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

QQ登录

微信登录

如何做得更好?科研基金同行评审之问

摘要: 科研基金的分配,是决定科学走向的关键环节。它像一座桥梁,一边连接着科学家探索未知的梦想,另一边则关乎社会对科技进步的期待。而搭建这座桥梁的核心机制,便是同行评议 ...
科研基金的分配,是决定科学走向的关键环节。它像一座桥梁,一边连接着科学家探索未知的梦想,另一边则关乎社会对科技进步的期待。而搭建这座桥梁的核心机制,便是同行评议。然而,这个被视为科学界“黄金标准”的体系,正面临着信任危机与改革呼声。

JDIS 近期发表的一篇综述论文《Peer review for funding decisions》对基金机构科研资助决策中的同行评审问题进行了全面且深入的探讨。


(一)科研资助评审的核心逻辑与深远影响

科研基金资助是支撑创新发展的关键资源,其分配效率直接关系到科研体系的活力与社会福祉的提升。同行评审作为科研资助决策的核心机制,贯穿资金分配全过程,既承载着筛选优质项目的功能,也凝聚着多方主体的期望。本文将从评审定位、流程架构、利益相关者诉求、决策影响因素及深远意义等方面,解析科研资助评审的内在逻辑。

一 核心定位:聚焦未来科研价值

同行评审在科研体系中具有多元应用场景,涵盖期刊审稿、研究评估、奖项评选等,而资助决策中的同行评审具有独特性。其核心目标是识别最具潜力的科研团队与项目,支持未来卓越科学研究的开展。

与论文评审聚焦已有成果的学术价值、职称评定侧重个人学术积淀不同,资助评审更强调对 “未来潜力” 的预判,需在基础研究的稳妥推进与突破性创新的风险探索之间寻求平衡,确保公共或私人资金得到高效利用。


二 关键流程:四级架构保障筛选质量

一套规范的科研资助评审流程通常包含四个核心环节,形成闭环管理。

1. 提交与初筛是第一道关口,资助机构会依据项目类别核查申请材料的格式完整性与申请者资格合规性,不符合要求的申请将被直接过滤,避免评审资源浪费。

2. 同行评审是核心环节,资助机构会遴选领域内具有深厚造诣的专家,专家需严格规避合作、师生、竞争等利益冲突,确保评价的客观性与专业性。部分资助机构倾向于为每份申请指派三名评审专家,以确保在初审阶段能够形成多数意见。不同基金的评审实践因社会背景、组织架构及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

3. 评审专家组讨论与决策,评审小组会结合专家报告进行集体审议。评审小组成员的选择,可能比专家的选择更为重要,是组织成功评审程序的关键要素。小组成员需兼顾性别、年龄结构平衡,部分机构还会注重学科背景的多样性,通过充分讨论形成最终资助决议。

4. 结果公示与申诉机制,机构会及时向申请者反馈评审结果,部分国际机构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等,还设立了规范的申诉机制,为申请者提供对初步评审结果进行重新审议的机会。

三 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差异化诉求

科研资助评审涉及六大核心利益相关者,各方诉求既存在共识,也存在一定差异。

1. 评审者多为无偿参与评审工作,其核心诉求是自身的专业付出获得认可,例如通过职业发展积分、学术声誉积累等形式得到回馈。

2. 申请者在投入大量时间与智力成本撰写申请后,不仅期望获得资助,更重视评审反馈的建设性,尤其是青年科研人员,将评审意见视为优化研究方案的重要参考。

3. 资助机构期望评审系统兼具技术评估的专业性与决策工具的可靠性,确保资金分配符合机构使命与战略目标。

4. 学术界期待评审机制维护科学的开放和可修正性,促进共识,强化科研体系的社会公信力。

5. 政治领袖(政府通常是科研资助的主要来源)希望同行评审关注与国家经济发展、科技竞争力提升有关的项目,而其他来源的基金管理者也有类似的要求。

6. 公众则期望通过评审机制看到科学的公信力,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介由评审制度指导科学研究的方向和行动。

四 影响资助决策的三大关键因素

科研资助决策的形成,主要受三类因素的综合影响。

1. 申请者与团队资质是重要考量维度,包括负责人的个人学术背景、文献计量学指标、研究团队的结构合理性、过往项目的执行成效与成果转化能力等。如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HMI)的 “资助人而非项目” 的模式,长期支持具有创新潜力的科研人员探索未知领域。该计划成效显著,迄今已支持了3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2. 项目申请书本身的内容质量是决策核心,包括研究对现有知识体系的补充与突破、技术路线的可行性、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以及潜在的学术价值与社会影响。对于抽象数学等基础学科,其社会影响往往通过成果传播、人才培养等间接方式体现。评审小组必须决定是更看重提案者还是项目本身。

3. 外部环境与政治因素会对评审决策产生作用,例如新冠疫情期间,相关健康领域的项目评审进程被加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推动的性别平等和种族平衡的倡议,也促使评审过程更加关注科研参与的多样性与包容性。

五 基金评审结果的深远辐射效应

科研资助评审的影响远超单一项目的成败,既关乎科研人员的职业发展,也牵动着人类社会的长远进步。

从个体层面看,评审结果存在明显的 “马太效应”,资源优势群体更易获得持续资助,而一次不公正的评审,可能对青年科研人员的职业轨迹造成长期影响,甚至导致优质研究方向被搁置。

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科研资助中的同行评审在塑造科学未来乃至人类未来发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类评审机制的核心目标在于甄别最具科研潜力的研究人员,以支持其开展具有开创性的科学研究。这些研究有望催生重大发现与新知识,从而应对全球性挑战并提升人类福祉。


(二)科研资助评审的现实挑战与优化路径

科研资助评审在实践中仍面临诸多现实挑战,如评审意见分歧、隐性偏见干扰、组织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制约着评审的公平性、可靠性与有效性。

面对这些 “痛点”,学界与资助机构正在积极探索多元化的优化方案与创新举措,推动评审体系向更完善的方向发展。


一 评审体系的核心挑战与深层根源

科研资助评审面临的首要难题是 “评审者差异”。对于同一份项目申请书,不同评审专家常常会给出截然不同的结论。这一问题在各类资助机构中普遍存在。例如,上世纪70年代美国国家科学院科学与公共政策委员会(COSPUP)组织了一项内部同行评审质量检测实验,发现处于资助临界点的项目,实验评审结果的逆转率高达60%。这意味着,一个项目能否获得资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被分配到了哪几位评审人。这使得评审结果的可靠性大打折扣。这种分歧并非偶然,其深层根源在于评审者的各类隐性偏见。

1 六类主要偏见

1) 对新颖研究的排斥倾向,部分评审者因思维惯性低估突破性研究的价值;

2)声誉偏见,对非顶尖机构、没有名望的研究者的申请存在天然质疑;

3) 少数群体偏见,美国等国家已发现少数族裔科研人员的资助成功率显著偏低;

4) 性别偏见,即使在匿名评审情况下,男性申请者的资助概率仍高于女性;

5) 主题偏见,部分敏感或冷门主题的项目难以获得公平评价;

6) 个人认知偏见,评审者易受自身学术立场与理论观点的影响,对不同视角的研究产生误判。


2 评审体系组织层面的缺陷

1) 评审者的专业付出缺乏足够认可与回报,导致参与积极性持续下降;

2) “评审者公地悲剧” 日益凸显,少数热心评审者承担了大量评审工作,造成过度负担与疲劳评审;

3) 评审流程的透明度不足,申请者往往仅知晓结果而不了解决策细节;

4) 跨学科项目评审面临困境,单一学科背景的评审者难以准确评估交叉领域的研究价值。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曾设立的跨学科评审类别,因申请量不足而取消;

5) 国际合作项目缺乏高效的资助机制,由于多数资助机构具有国家性质,绩效评估的要求限制了其对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国际科研需求的资助。


二 评审体系的优化方案

针对上述问题,学界与资助机构提出了一系列系统性的优化方案。

1 在评审者激励机制方面,建议建立评审者信用与积分体系,将评审表现与职业发展、学术资源分配挂钩,同时通过减轻教学负担、提供学术交流机会等方式,提升评审工作的吸引力,鼓励更多优质专家参与评审。

2 在数据支撑与透明度建设上,需构建规范的评审数据共享基础设施,在保障隐私与保密的前提下,为评审机制的优化提供数据支撑;同时设立常态化反馈渠道,让评审不仅发挥决策功能,更能起到促进作用,帮助申请者持续改进研究方案。

3 针对跨学科研究的评审困境,应建立专门的跨学科评审分支,组建复合型评审团队,制定适配跨学科项目的评审标准,避免单一学科视角的局限。

4 成立全球资助协调机构,推动国际科研资助协同。可借鉴全球研究理事会(GRC)的运作模式,建立全球资助协调机构,统筹各国科研资源,支持跨国界、跨区域的重大科研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全球性挑战。

5 评审小组构成优化也至关重要,通过计算机辅助技术计算评估者与被评估者的 “认知距离”,筛选出既具备专业能力又保持独立视角的评审成员,提升评审小组决策的科学性与公正性。


三 近年来的创新实践与探索

除了系统性优化,各类创新举措也在逐步落地实践,为科研资助评审注入新活力。

1. 以科学证据为基础支持资助决策。如今大多数同行评审系统都采用一套固定的评审项目清单,以确保评估清晰且一致。但清单中的项目能否全面反映科学问题的属性?尽管资助机构通常对它们想要解决的科学问题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但这些问题的具体属性,解决路径特征恰是需要“探索”的未知内容。由于这种探索本质上具有不确定性,所以没有任何系统能够保证项目选择的完美无缺。

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计划在 2025 年开展相关试点,从分歧意见中挖掘具有突破性潜力的研究,给予更大的失败容忍度与探索空间。

2. 评审程序的松散化组织。松散组织的评审流程主要适用处于“灰色区域”(介于肯定应该资助的项目和肯定不应该资助的项目之间)质量相当的申请项目。

瑞士国家科学基金会采用了(部分)随机选择的方式(a (partial) random selection procedure)避免评审偏见对 “灰色区域”项目的影响;

众筹资助模型(A crowd-based funding model)则赋予科研共同体资金分配的参与权,由科学家群体决定资助方向,降低机构行政成本,但也面临着可能变成“人际关系竞赛” 的争议。众筹资助模型是分散式资助模型的一种方式。

分散式资助模型(Decentralized models)中谁应具有“投票权”也反映了对“科学参与”的看法,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和伦理问题。

3. 通过加强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实现评审程序的规范化管理,强调通过多方交流提升评审质量。

1) 分布式同行评审要求申请者在提交申请的同时,参与其他项目的评审工作,既减轻机构筛选评审者的负担,又提升评审效率,但需建立严格的规避机制防范互惠评审风险。

2) “启发式评审机制”,该方式适用于评审有突破潜力但风险较高的前沿基础研究,通过组建多学科评审专家组,让申请者阐述创新构想,经由集体研讨、辩论及投票筛选优秀方案。入选者提交完整计划后几乎都能获得资助。挪威的“研究沙坑”模式也证实该方法尤其适用于突破性研究项目;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原创探索计划(OEP),在同行评审过程中引入答辩环节,使非共识创新项目获得了资助。

3) 申请人“评价”评审意见。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正深化改革评审程序,允许申请者对评审意见的科学性和建设性进行评价。此举旨在筛选负责任、高信誉的评审专家,推动构建更公平高效的评审体系。

4) 部分学者还提出通过团队参与模式,即允许评审者加入申请者团队,促进评审意见的有效转化,但需明确利益冲突的界定标准。

独立评审与互动评审、松散与严格程序,……优化资助评审机制的研究和实践正在探索中前行。

四 平衡与展望

构建更完善的评审生态

人们对科研资助同行评审的期望日益提高。但一个公平、高效、透明的评审体系无法一蹴而就。其核心挑战在于如何实现多重平衡,既要为科学家提供公平的资助评估方案,又不应使评审人员负担过重,同时确保有限的科研资源流向优质研究。这需要整个科学界的智慧。

科研资助不仅关系到科研人员的职业发展,更深刻影响着人类应对全球挑战的能力。未来,科研资助评审体系需持续向开放化、透明化、互动化方向发展,通过多方主体的协同努力,不断完善评审机制、优化评审流程、创新评审方法。唯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科研资助的导向作用,让更多有价值的研究获得支持,推动科技进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与人类福祉提升。

Peer review for funding decisions

基金资助决策中的同行评审

Yuxian Liu (刘玉仙)1,2†, Sisi Li1,3, Ronald Rousseau4,5


1 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 Tongji University, China

2 Tongji University Library, Tongji University, China

3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of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China

4 MSI and Facultair Onderzoekscentrum ECOOM, KU Leuven, Belgium

5 Faculty of Social Sciences, University of Antwerp, Belgium


DOI: 10.2478/jdis-2025-0050

CSTR: 32295.14.jdis-2025-0050

本文来源:孟平的博客如何做得更好?科研基金同行评审之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