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狗”这一戏称由来已久:许多人认为,搞科研是件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薪资不高,学术压力大,工作繁忙,职业发展受限等问题,始终困扰着一些年轻的科学家。对于不少博士毕业生来说,继续从事科研工作还是转行,也是一个艰难的决定:这直接关系到自己是否该放弃十余年来的学术积累。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博士毕业生的职业选择?为何有人还是选择了退出学术界? 近日,来自美国Jackson Laboratory for Genomic Medicine的Melanie Sinche和她的同事随机调查了3667名美国本土的博士毕业生,并分析了他们职业选择的影响因素。这些毕业生均已参加工作,其中有63%的人从事非学术类工作,而37%的人从事学术工作(即在科研机构/高校工作从事研究工作,比如留校任教,博士后工作等)。这些博士生来自多个基础研究领域,主要是生命科学(61%),其次是物理学(18%),然后是社会学(8%)和工程学(8%),以及计算机科学(5%)。 在这次调查中,研究人员首先询问了博士毕业生在职业选择时的考虑因素。随后,利用统计学模型进行分析,建立各个因素与是否从事学术工作的相关性(关于详细的调查结果请见文末)。分析结果如下: 1.无论博士生是否选择学术道路,薪资待遇,地理位置,才智因素以及工作条件都是他们在选择工作时的主要影响因素。调查结果显示,无论被调查者是从事什么职业,这四项因素都是他们考虑最多的。 2.对于代表性人群来说(美国本土多数人种,如白人),从个人因素的角度出发,女性更倾向于退出学术界。而发表文献数量越多,则越倾向于坚持学术道路。令人意外的是,研究兴趣和研究方向,对于职业的选择是中性的,与是否从事学术工作并没有相关性。从职业因素来看,如果博士毕业生注重独立自主,同时受到学术导师和家庭的影响,他们会更倾向于选择学术方面的工作。同时,如果他们在寻求更多合作交流机会,以及追求一定的社会地位,也会倾向于选择学术类工作。然而,如果博士毕业生更看重自己的领导地位和权利、薪资福利,他们便会倾向于退出学术界。另外,如果他们看重工作的多样性,希望体验更多东西,也会倾向于退出学术界(以上因素都是相互独立的)。 3. 对于非代表性人群来说(美国少数人种,如中国留学生),由于样本量较低,许多因素都没有找到统计学上的意义,因此未进行展示。从个人因素的角度出发,与代表性人群相同,文献发表越多,也就越倾向于坚持学术。同时,研究兴趣的影响也属于中性。不同的是,性别并没有明显的影响。从职业因素的角度来看,如果博士毕业生追求独立自主以及更多的合作机会,他们更倾向于坚持学术道路。反之,如果他们追求领导地位和权利,则会选择退出学术界(以上因素都是相互独立的)。 从上述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尝试归纳出什么样的博士毕业生适合继续从事科研工作,什么样的人不适合: 补充资料 这项调查对人群特征进行了统计:43%为男性,57%为女性。同时,按照美国官方的标准来划分,93%是代表性人群(WR,本土多数人种,如白人),7%是非代表性少数人群(URM,本土少数人种,如非洲裔黑人,华人等)。在数据分析时,WR和URM被分开统计(请不要误解,这并不是种族歧视,而是为了保证统计结果的准确性。根据经验来看,不同的人种具有不同的社会特征,这种差异会导致统计学上的误差)。 首先,Sinche让这些毕业生回答了一个问题:你为何会接受当前的工作岗位?同时列出了17个多选结果,供毕业生们选择。调查结果如下图: 图中的百分数为选择该选项的被调查者比例。 随后,研究人员使用了对数回归建模,分析出上述因素与是否从事学术职业的相关性,用比值比(odd ratio)来衡量。如果此值大于 1,则说明该因素会促进博士毕业生选择学术职业,如果小于1,则倾向于退出学术界。同时,分析结果也显示了95%的置信区间。另外,若果p值<0.05,则说明该结果在统计学上是有意义的。 参考资料: Layton R L, Brandt P D, Freeman A M, et al. Diversity Exiting the Academy: Influential Factors for the Career Choice of Well Represented and Underrepresented Minority Scientists[J]. CBE-Life Sciences Education, 2016, 15(3): ar41. (刘方舟)
【调查数据】博士生的职业选择:坚持学术,还是退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