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木虫
学术数据库客户端

导师和学生关于“问题意识”的分歧:搞清楚后再也不用被导师骂了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微信登录

导师和学生关于“问题意识”的分歧:搞清楚后再也不用被导师骂了

跳转到指定楼层
我觉得我可能发现了一个秘密,那就是在指导论文的时候,老师经常使用的一些词汇,其实学生是不知道具体意思是什么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学生也不问,老师也不细解释(可能是觉得学生明白?),搞得其实是一个概念,弄出两个不同的理解,特别耽误事。举个例子!

有一次硕士论文答辩,我们那个组有一个学生,提交的论文题目是《诉讼时效法律问题研究》(勿对号)一看这个题目就是问题意识不清晰,于是全组的人一直对这个学生想要研究“什么问题”非常感兴趣,统一问了一个问题——请你回答一下你要研究的是什么问题。该生说:诉讼时效问题啊!老师们继续追问:诉讼时效的什么问题啊?该生说:诉讼时效的法律问题啊!老师们继续问:诉讼时效法律的什么问题啊?该生说:诉讼时效的法律问题就是法律问题啊。老师们继续问:法律问题都有什么问题?表现在哪些方面?该生说:法律问题就是诉讼时效的概念、特征……

分歧在这个步骤就已经显露无疑,老师想问的是诉讼时效法律问题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是困扰,是困惑,是没有被解决的理论或实践“问题”,是一个problem,需要被解决。同学回答的是诉讼时效的概念定义特征这些没有困惑,不需要被解决的“问题”,是一个question,只需要按照既定的答案回答出来就行。汉语里的“问题”可以有多种指向,它既可以是老师在试卷里出的问题,比如诉讼时效的概念和特征,这个有固定的答案。也可以指困惑难题比如诉讼时效正当理由和中断事由的重构(纯瞎说)这个没有固定答案,但是针对的是目前诉讼时效正当理由和中断事由的不合理带来的困惑要进行重新建构,这看起来总算是有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在里面。

论文写作一定是要以问题为导向的,首先,写论文是一种研究工作,学术研究就是针对未解决的问题展开的,所以学术研究的起点就是发现问题。爱因斯坦不是说过吗,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其次,论文是一种议论文文体(绝大多数情况下),议论文是解决问题的文体,而不是像同学们想的那样列举诉讼时效的概念、定义、发展、各国的规定……这是说明文文体,说明文不解决problem这种问题,它传递信息和知识,回答的是question这种问题。所以,只要同学们写得是毕业论文,或者是论文,那一定是议论文,一定需要有一个问题,有一个problem这样的问题,而不是question这样的问题。

我只是很纳闷,为什么这个问题会在学生和老师之间产生这么大的分歧,老师们经常会说要有问题意识,同学们也会听,但是谁也没有探寻过,彼此说的问题都是啥问题。结果导致在提交论文之后发现根本没有问题意识,这是一件特别悲催的事情。问题意识是在写作最开始就应当被澄清的问题。否则后果是非常非常凄凉的……上了个学,还是研究生,都到毕业这个环节了,竟然还不知道啥是研究,啥是研究的对象——问题!



导师和学生关于“问题意识”的分歧:搞清楚后再也不用被导师骂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 请遵守晓木虫管理条例,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