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子
发表于 2016-7-19 08:52
查看: 103749|回复: 14|
在研究生中评选国家奖学金的历史其实只有短短的数年。然而这项给萎靡不振的研究生学风带来一阵清风的强心剂,随着物质利益巨大诱惑的深入人心,慢慢地也就异化了。各种权力的作用、人为的干扰,随着各项评审细则的出台,慢慢地渗入了诸多非学术因素。
1、研究生会干部的权重越来越大 以江苏某高校为例,明明是国家奖学金,非要在评比细则中加入研究生会干部级别的职务分权重。在研究生会中担任的干部级别越高,职务分越高,获得国家奖学金、学校奖学金的概率越大。这种研究生中行政化导致的后果就是,新生一入学,大家忙着学竞选研究生会干部,组织活动、参加表演成了研究生们旷课的正当理由。
2、异化的学术生态 因为课程成绩的高低、参加学术活动的档次,都成了可以直接量化评奖的分数。因此,研究生们的学术活动,也带有了浓重功利色彩。经常看到的是,学术水平烂的教师开设的课程,选修的学生人满为患;严格要求的教师课堂上,学生人数门可罗雀。原因很简单:前者的课业成绩能拿高分,后者的课业成绩努力者拿高分的概率也不大。奇怪的现象还在于,平时学习不努力的学生也毫不客气地向导师提出参加国际会议的请求,原因在于参加国际会议可以在评奖中加分。
3、五花八门的获奖绝技 有的学生靠一稿多投、改头换面、修改数据的方式,在短短的2年内发表论文数篇摘得国奖桂冠;有的靠师兄弟或师姐妹助阵、导师帮忙的方式获奖,拿钱后按照贡献率大小利润返回;有的靠不知道从那种合法的渠道获得的谁也说不清的专利获奖。甚而至于,有的导师发表SCI论文,把学生挂为第二作者,也能获奖。极端的例子是,背景很硬的导师冲到学院领导的办公室,通过讨说法的方式让学生获奖。
每次看到有的导师在循循善诱地向研究生传授“多发快发论文、获大奖的绝技”时,我总是在想,这种严重注水、质量低下、自我重复的论文,又有什么意思呢?这些只会炮制粗制滥造论文的学生在人才市场上又有多少竞争力呢?到过很多院校,发现获奖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并不比一般的学生强过很多。
在学校工作时间长了,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多好的政策,实施一段时间后,总会变味,改变了原来的初衷而成为人们诟病的对象。仔细思考后发现,是人心变了,这种功利的人心会把一切美好的事物异化。
不得不承认的是,经过数十年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改革,如同其他领域,科教界的相当一批人已经成为物质的奴隶。在这种背景下,任何改革,不管其初衷如何,都会在实施者极端的物欲面前异化。因此,在对这种物质为导向的改革进行休克式疗法、恢复被异化的人心之前,任何改革措施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起码,从长远的时间尺度考虑是如此的。(李明阳)
异化的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