扶,学科间的相互帮扶,课题间的相互帮扶,不同研究方向间的相互帮扶,基本上被压抑。严格的界限划分,严格的方向划分,与严格的利益划分一起,左右着我国的学界。

       在这种氛围下,学术水平跃进(实质意义上的)就成为做不成的事情。

       过去的30多年,由于是以“学会”和“模仿”为基调,主要是依赖于个体。而今后的30多年,由于是以“赶上”,“并列”、“创新”为基调,这就越来越依赖于学界的内部团结和协同研究。

       对于协同研究而言,尤其是以论文发表为基本交流载体的协同研究而言,理性上的合作是首位的,也是基本的协同机制。但是,我国学界的自我封闭性导致感性的协同代替了理性的协同。

       以陈省身的几何研究、朗道的序、黄昆的几何熵研究、再到今天的几何相物理研究(诺奖),我国学界不能说是没有机会。但是,在此类研究的果实没有成熟以前,我国学界总是以陈熟理论的标准来排斥此类研究成果。基本上也没有热情来做后续性的研究(果实陈熟期不可预计)。

       而在果实陈熟以后,总是热度特别的高,试图在10年左右的时间一跃而就的收获相关的果实(如,进入工程应用)。不打理论基础,却试图得到工程应用的果实。就客观的现实看,这是做不成的事情。

       以追热为特征的学界,事实上是无法完成学术水平的实质性跃进的。

       从科学进展历程看,科学进步的渐进性表现为从看来不会开花结果的研究,演化为可能开花结果的研究,在演化为确实会开花结果的研究,这个历程的现代跨度大概是100年时间。从而,结论也就只能是:仅仅是在临近开花结果时的介入,而期望获得学术水平跃进,是做不成的事情。

       所以,支持看来不会开花结果的研究,支持可能开花结果的研究,在实质上是学界学术水平跃进的核心标志。这种跃进的成功表现就是:不间断的出现能演化为确实会开花结果的研究。

       我国学界非常容易形成对“看来不会开花结果的研究”的绝对禁止,也非常容易形成对“可能开花结果的研究”的群体性批判,一门心思的热追“确实会开花结果的研究”。但是,最后开花结果与否却是由实验(实践,果实陈熟)来作出最终的判决的。

       从而,在实践面前,无论是那个判断“看来不会开花结果的研究”,“可能开花结果的研究”,“确实会开花结果的研究”,都是有很大的主观色彩的。

       由于我们热爱此类主观色彩的判断,所以总能发现(或总是力图发现)能绕开理论基础而接近果实的路径,并期望以此来实现学术水平的跃进。显然的,我们还没有从本质意义上理解:科学的实验检验标准。

       以“是否开花结果”来单一性的判断我国学界的总体成就是极端的不公正的。就我所知,我国学界在“看来不会开花结果的研究”,“可能开花结果的研究”,方面是有自身独有的自主研究成果的。我们无法预测何时开花结果,也无法判断即便是开花了果子能否成熟,也不能判定所结的果子一定是好吃的(能直接的工业化应用)。然而,此类基础性的研究恰恰是我国学界学术水平提高的绝对判据。

       但是,现在的客观情况是,我们无意于此类研究,也不愿意接续此类研究,更不愿意开拓此类研究,但是却力图实现:学术水平跃进。从而,这是一件做不成的事情。

       我国现在把理论创新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事实上是想改变学界的现状及导向,但是出于工业需求的急迫性压力,在实质上是难于落实的。

       在这种客观背景下,学界的前期基础研究者就必然的是地位低下、研究不受支持、面对各类批评的群体。然而,未来的、我国学界的成就在本质上依赖于此类研究。

       13名教授联名指责韩的事件,在本质上是非学术行为(尽管表现为学术行为),而前期的高度评价(主观),以及中间的强烈抨击,基本上也不是学术行为。感性代替了理性是这个事件的本质。

       科学理性上,韩的论文所论述的实验没有普遍的可重复性。我们目前只有这个结论。任何超越这个判据的其它推论,无论感性上如何的有理有据,不属于学术问题。

       即便是13名教授的联名指责在未来被证明是对的,但是以此种方式来代替学术上的判据却是感性的。感性判据在学术界的流行完全可能断送学界实现学术水平跃进的基本目标。

       We should help each-other! 而不是,落井下石。更不应该:痛打落水狗。(肖建华)

做不成的事情:学术水平跃进
受教了啊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以后多分享一些这样的有价值的帖子啊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说的非常好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受教了啊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难得一见的好帖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论坛有你更精彩!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真心顶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真心顶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好东西一定要看看!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顶顶多好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LZ真是人才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好帖就是要顶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不错不错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受教了啊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受教了啊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好帖就是要顶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很不错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以后多分享一些这样的有价值的帖子啊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好帖就是要顶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