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木虫
学术数据库客户端

王大鹏:知识的错觉与知识的祖咒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微信登录

王大鹏:知识的错觉与知识的祖咒

跳转到指定楼层
    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倾向于认为自己无所不知,尤其是在社交媒体发达的当下,越来越多的人把社群或者网络上存在的知识视为己有,这并没有什么不好,毕竟人类是一种群体性或者说社会性动物,正如赫拉利在《知识的错觉》一书的推荐序中所言,“从进化的角度看,人类相当擅长采他者之长为己之用”,但是这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那就是知识的错觉。

    我们常说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但是如果我们仔细追问,便会发现很多人“知其然”无着,遑论“知其所以然”。所以从这个角度说,科普的首要目标还是要让受众“知其然”,也就是知晓相应的科学知识,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传播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梳理科学态度,坚持科学理性,这应该属于“所以然”的范畴。

    知识的错觉容易导致的问题就是,人们并未意识到自己的无知,越是沉浸于一个能够印证自己观点和想法的环境中,人们越难以自拔,其信念越容易得到强化,从而出现所谓的“过滤器泡泡”和“回音壁效应”。

    而针对此种情况所进行的科普往往并不会取得较好效果,因为提供大量的事实性信息于事无补,尽管把大量的事实一股脑抛给这些人,也难以扭转知识的错误这一迷思。“科研群体坚信事实的效力,正是在这种信念的驱使下,即便大量的实证经验与之相左,他们还是固执地认为只要收集足够的事实,就能在公开辩论中获胜。”这恰恰也说明与公众存在的知识的错觉类似,科研共同体对公众也存在着某种错觉。而欲实现效果的科普必定首先要打破这两种错觉。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从公众的角度来说,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而且还以为自己知道。如果我们对此画一个坐标的话,可以找到四个不同的象限,那就是知道自己知道(心知肚明),知道自己不知道(自知之明),不知道自己知道(出神入化之境),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对未知的愚昧)。尤其是最后一个点产生了知识的错觉。

    一旦产生了知识的错觉,人们就有可能会停止思考,因为他们会把他者的知识视为己有,只要有需要,这些知识就会来到自己身边,协助自己的决策,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人们无法区分哪些知识是内化了的,哪些根本不在我们自己的大脑了。于是知识共同体如果要向前发展,那么共享意向性这个特征就变得异常重要了,而从这个角度来说,提高社区或者说共同体的科学素养就变得更加关键。

    如果说普罗大众存在着知识的错误,这让他们对纯粹事实性的科普产生某种抵触情绪,那么在科普专业人士和科学家一方面则存在着知识的诅咒。通俗地说就是,我们一旦知道了某事,就无法想象这件事在未知者眼中的样子。当我们把自己知道的东西(本文指科学)解释给别人的时候,因为信息的不对等,我们很难把自己知道的完全给对方解释清楚,这就好像是我们的知识“诅咒”了我们。知识的错觉与知识的诅咒都是我们分不清谁到底知道些什么。“知识的诅咒即我们倾向于认为吾之所想即人之所想。在知识的错觉中,我们倾向于认为人之所思即吾之所思。”

产生知识的诅咒的原因有很多,而科普就是要在某种程度上打破这种“诅咒”。比如,在科普的过程中,有些专业术语的使用就应该是某种程度上的“知识的诅咒”,因为对于普通公众来说,他们并不能理解这些专业术语的意思,所以就需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阐释。

物理学家兼哈佛大学教育学家埃里克·马祖尔认为,对某事了解得越多,把它教授给其他人的难度就越大。这是一种“知识的诅咒”。但是卢瑟福却说到,如果你不能给实验室擦拭地板的女工解释清楚你在做什么,那说明你并没有搞明白自己在干什么。这就是打破“知识的诅咒”。

回到科普本身,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公众中存在着“知识的错觉”,另外一方面也要承认科学家身上固有的某种“知识的诅咒”。惟其如此,我们才能既避免错觉,又打破诅咒,从而做好科普工作。

本文作者:中国科普研究所王大鹏    来源:科普乱谈公众号

王大鹏:知识的错觉与知识的祖咒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 请遵守晓木虫管理条例,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