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

QQ登录

微信登录

中医眼中的心

摘要: 1. 同样一颗“心”,含义大不同我们平时所说的心脏病是指西医所说的心而言的。在西医学中,心是一种形态器官,有迹可循,从解剖学上讲,心位于胸部左下方,在乳头附近,约 ...
1. 同样一颗“心”,含义大不同
我们平时所说的心脏病是指西医所说的心而言的。在西医学中,心是一种形态器官,有迹可循,从解剖学上讲,心位于胸部左下方,在乳头附近,约为人的拳头般大小。而在中医看来,心不是一个独立的形态器官,在解剖形态上也寻不出一个具体的位置,它是一种功能器官,只有功能没有形态。正所谓心主血脉、藏神,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宰人体生命活动、协调五脏六腑生理功能。
总之,同样一颗心,在中西医眼中含义却大不相同。西医学中的心有形有用,而中医学中的心无形有用;西医学中的心可见,而中医学中的心不可见,却又贯穿于生命活动始终。可以做一个这样一个比喻,中医眼中的心为皇宫中的皇帝,西医眼中的心为在外征战的大将军。皇帝虽不在战场上,可他的灵魂却无处不在,他的一个命令能够决定战场的进与退,战与和,即中医学中的心一旦功能失调,整个身体就会出现功能失常,因为中医讲心主血脉、藏神。而将军在战场上的一个决定也能影响整个战局的胜与败,且将军同其他战士一样是征战的主体部分,是实实在在开辟领域的功臣,相对而言,西医的大脑才是灵魂所在之处,主神,更像一国之君,而且也有迹可循,是身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见,中医学的心包括了西医的心与大脑的功能。
2. 君主之官,五脏之大主“皇冠”
中医认为,心位居上焦,心主血脉,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与小肠相表里。心藏神,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又主血而外合周身之脉。心脏阴阳调和,气血充足,则心神健旺,气血环流周身,洒陈于五脏六腑,灌溉于四肢九窍,使人体各脏腑组织生生不息,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心包络为心之外卫,具有保护心脏、防御外邪的作用。心脏通于夏,属火,所以每到夏季你可以感觉到心情舒畅,万物一片生机,心里有着美好、欣欣向荣的感觉;每日的11点至1点之间(午时)正值心经当令,每到此时人们常会心情焦虑,或有倦怠感,这时午睡是十分必要的,“子午觉可以养心”是有道理的。人体是与自然相统一的,中医习惯从整体上调节人体生理机能,与自然相联系,把人体看做一个整体。心在脏腑中是一个最重要的脏器,有“君主之官”皇冠之称。  “君主之官”即我们身体的皇帝,一切都是“心”说了算,它主宰着身体的各个脏器和组织,而各脏器和组织好比是心的重臣,心监管着它们的一举一动。如果某一位重臣出现异常等不轨举动,也会对这位皇帝产生影响,甚至是改朝换代一发而不可收!心好似汽车的发动机,是整部车的核心。肺、肾等好似汽车的制冷、过滤等系统,必须与发动机配合才能使车有强劲的动力,若某一部分出了问题没有及时发现,后果可能就是致命的。我们来举个例子。心脏是发动机,血管是输送动力的管道,血液是通过燃料转换而来的源源不断供给身体的能量。血液是我们生命的源泉,为生命活动提供营养物质,发挥营养和滋养作用。一个人身体内倘若没有了血液,就算是一分钟都不能生存下去。心脏与血管可以说是我们身体最重要的器官,因为它们负责把血液送到身体的各个角落。如果说心脏是把血液打出去的泵,那么血管便是输送血液的管道,它们互相配合才能使血液循环、流通,我们才有健康的身体。倘若泵发生了异常,比如转动过于快速,那么泵出来的血液就会增加。如此一来,管道将受到来自于大量血液的压力而无法承受,轻则损伤,重则破裂。反过来说,如果管道变得狭窄,也会影响到泵,因为血液通过的管道变得细小或狭窄的话,血液循环就会受到阻碍,这时泵为了使血液能顺利通过管道,便必须增加压缩的力量来冲破阻力,这样一来就会使心脏负担过重。如果泵的功能不足,血液就减少,各脏器的营养和滋润就不好,脏器的功能就发挥不出来。
3. 面子问题关乎心——心“其华在面”
中医称头为“诸阳之会”,头部是所有阳气聚集的地方,而阳性主热、主动、主充盈。你看看人全身上下哪一块儿暴露在外面时间最长?当然是头了。所以头部最耐冻,也最容易“发烧”,最能反映气血充盈状况。另外,面部的皮肤又比较薄嫩、血络丰富,所以最容易被自己和别人观察到人体气血状况,反映心血的情况。像是平时打招呼,会说“你看上去气色不错啊”,怎么看出来的?当然是从脸上。在正常情况下,心气旺盛、血脉充盈,则面色多红润光泽,气色好。如果心血不足,那么面色会显得淡白无华,没血色。如果心脉被瘀血所阻,则面色多灰黯青紫、枯晦而无光泽,重的可出现青紫。此时多伴有胸前闷痛,症状轻的少顷即止,重的可剧痛,甚至可导致死亡——前者多见于冠心病心绞痛,而后者多见于急性心肌梗死,都是很危险的症候,尤其是后者,如有出现,应立即送至医院抢救。心脏不好的人,如果脸色灰白而发紫、表情淡漠,这是心脏病晚期的病危面容。如果脸色呈暗红色,这是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的特征。如果呈苍白色,则有可能是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征象。
4. 看舌识病——心“在窍为舌”
中医常“看舌识病”,就是观察舌头的变化情况,来了解身体脏腑病变、寒热虚实的问题。而  “舌为心之苗”,所以舌反映心主血脉的功能,也是很自然的了。“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心经的经筋和别络,均上系于舌。心的气血通过经脉的流注而上通于舌,以保持舌体的正常色泽形态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而且舌上血管最为丰富而浅表,所以,察舌可以测知心脏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当心气盛、心血足时,则舌质红润光泽、活动灵活,味觉灵敏,语言流利;如果心火旺盛,则表现为舌头红,尤其是舌尖会变得深红甚至起刺,且破碎疼痛——就是通常人们说的“上火了”;如果心血不足,那么舌色会显得淡白无华,没血色;如果心血瘀滞时,则舌质多紫暗或有瘀点,可出现青紫(即舌上可见紫色瘀斑);如心主神志的功能异常,则可出现舌强(即舌体僵硬)、舌卷、语謇或失语等。
5. 大汗伤心——心“在液为汗”
时下“请人吃饭不如请人出汗”成了流行,意思就是说,请朋友大吃大喝,不如请朋友打场球或蒸个桑拿,出一身大汗,排毒养颜保健!殊不知,“汗为心之液”,大汗伤身心。
“汗为心之液”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出大汗会伤身心呢?中医认为,汗液是人体内的津液在阳气的蒸腾气化作用下,从汗孔排出体外的液体。由于汗为津液所化生,而血与津液的生成都来源于人体摄入的营养物质,即所谓“津血同源”。《医宗金鉴》将其归纳为:“心之所藏,在内者为血,发于外者为汗,汗者心之液也。”“汗为心之液”,高度概括了“汗”对人体的重要程度。如心气虚损,则可见自汗;心的阳气暴脱,即可见大汗淋漓等;心阴亏虚,阴不内守,则见睡中盗汗、醒后即止。
反之,出汗过多或发汗过多,则易损伤津液、耗散心气,而见心悸、气短、神疲、乏力等症,甚至出现肢冷亡阳。“勿逆天时,是谓至治”。运动锻炼一定要适量适度,不宜选择运动量
很大、出汗较多的项目,应选择一些相对平缓的项目,如慢跑、散步、打太极拳等,运动到微汗即可收到锻炼效果,又不损耗阳气。蒸桑拿也不要太频繁,以免汗液流失过多,有伤身心。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自汗、盗汗,从养心论治,常获良效。
6. 心的经络——连接生命的网络,运行气血的通路
中医学的经络,现代科学并未明确指出其所在,而现今大多数专家认为,它是一个与神经、淋巴等多系统有关的复杂结构。经络好似电话线,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我们没有察觉的人体内部的异常和疾病,可以通过经络这种特殊的渠道,表现在我们的体表上,我们称其为先兆。像心肌梗死可以有牙痛、小手指痛、胸闷等症状。通过了解手少阴心经在我们身体的分布走行不难发现,牙、小手指、胸口它都悉数经过!所以说经络是我们认识疾病的一扇大门,是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节选自《养命先养心》,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朱爱松 张艳等编著。)
中医眼中的心
心位居上焦,心主血脉,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与小肠相表里。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中医常“看舌识病”,就是观察舌头的变化情况,来了解身体脏腑病变、寒热虚实的问题。而  “舌为心之苗”,所以舌反映心主血脉的功能,也是很自然的了。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大家都不容易!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论坛有你更精彩!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大家都不容易!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大家都不容易!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论坛有你更精彩!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好东西一定要看看!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以后多分享一些这样的有价值的帖子啊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好东西一定要看看!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好东西一定要看看!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论坛有你更精彩!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大家都不容易!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谢谢您的分享!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谢谢您的分享!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好东西一定要看看!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