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新科杰青出来了,本人所在领域西北工业大学詹梅老师获得资助,在此表示祝贺。在2015年中国塑性加工学会年会及全球华人塑性加工学术会议中,我被邀请为大会作一个大会报告,为我主持的就是詹梅老师。詹梅老师的入选,标示着在中国,我们塑性加工领域依然大有前途。
在这份名单中,我有以下几个感受,写出来,供各位朋友参考:
(1)绝大部分杰青成员,在博士阶段已经初露锋芒。在名单中,有很多人在博士阶段已经获得过省优秀博士论文,有很多获得过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在名单的前四位老师中,周远洋、张文明、郭国平三位老师均获得过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像上面提到的詹梅老师也曾经获得过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在名单中,我朋友的师兄也入选了,他是吉林大学的王慧远老师,曾经获得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2)绝大部分杰青成员,是在自然科学领域连续多年持续奋斗的结果。在这份名单中,我查看了几位老师曾经获得的基金情况,很多老师都已经完成过多个国家基金。还是名单的前四位老师,周远扬老师曾经为3个国家自然基金的负责人,张文明老师曾经为3个国家自然基金的负责人,吴兴刚老师曾经为4个国家自然基金得负责人,郭国平老师已经负责过5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绝大部分杰青成员,有一段时间的海外学习工作经历。我查看了将近100个老师的工作经历,发现他们基本上都有一段海外工作经历,当然,也有极少数的人员完全没有海外经历。还是以名单的前几位为例,周远洋老师在2007年曾经到德国做洪堡学者,张文明老师在2010年在日本京都大学做JSPS,吴兴刚老师在2011年曾经在斯坦福大学留学。在这里必须提到一位老师,复旦大学的余学斌老师曾经在我们卧龙岗大学留学工作一段时间。
(4)很多杰青成员,居然都是博士毕业后留校(所)工作。这些年,我一直认为高校应该鼓励人员流动,促进学科交叉,从而提升国内学术水平。然而,在这一次名单统计中,居然发现有50%以上的杰青获得者,他们是博士毕业后,直接留在自己读博士的地方工作,真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当然,就这一现象,我个人觉得可能是历史的原因,以后会逐渐变化。对于1970年前后的人员,他们获得博士学位的时候,每一个大学师资力量都不是很饱和,也因此,当时的学校,会想方设法把自己最好的毕业生留校工作。
(5)有很大一部分杰青成员,是国内“四青”成员。现在国内有一个称呼,把国家千青、优青、青年长江、万人拔尖统称为四青人才。确实,他们组成了国内学术界最有活力的年轻团队。在这一次查看中,确实有将近一半的成员曾经获得过以上称呼。这或许也体现了国内对优秀人才持续资助的现象,让强者更强。
(6)绝大部分杰青成员,在国内获得博士学位。在国内,有很多人对自己没能够获得海外博士学位而耿耿于怀,更有很多人把自己说成是“土鳖”。今天,我通过这一次获得杰青资助人员获得博士学位的情况,向国内获得博士学位的朋友们大声地呐喊:我们的学识、科研前景完全可以和国外获得博士学位人员一样强。我统计了171位老师的博士学位获得情况(有一部分老师的简历查不到),其中有141人在国内获得博士学位,只有30人在海外获得博士学位。如果剩下30人的情况和以上统计比率相当,意味着80%以上的杰青获得者是在国内获得博士学位。在这种背景下,对于现在正在国内攻读博士学位的人员而言,又有什么会让你们觉得自卑呢?将来能不能成功,不取决于你在哪里获得博士学位,而取决于你是否一直都很努力。
对于以上统计,我估摸着对国内高校人才引进政策可以作为参考,特别是不要排斥国内博士毕业的人员,因为80%的杰青都是国内博士毕业的。当然,值得一提的是,留学经历也很重要,应该超过80%的人员博士毕业后有海外留学经历。(喻海良)
土鳖还自卑?2016年80%杰青国内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