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木虫
学术数据库客户端

科研疲劳感与科研寿命

 找回密码
 注册新账号

QQ登录

微信登录

科研疲劳感与科研寿命

对于科研寿命问题,有人说博士毕业以后5年,水平就很差了。言外之意,读博士期间,不论状态、条件,对于科研前沿的跟踪等等,容易出成果。可一旦博士毕业,比如说10年以上,估计都在40以上。如果说到了50多岁,论文基本上都是挂通信作者,论文不再直接操刀了,自己不会全篇去写了,对于科研前沿等等,一般而言就比较难以跟踪了。
个人认为,科研寿命减短,与科研价值取向也有关系:比如,博士毕业一般有论文数量和水平要求,读博也都是算拼了最大气力。评职称要求论文,目前职称是决定工资收入和生活基本需求的一般保障,因此论文也不能懈怠。但当这些外在驱动力不再存在时,科研动力也就减小,科研寿命也就相应减短。就比如当前的基金吧,每年交本子,屡投屡不中,科研动力、信心与兴趣也就自然下降。另外,科研环境不可避免存在的一些不公平,也会间接打击科研者的信心与动力。此外,诸如种种“科研做吐了的吐槽”,说明过于急躁的科研过程本身也会对科研的兴趣造成致命打击。这些情况实际上是增加了科研人员的科研疲劳感。
上述种种科研寿命减短的原因,本质原因在于科研的一些功利性的属性。当然,科研活动本身与社会其他经济活动一样,功利性和利益属性不可避免。但如何尽量减少上述因素,而延长自己的科研寿命呢?
我认为是科研兴趣与科研责任。科学网蒋继平老师的《科研是兴趣的选择还是责任的使然?》谈了这个问题。
我一直很羡慕那些到了年龄很大还在坚持做科研的人,比如科学网上一篇博文(忘记名字了)说,美国的一位70岁的老人,每天早起坚持坐飞机7点多准时到达另外一个城市的实验室。我在香港科技大学访问期间,在周末就经常看到好多教授在他们的独立办公室(比较小,就一间)读论文(他们收入较高,不用周末去打理公司)。我当时访问的倪明选教授,即使到了澳门大学或者说甚至碰巧刚刚出差下了飞机,周末也必然雷打不动召开组会一块读论文,讨论论文,思维比我还敏捷。中国海洋大学的唐功友教授年龄也接近退休,但听说也是坚持到办公室读论文。我有时准备投稿比较好的刊物时(其中两篇IEEE Transactions文章也都是博士毕业以后发表的),不论是收到牛人的审稿意见,还是在修改写作论文时,也觉得写作科研论文虽然辛苦,但能够与世界范围内的小同行进行交流,也是蛮有兴趣的一件事情。同时在写作论文时,通过搜索论文,也间接跟踪了小领域内的一些新的发展与方向。因此个人感觉,对于小人物,如果说“科研责任”有点高大上的话,科研兴趣还是非常重要的延长科研寿命的一个原因。
  各位博友,对于延长科研寿命,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好的方法可以交流一下?
PS:感谢各位博友的支持和留言,顺便增加一个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在清华大学2016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的链接,并预祝大家在宁静中创造更加美好的科研未来。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在清华大学2016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在宁静中创造美好未来》

科研疲劳感与科研寿命
大家都不容易!
论坛有你更精彩!
以后多分享一些这样的有价值的帖子啊
好东西一定要看看!
谢谢您的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新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 请遵守晓木虫管理条例,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