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

QQ登录

微信登录

一人多头衔现象的隐忧

摘要: 学术头衔已然成为衡量人才队伍水平的重要指标。目前各个学校、院系在简介中,经常会把自家的“大牛”的数量列出来,以显示自己的人才队伍实力,比如院士多少人、长江学者 ...
  学术头衔已然成为衡量人才队伍水平的重要指标。目前各个学校、院系在简介中,经常会把自家的“大牛”的数量列出来,以显示自己的人才队伍实力,比如院士多少人、长江学者多少人、千人计划多少人、杰青多少人等。以头衔为分类,运用强大的排比修辞力量、震撼的数字,营造出“大牛成群”的形象,自己觉得倍儿有底气,别人觉得实力非凡。
   但必须看到,“牛群”形象呈现的并非完全事实,其中含有很多水分。比如,一个“大牛”既是长江学者,又是杰青,简介会说:“拥有长江学者1人、杰青1人”。这种表述虽然没有错,但却会给人造成有2个大牛的错觉。也就是,简介中的“牛群”大牛数,只是头衔数,而不是高水平人才的实际人数。一个拥有多个学术头衔的大牛,和拥有一个学术头衔的多个大牛,其代表的真实师资力量肯定不是等值的。孔雀开屏,显得自己很大,但张开的羽毛并不是肌肉。若用它来标示师资力量,来衡量自身师资力量的进步,对外界来说有作弊之嫌,对自身来说容易产生误导,让人盲目乐观。挤掉一人多头衔的水分,会更诚实、更客观。
   一人多帽的学术头衔集中制,除了会扰乱人们对某个单位师资队伍真正实力的判断外,还会对学科发展带来一些细思极恐的负面影响。首先是会影响一个学科人才队伍的可持续发展。一个学科,为了拥有更多的头衔,每次人才项目申报都报这个人,所以就有了一人多帽的现象。这样的人是学科的招牌、中心,被倚重、赋予权力,其他人则都是工蚁。然而一旦这样的人走了、倒下了,学科也就垮了。所谓大树底下寸草不生、“树倒猢狲散”就是这个道理。其次会影响一个学科内部权力的制衡。在当下,学术头衔异化,成为学术权力、学术资源的同义语。一个人学术头衔越多,权力就越大、资源就越多,于是极易成为集行政、学术等权力为一身的“牛魔王”,这和当下学科共同治理趋势是相左的。再次会影响一个学科的学术风气。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结合,人心就会发生变化。不同的学术见解听不下去,别人的研究领域看不上,互相激荡共同切磋创新的氛围不见了。同时,因权力压身、事务繁忙,但课题又多,于是粗制滥造的浮躁风气就会出现。
   学术头衔集中制,好处不多,坏处不少。因此要走出“头衔符号崇拜”的误区,不因“头衔”而“头衔”。只有将头衔的多少和队伍实际实力结合起来,将头衔的分布和队伍结构的优化结合起来,将头衔的功能和队伍的学术生产力结合起来,才能作出正确的高层次队伍建设决策,推动学科健康发展。(戴勇

一人多头衔现象的隐忧
谢谢您的分享!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谢谢您的分享!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论坛有你更精彩!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谢谢您的分享!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大家都不容易!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大家都不容易!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以后多分享一些这样的有价值的帖子啊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论坛有你更精彩!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谢谢您的分享!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大家都不容易!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以后多分享一些这样的有价值的帖子啊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受教了啊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以后多分享一些这样的有价值的帖子啊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论坛有你更精彩!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论坛有你更精彩!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大家都不容易!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谢谢您的分享!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以后多分享一些这样的有价值的帖子啊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谢谢您的分享!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