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木虫
学术数据库客户端

对副教授抄袭本科生事件评论的评论

 找回密码
 注册新账号

QQ登录

微信登录

对副教授抄袭本科生事件评论的评论

跳转到指定楼层

互联网上的新闻一桩又一桩,前些天曾经引起人们注意的某副教授抄袭本科生事件热闹了几天,很快就没有人再提它了。因为这是发生在高等学校的事情,又涉及到青年教师这样一个大问题,这又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事件,所以,我总是难以忘怀。

高校教师的论文抄袭事件,是很不应该的,理应得到所有人的谴责。具体到这个事件,大家也都谴责了这种不道德的行为。以《中国青年报》和《光明网》为代表的媒体舆论则更进一步指出了高校对于教师的评价制度不合理,“唯论文论”,认为这是造成论文抄袭的根本原因。对于该教师还是较为客气,在行文的口气上甚至颇有几分同情之意。

例如,光明网评论员的文章《副教授抄袭本科生论文:谁把底线设那么低》就指出:

“一周需要上20多节课”,“两次被国家汉办外派到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国立大学、图瓦国立大学担任汉语教师”,“参与了国家级社科课题《杨树达小学研究》,省级课题《正安“小说之乡”成因及影响研究》,主持了遵义师范学院校级教研课题《“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改革研究》”,这些工作、这些成果,还没有几篇论文、其中一篇还是本科生的论文“值钱”。因为“也正是2013年,赵井春抄袭论文出现在了2013年高教系列职称评审通过名单上,几个月后,被聘为遵义师范学院副教授”。……如此因果联系,如此荒诞现实,让人们在哀叹学风日下的同时,也不得不检视现行的学术、职称评价体系中的种种不合理之处。制度正,学风才正。(引文中引号部分为《中国青年报》的报道内容)

看来,还是一家不知道另一家的难。高校的教师评价体系确实存在很大的问题,高校的问题也确实很多。但是,我看。对于高校,特别是绝大多数地方高校而言,影响青年教师工作的最主要的问题并不在“唯论文论”。

在那些地方高校,造假首先就是学校领导带的头。学校的校长、书记下令集体“编几本书”,大家在一起东抄抄、西摘摘,让学校出版社出版,学校领导做主编。最后成了大小领导们的“著作”,于是,他们先把教授、副教授的位置占了。这已经是十几、二十年前“职称”的“原始积累”了。要有“科研项目”,都是院、部、处级领导的专利,他们做负责人,然后“恩赐”几位教师参加,作出的成绩和收益当然首先属于项目负责人。如今教育行政部门不是一次次强调教授给本科生讲课吗?很多学校的相当一部分教授、副教授实际上并不是教师,而是行政人员了。当然,位置是他们占着的,教授、副教授的数目就这么多,领导先占去了,剩下的教师们争去吧。“好事们”领导通吃,这是许多地方高校的通例。所以要那么多教授去争夺一个处长的位置了。

如今大家都抱怨贫富差别大,其实高校里的贫富差别才大呢。所谓绩效工资,什么是绩?领导说了算。一个单位,人数最多的往往就是地位最低的。2000年以后,高校大扩招,教师队伍也迅速扩大,那时候,地方高校进了许多硕士。如今这些人大多数都是讲师,拿着学校教师中几乎最低的工资。而扩招时扩大学校规模,造楼房,学校欠了一屁股债,每年还银行利息都困难,很难有多余的钱发放,最困难的当然是那些讲师们了。如今,大批的“博士”又跟在后头,巨大的“劳动后备军”威胁这些硕士讲师,领导们又时时刻刻拿着“淘汰”的语言在一旁警告。这些教师往往教公共课,三十几近四十岁了,家庭负担又重。替这些讲师想想,用“心力交瘁”加“极度恐慌”来形容,恐怕并不过分。

一个人在学校里,最重要的事情有两个,一个是适当的经济收入,一个是必要的地位。这些青年教师如果能够评上高级职称,两个问题自然得到缓解,但是,如果到了一定的年龄,评不上副教授,一切都是空的,体面扫地。如今学校的副教授比例已经很高了,比例越是高,没有评上的人脸面就越是难看。在这种情况下,无论用什么指标来考核,这些越来越接近于中年的青年教师都没有好日子过。   

减少“贫富差别”使得讲师也能有体面的生活,做官的也不再戴着教授和“学术带头人”的帽子,只有做好这里两件事,学校的情况才有可能会发生变化。这样的两件事情,对于许多领导无疑是“与虎谋皮”,很难做到。但是,不这样做,学校就没有出路。我相信,总有一天,会这样做的。

这有点扯远了,还是回到我们的问题中来。

上面所引用的媒体记者和评论员把问题归结为“这些工作、这些成果,还没有几篇论文、其中一篇还是本科生的论文‘值钱’”实在是有大问题的。在成天写新闻报道文章和评论的“评论员”先生看来,发几篇论文有什么难?他们实在是小看了做研究、写论文。真要做一点研究,写一篇论文也并非易事。

就拿上面所说的那些工作跟“发几篇论文”比较起来,真还是比不上。“‘参与了国家级社科课题《杨树达小学研究》,省级课题《正安“小说之乡”成因及影响研究》,主持了遵义师范学院校级教研课题《“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改革研究》’”等等,这都是虚的。如今往往拿获得什么课题资助来说事,其实真的没有用,“参与了”什么项目有什么用?最多只能说明有一定的公关水平。有用的是研究得到了什么成果。论文倒往往就是成果之一。更不要小看了本科生的论文,那本科生的论文不也发到了大学的学报上吗?自己写的七、八篇如“石沉大海”,那本科生的却发出来了,说明还是水平有差别。

实际上,真正做研究、写论文是要有一定功力的,要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自己的创见也就是有所创新,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了要有一定知识储备,也需要有一定天赋。

我们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天赋,在学校里,有的人表达能力好,有的人外语天资好,有的人口齿清楚甚至伶牙俐齿,有的人却善于做研究,这都跟一定天赋有关。如果一个不适合做研究的人硬要去做研究,也就往往弄得焦头烂额也搞不出什么名堂。认识自己的天资,扬长避短,做适当的工作,才能够做出成绩。这就叫人贵有自知之明。

光明网评论员的评论中有一句话:“制度正,学风才正”。这句话对全社会来说,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对于一个具体的小单位,就不见得如此了。而对于每个个人来说,并不是制度正了,个人的学风才能够正的。相反,对个人而言,越是在制度不正的时候,越是应当要求和提醒自己要端正学风、不走歪道。

我不了解那位做了错事的青年教师,只是从网络上看到了他的简历。他在东北的一个不知名大学读了中文本科,毕业后到山东的一个县做了中学教师,以后在一个以理科闻名的重点大学的文学院拿了硕士,才到了大西南的遵义师范学院的教务处工作,五年后两次去中亚国家教汉语。根据这些,我猜想这是一位出身下层、又很要强一直在不断努力争取有一个较好社会地位的青年人。这在如今的许多年轻人中很有代表性。

我想,在地方高等学校这样的年轻人还真不少。不断努力向上是好事,人一定要有一颗向上的心,一定要努力,这是非常宝贵的。另一方面,人贵有自知之明,要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去做适合自己的工作,选定自己适当的目标。到了一定的时候,选定了教书的要想方设法努力教好书,选定了要做研究的就要刻苦地研究。努力的做下去,有些事情是要坚持的。坚持做一件事情不容易,如果认准了,就不要半途而废,坚持做下去才可能有出路。而更重要的,是要走正道,不要贪近路。社会上有人不走正道也得到了成功,那是侥幸。这种邪路往往有吸引力,却布满了陷阱。前面已经说到,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学校,有很多事情不公平,不公正,制度也不完善,有些坏事很有诱惑力,你看别人过去了,好像很好,当你也跟着走的时候可能就陷进去了,而且一失足成恨,虽然谈不上千古恨,但对一个人来说却也会恨上足够的长时间了。(冯大诚

对副教授抄袭本科生事件评论的评论
以后多分享一些这样的有价值的帖子啊
好东西一定要看看!
以后多分享一些这样的有价值的帖子啊
大家都不容易!
谢谢您的分享!
论坛有你更精彩!
大家都不容易!
论坛有你更精彩!
好东西一定要看看!
论坛有你更精彩!
好东西一定要看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新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 请遵守晓木虫管理条例,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