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木虫
学术数据库客户端

写论文为什么不应写别人没写过的题目?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微信登录

写论文为什么不应写别人没写过的题目?

很多人在写论文时可能都会面临这个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你可能有“两怕”。第一,你怕别人都研究烂了,怀疑自己还能不能去研究;第二,你怕先前没有人研究过,没有人研究你也没得研究,因为你根本没有资料可用。那么,实际情况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我们说期刊论文,不说学位论文。关于期刊论文,我们有一套公开课,有的学校已采用了我们这套公开课来上学术论文写作的课程。公开课的第一节课,我们就讲了学术论文选题的七大忌讳。七大忌讳之首就是不能做空白研究,这一点非常明显地体现了期刊论文与学位论文的区别。在做学位论文时,你的导师会反复跟你说,你不能没有创新,你不能重复别人的东西,虽然真正创新的论文,十年八年也出不来一篇,但是我们都这样讲。为什么十年八年出不来一篇创新的论文呢?因为我们对创新有一个误解,很多人认为创新就是空白,很多人认为你要写一个别人都没写过的东西,那你的东西就不得了了,其实这是期刊论文选题的一个忌讳。
从发表的角度来讲,为什么空白研究不可以去做?我经常给大家举牛顿的例子。我们知道牛顿有篇论文写了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的问题,但是,你知道他的论文在当时投稿时,有多么难吗?所有的期刊编辑都认为这是一个疯子,所有的期刊编辑都不会发这个论文的,因为这个论文太可笑了,但事实上几百年以后,历史证明他是对的,但你的论文能等到几百年以后吗?你是等不到几百年以后的,你还得赶紧发表,等着毕业,等着评职称,当然,这个例子比较极端。从这个角度来讲,你不能做空白研究。如果你做了一个空白研究,编辑就算是请两个专家也弄不明白你的论文所研究的内容。如果两个专家都反对你的研究,你的论文还怎么发表?编辑总不可能为你的这篇论文开个百人大会,你也没有什么高、大、上的身份,值得编辑动用人力来讨论这个选题,空白研究的论文是很难发表的,所以,我们推到极致来讨论这个问题。不能做空白研究,这是关于论文写作时的第二怕。
第一怕是你怕别人都做烂了,怕别人都做完了。我一般会对大家说,这个你反而不要怕。很多人找到一个空白研究就会欣喜若狂,我想说你真是狂,当你找到一个空白研究时,应该特别谨慎,因为你不能轻易地认为,天上掉下的馅饼就直接落在你的头上了,那么多人都不写这个东西,你为什么去写?当然,这个有点难为他,说不定300年以后他也是一个伟大有的人拿着自己的选题,在知网一查询,300多篇类似的文章,再换一个选题查询,500多篇类似的文章,换了三个选题,晚上直接不用睡觉了,愁得不得了。我刚才也讲到,如果碰到南墙一定要把这个墙撞倒,不能总是换来换去,你不能总期待着你想了一个东西,是没有人研究的,别说没人研究,你想的东西在知网上查一下,如果相关文献在十篇以内,我都觉得很伟大,我觉得你还是有一定造诣的。比如,你把“三分损益律和五度相生律”这篇论文在知网上查询一下,一篇相关文献都没有,真是这样的,别说探讨它的差异,连这两个东西都没有。但是,这是一个极特别的例子。如果你输入你的选题后,有三五百篇相关文献怎么办呢?这时候,你应该感谢知网,这个时候你不应该沮丧,很多人的反应跟我讲的反应是相反的,这个时候你应该欣喜若狂,因为学术论文讲创新,但是将创新简化为空白,这是对创新的一种误解。这不是创新,这是疯子。我们更强调学术创新其实是一种继承性创新,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去写自己的东西。这个道理很简单,但是很多人都把这个东西忽略了,很多人千方百计地想去写一个别人都没写过的东西,你这不是没事儿找事儿吗?空白研究的难度这么大,为什么非要这样做?写一个大家都写的东西多好,这意味着你的资料会非常丰富,当然,剩下的问题就是你怎样解决让相关文章从300篇变成30篇。比如,刚才讲的香港科技大学学生的导师能在文献库里面把它变成200多篇,如果这位同学能够在他导师做文献的思路基础上,把200多篇再做到20篇,甚至最后做到5篇,那么,这200多篇就不用看了,只看这5篇文章就足够了,这些功夫就是文献功夫。再者,对于你的研究和观点,相关文献越多,意味着研究价值越大,因为你是站在很多人的基础之上去研究的。当然,不能说一看相关文献有300多篇,就高兴得不得了,你之所以高兴,是因为你可以从这篇论文里面复制粘贴一些内容,再从那篇论文里面复制粘贴一些内容,但是,写论文不能这样。我所讲的高兴得不得了是指你的参考资料会非常丰富,但是,在这么多的参考资料中,能不能成功筛选出有效文献,能不能最后把有效文献控制在30篇以内,这就是一个文献功夫。

我们经常讲,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选题最重要,其次是修改,写作初稿是最不重要的步骤,但是,很多人的观念是相反的。对于很多人来说,选题就是头脑一热,写作可以卡三个月,在刚写完的第二天就立马投稿,顺序正好相反。按照我的要求,在选题环节应该用三个月,写作环节只用三天,投稿之前的修改环节再用上一个月。很多人的论文写作过程正好相反,所以,你写出来的论文不容易发表,因为你的论文写作过程就不对。我经常讲,在投稿之前,你下的功夫越多,就越容易发表;相反,下的功夫越少,论文发表起来就越难。论文的写作过程就是这些环节,就看你在哪个环节下的功夫多。在论文投稿时,现在出现了一种情况,作者被逼得没有办法,被迫在论文发表环节做出花钱、托人请客等各种投机取巧的事情。但如果你把功夫下在投稿之前,那就既不用请客也不用花钱。
回到文献的问题上,刚才我们讲到选题是最重要的。选题又分为三个环节、四个步骤。在这三个环节、四个步骤中,就涉及两批文献。第一批文献是用于确定自己的研究对象的文献。比如,有位同学想写一个在设计上体现生态思想或艺术融合的选题。这就是一个交叉学科的选题。当然,这位同学说设计学本来就是一个交叉学科,跟其他学科的交融性非常大,有特殊性。一方面,我们的知识结构不断融合,学科交叉容易把人逼疯;另一方面,这也是一个机遇,因为在学科的边缘地带,特别容易产生好的论文选题。尤其是如果你能驾驭,比如,像这位同学所学的设计学专业,他的专业本身就是交叉的,如果你能够同时驾驭两个学科,那就是一种机遇。把你想写的东西输入我们的文献数据库,会出现几百篇、几千篇或几万篇文献,这一批文献决定了你的研究选题值不值得去做。在这时,你对你自己的选题会有一个判断,这个判断并不难,这是第一批文献。但是,很多人在第一批文献这个环节就开始退缩了,在还没有撞到墙,离墙还有100米时,有的人就开始往后撤了。这是因为他们一看相关文献有好几千篇,就觉得害怕了,其实,这个时候你应该继续往前走,千万不能往后撤,这时候往后撤,再换一个选题难道就能好一些吗?这是很难的,应该继续往前进行。相反,如果文献数量少,那你反而应该考虑这个选题要不要继续做。如果文献数量很多,那你应该高兴并确信这个选题可以做。为什么可以做?因为大家都做,因为大家都是人,人能干的事你也能干,他跟你没有什么差异,他能做你就能做,至少确定这个选题是可以做的。如果你输入之后,相关文献为零,那你就得考虑一下,这样的选题应该特别地谨慎,因为那么多人都不做,你为什么要去做?那么这是用来确定选题可不可以继续做的一批文献。
在第一个环节中,你确定的只是一个研究对象,那么,到了第二个环节,你需要在这个研究对象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研究问题。经常有人问我:研究问题是什么?研究问题有五种情况,但是,我们可以把它们归纳成研究问题是一个问号这一种情况。如果你的研究问题不是一个问号,那就不是一个问题了,这样解释可能有点废话。但是,很多人真的不是这样理解的。比如,以怎样去做设计和生态的关联和交叉为例,很多人认为这就是研究问题了。我刚才讲到研究问题是一个问号,那么,就这个例子来看,它的问号在哪里?你必须找到这个问号,这样这个内容才有可能成为你这个选题的研究问题,这是确定研究问题。研究问题确定以后,就是专业性。专业性是指专业的理论、专业的研究方法,要让读者看出你是哪个专业的,或者让人直接看出你做的是一个跨学科研究,不管怎样,你要让人看出,这篇论文是你写的。如果你能够把论文写到大家一看就知道这篇论文是某人写的论文的程度,那你的论文就厉害了。将专业性推到极致,就会形成自己的风格,这是很难做到的,但是,至少你要把专业性体现出来,让人看出你是什么专业的,这是选题的三个环节。

选题的三个环节结束之后,还要再去做一遍文献工作,这是第二批文献。选题的三个环节完成以后,选题工作大概就进入收尾环节了,这时,你需要把你暂时确定的选题放到文献数据库里再搜索一次,这时你会发现,搜索出的相关文献数量明显变少了。因为这时你所研究的东西已经跟原来的研究对象不是一个东西了,这时你要再验证一下,如果到了这一步,你再次输入数据库,出来的相关文献还是好几千篇,那这个选题可能就不能写了。那么,大概处于什么状态才可以继续写呢?当你将选题的三个环节的工作做完以后,如果你的文献量控制在5~30篇以内,这个选题还是可以做的,有时一两篇也可以,但是如果为零,那这个选题是不能继续做的,这就是与选题相关的两批文献。其实就是这样一个过程,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细节我们没讲到,但就是这样一个过程能把成千上万的文献压缩成5篇,这5篇就是核心文献。文献是立体的、分层次的。比如,我带的这位香港的博士生,他的论文是研究香港国际学校八年级的外国学生在中文的作文写作里的语法中存在的某一个错误,这是他的博士论文。内地的博士论文大都是中国的什么模式研究,模式不够后面再加个创新,模式创新研究。再看他的博士论文,非常细,因为越细越难写,说大话谁不会,把话说小了很难,但是,香港的博士论文就是这样要求的。在内地,期刊论文都很难做到这种程度。现在很多人喜欢说大话,做小了,做细了就觉得难度很大,思维方式有问题。像他这篇论文,我问他文献是怎么来的。他说:“首先,‘错误’是一批核心文献,‘中文的作文写作’是一批文献,然后‘八年级’是一批文献,‘国际学校’又是一批文献,而‘香港’也是一批文献,最后你把所有的关键词所涉及的文献进行交叉,得到的就是你的核心文献。”

我经常会讲,做选题,写论文,你的标题不能少于两个关键词,最好是三个。但是,很多人的标题只有一个关键词,就是他的研究对象。比如,我们刚才讲的对某一部作品的解读,它的核心关键词就是这个作品名,他就只有这一个核心关键词,解读不是关键词,解读只是一种方式,这就是停留在研究对象的层次。实际上,比较理想的状态是,你的选题落实到论文标题中要有三个关键词,这是最理想的,太多了也不行,最起码要有两个,绝不能只有一个。比如,《“香格里拉”再生产———一个“希望世界”现世化》这篇论文的一级核心关键词是“香格里拉”,它的二级核心关键词是“再生产”,除了这两个核心关键词,还有一个充满张力的关键词“‘希望世界’现世化”。希望世界,是一个乌托邦的东西。现世化,是“香格里拉”这个词语如何从一个寺庙变成了现在我们一看见这个词语就有一种好印象的现象,这两个词之间是有张力的,这种张力就是第三个关键词,这是一个好的选题。落实到你的标题中,比较理想的状态是三个关键词,至少两个,千万不能只有一个,只有一个关键词的是学位论文。当然,学位论文也不应该是这样的,但是内地对学位论文的要求特别宽松,不想在这个事情上为难大家,要求比较低,所以学位论文的标题中只有一个关键词问题不大。但实际上,我们要自我严格要求,就像刚才我说的香港学生所写的博士论文一样,他的论文标题中的关键词就做得很细致,你只有做得细致才能显示出你的功底。我们之前讲过,学位论文考人,到底怎么考人?就是你写得越细致,越能显示出你的功底,那么,所有的答辩老师就会认为,你这个人具备做学问的潜质,可以毕业,以后可以从事学术研究工作,这是学位论文的目的,用来判断你以后能不能做研究,所以我说学位论文考人不考论文。文章节选微信公众号:高校科研活页

写论文为什么不应写别人没写过的题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 请遵守晓木虫管理条例,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