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外国人誇中国话好听,抑扬顿挫犹如唱歌。因此,也有人感叹中国话太难学,本来想说:“天下雨了”结果却说成“天下鱼了”,想说“上船”却说成了“上床”……等等。
哈哈,别说中国话发音、声调难以掌握,最难的恐怕莫过“汉字”,那些从小在非汉字圈国度长大的人,看着汉字个个都差不多,写起汉字来就像画画儿,理解起汉字来,更需要“天马行空”的联想能力:天空的“空”,怎么又是“什么都没有的‘空’”呢?
语言是文化的传承,文化是语言的背景。幅员辽阔的国土,民族众多的国民,悠久复杂的历史演变,沉淀凝聚出的中国语,在外人眼里如同天书般的难解,一个汉字,写法上没有任何变化,却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中,随意变换身份,扮演着不同角色出现在不同的语境中,一个成语,借古喻今!其背后那一段历史事实,历史典故的不了解,就无法捕捉到中国话的婉转隐喻之妙趣儿……
不过,话说回来,在外人眼里,听身边的中国人说话,不仅不是那么美妙,而且,常常令他们懵圈儿,不知所云!
前几天,在我家附近,住地文化馆举行一年一度的国际文化交流节上,遇到好久不见的大平先生。他从大学时代就开始学习汉语,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了解甚至超过许多中国人。他的妻子是中国人,他一贯强调中国人和日本人没有什么实质的区别,那天,他罕见地向我倾诉了最近的一个烦恼。那就是,妻子说话的口气像发火一样,常常把孩子都吓哭了。但,妻子却说,她没有发火啊!
听了他的话,我想起了听过的两个故事。
一个是美国人X先生的故事。他和中国女朋友一起去见未来的丈母娘。第一次去中国,大家围坐在餐桌旁,开始吃晚饭。那时候X先生完全不会说中文,就想尝试着听女朋友和她的妈妈在说什么。X先生看她妈妈的脸,听她的声音,身不由己地浑身大汗了,因为X先生感觉她妈妈在生气。感觉她非常愤怒,会不会是在告诉女儿不应该和一个美国人在一起什么的。X先生开始考虑要不要走?在决定离开之前问女朋友:“Did I dissapoint her...?",”(我令她失望了吗?)
女朋友很吃惊地回答:“啊?你在说什么?她只是在说非常高兴见到我们两个,非常开心啊!”
还有一次,X先生在公共汽车里,看乘客对着司机在大喊大叫,就对女朋友说我们应该下车,因为我不想涉足打架。结果女朋友诧异地问X先生“为什么?他只是在问路啊。”……
另外一个故事,是中国人Y先生,和一位英国朋友一起去打球的路上,遇见一个中国朋友,两个中国人,见面打招呼的同时,就顺便吐嘈一下刚刚看过的体育比赛,然后愉快地再见了。结果,“身高马大”的英国朋友像只温顺胆小的哈士奇似的,缩在一边用惊恐的眼神看着Y
先生问道:你怎么了?为什么这么突然就和别人吵起来了?Y先生告诉英国朋友那是一个非常友好的对话,结果英国朋友似懂非懂的哦了一声,自言自语道:可听起来你们确实很愤怒……
后来,英国人经常听Y先生和中国同学对话时,总是一副惊恐受伤的小眼神。 终于有一天英国朋友忍不住问Y先生:“为什么你们总说黑人不好呢?”,问得Y先生茫然不知所云!原来他把中国话的“那个”听成了“negro”……
为什么听中国人说话,让老外们总感到中国人在发火呢?
有人说,这是因为中国语“抑扬顿挫”的发音惹的祸!可是,大平先生的妻子,在家里说的是日语啊!也许,中国人说汉语说习惯了,说外语也是“抑扬顿挫”起来,让外人接受起来颇感不太自然吧?
但是,大平先生总说,他妻子日语说得很好啊!
那么,就是说,中国人说话的语气、姿态是有着中国特色的!也许这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
这种中国特色,不仅仅表现在个人身上,常常也出现在中国的外交辞令中!
比如:警告谁谁、抗议某某、坚决反对什么什么、就什么什么表示愤慨、遗憾,一切后果由某某承担……等等。
也许,让世界懵圈的是我们说话的那种架势与腔调……
写到这里,脑海里突然响起北朝鲜新闻主播的声音……
没有那么极端,应该有着某种关联……
没错,语言的背后是文化!对于在中国文化氛围中长大成人的我们来说,那种特有的文化已经浸透在血液中了,无论我们外语说得多么漂亮,都难以改变血液中的文化基因传承吧!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是这个道理吧!
红叶随笔
让世界懵圈的中国腔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