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

QQ登录

微信登录

对科学院未来科普工作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摘要: 金秋十月入京,参加一年一度的网络培训会议,同时参加了科学传播局的“公众科学日”十年总结会议。本是秋高气爽的世界,北京却因雾霾不见天日。遮天蔽日的天空下,倒显得心 ...
金秋十月入京,参加一年一度的网络培训会议,同时参加了科学传播局的“公众科学日”十年总结会议。本是秋高气爽的世界,北京却因雾霾不见天日。遮天蔽日的天空下,倒显得心静了不少,认认真真听了大多数报告。有科协高官,有科学院新成立的传播局的高管,李大光老师,以及各位不同领域方向的同仁。由于会议日程较短,缺乏一线科普人员,且报告不多,多数为政策方向的报告,所以只能大略谈一谈这次会议的一些感触。以及谈谈我自己平常日下的一些想法。


本次会议大致强调了科学院未来的科普方向。围绕“高端科普资源化、热点科普应急”为主题,未来要更加重视科普展品开发、微媒体、微视频开发等等。很多理论,见识以及方向听起来还是挺高大上,不少领导讲话也很朴实,其中不乏高见。如有一人说“科普活动是体验,是互动,不是展览。未来的科普,应该是不以科普为目的的活动,科普的魅力在于体验。” 此话颇令人印象深刻。可见无论从科普理论,还是大方针政策,仰或是科普现状,科学院和科协都是心知肚明的。很多高层领导甚至口吐莲花,很有见识,说明科普工作的难点在于科普项目执行和科普创作本身。


悲催的是科普这种有点“公益性”的事情,通常并非有组织有钱就能推进的。现阶段做得好,或搞得热闹的科普其实都是年轻人或热情的老科学家做出来的,而非简单的项目促成。虽然本次科学院改革特地成立了科学传播局,体现出对“科学传播“(或科普)的重视。但若仔细思考,其背后的动机却是非常复杂的。首先,改革自然要鼎新革故,玩点新花样出来;二则在技术可以轻松购买的时代,科学院在国家层面的地位在下降,花了国家大把大把的银子,社会压力也在逐渐增大,当然要扩大影响力,引起领导和社会的注意;三是坐拥如此庞大的科学科普资源,从上到下中科院的人或多或少也想做些科普工作,也算是为国为民,成立传播局也算是件好事。总而言之,通过此次会议,我大致的一个印象是:现在科学院非常重视科普,特地成立传播局来抓工作,但很多都疲于应付,不太可能会有什么积极性。虽然表态未来的科普不缺钱,而且可能还会很有钱,但怎么干需要大家集思广益,还望各路神仙各显神通。


之前小弟曾写过几篇文章讨论科学院的科普工作,此次进京后,有所感悟与意见,似乎和前两年有所不同(听中科院科普高层谈话之感),也斗胆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对未来的科普工作,有几点建议和思考:


一是“高冷艳”科普。作为权威科研机构,精气神要正气,工作方针不能乱。科普不能因为社会其它炒的热就慌了脚,乱了方寸。科学院的科普一定要高大上,也就是领导所谓的高端科普。宁少勿糙,宁缺毋滥。更要坚决抵制很多沽名钓誉,打着科学院“科普”旗号招摇的下三滥科普活动和作品,甚至是传销行为。(延伸阅读:价值观构建需求和科学精神传播:权威科学机构的科普之路)


二是“炒冷饭”式科普。即在现有基础上改进,努力尝试把冷饭做成各式特色炒饭。如各大单位网站、博物馆、科技馆,精品科普活动均可进一步提升。支持那些大项目,开发大而高端的展品,然后铺开来,或支持那些精巧的小项目,逐步丰富展览效果。科普最经典的模式莫过于科普文章、视频和展品,建议分割出很多“小钱”,打破垄断,如行为领域的普利策一样,支持小而精的东西。 另外,要努力推进科学院新闻写作模式,将众多科研进展朝着科普的模式推进,少些吹嘘,多点通俗易通的内容。(详见文章:科普给科研的一个小小建议)同时,也要警惕简单的框架性科普,只建网站没有内容;只设立科普活动,内容粗糙,没有主题深度;科普图书胡编乱超,靠百度写书的现象。


三是“档案”式科普。 科学院最为强大的地方就在于具有庞大的资源优势,无论是科技管理、论文、实物,还是科学精神、老科学家资源上都高人一筹。会议上,很多人说我们是物理、数学、机电,没植物园资源多,不好做科普。这都是瞎扯,门外汉的言论。未来方针政策可力推档案性科普,可解老照片,老资料,促成与电视台合作。也可力推重点实验室科学文化建设(这点那些海归应该很懂,模仿人家国外实验室科学文化建设即可),推进实验室科普展示,如设立专门的科学仪器进化历程展览等等。档案新科普的优势是非常强大的,它有历史感,读过去看未来,还有一种精气神和人文精神。让我们看到了老一辈的水平,勉励后生的同时,也体现我们这一代不可自大。“档案性”科普很值得重视。


四是“集市”式科普。各大图书馆、动植物园、科普馆,以及展览馆应该把科普当成一种产品来兜售。通过集市一样的方式,摆出来,摆到台面上来,让公众自由挑选。比如各大馆和科普基地都应该有“科普店”,卖书、卖产品、卖仪器,把自己的著作,把科学院的成果都像“白菜”一样摆出来,集展览、销售和科普为一体,让公众自选。试问外国那个科学馆没有科学店面?这么简单的事情,我们为何却做不到。明显是不够重视,这个一定要重视起来,把出版社、科普馆和社会开发调动取来。中国老百姓那么爱购物,那就应该通集市的方式,把科普卖起来。(延伸阅读:从国家科学图书馆到798艺术区)


五是“毕业生”式科普。听闻很多973科研项目以及重大项目,结题时都需要提交科普素材。首先为高层的拳拳之心而感到,但未免有些久病乱投医了。其实无论什么项目,最底端实际操作的,干活的都是学生。只要抓住学生即可。建议联合人事处,设立一个毕业生科普节之类的活动,协助研究生会组织实施,每位研究生博士生毕业时候,用一张海报,通俗易懂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然后相关部门立即组织展出、评比和巡展。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一招“毕业生”式科普便可搞定所有项目,岂不快哉。不仅解决了科研与科普转化关系,而且充分培养学生的科普意识,集科学文化素养培养与科普创作为一体。


六是“黄埔”式科普培训。很多科普名人,自己都不会写故事,也没写过什么像样的故事,却空谈科普创作。这不是扯蛋吗?这样的人不少,不仅科普理论差,而且没有实战能力。建议以后的培训、会议,直奔某个科普基地,现场讲解实践操作,直接创作科普成品。或文章、或视频、或展品、或展板,直接现场学习,嘴对嘴传授,手把手教,通过现场实战,训练跨专业跨领域的科普能力,以增进实际创作能力。


其它至于诸如应急科普、社会争端,以及方式方法的东西,本质还得靠杂志改革。在国外,nature,science不都是什么热就发表什么吗?转基因、埃博拉、气候变化、空气污染,水资源枯竭,这些都是人家的热点文章。其它的新闻报纸,科普娱乐杂志还不是根据学术杂志来改写的。作为专业杂志,人家有专业客户资源,有专业制图技术人员等等,审稿也很严谨。只有等文章发表了,科普人员或科学记者才有依据可循,不然的话,抬张嘴讨论啥啊。网络上很多不基于研究论文和数据的应急讨论,不都是瞎扯吗。


说道此,已夜深,虽意犹未尽,但就此打住。一通吐槽,犹如帝都的乌鸦啼叫,幽暗的雾霾中可能不见踪影。想到去趟北京耗费银子不少,于此大胆写点建议,算作报答,些许妄为,还望见谅。(延伸阅读:2013年自然类科普微评)


作者:刘光裕    来源:科学网

对科学院未来科普工作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大家都不容易!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谢谢您的分享!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大家都不容易!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以后多分享一些这样的有价值的帖子啊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谢谢您的分享!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论坛有你更精彩!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好东西一定要看看!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以后多分享一些这样的有价值的帖子啊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好东西一定要看看!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大家都不容易!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返回顶部